APP下载

“模联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7马茁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化交际

马茁萌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在全球化背景发展下,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不同国家发展实现共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化发展下不可或缺的是创新人才,所以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发展中更好地融入,应当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模联模式”活动为此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其为模拟联合国针对学生的课外互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场景重现来展开国际热点问题的交流与谈判,满足国家发展战略[1]。“模联模式”活动是回应现代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新尝试,通过“模联模式”活动的开展,可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健全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满足我国培养人才的战略,有利于培养国际及多学科人才。

1 “模联模式”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模联模式”初期由哈佛大学推出,在2001年时中国逐渐应用并在全国学校中推行该活动[2]。迄今为止,全国不同的学校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模联模式”组织,参与了我国乃至国际上的不同模拟联合国活动,该活动引领我国学生与国际接轨,走向全球。但因全国范围中的“模联模式”活动发展均衡性较差,在沿海城市等相关的高校开展“模联模式”的积极性更高,而中西部、内地高校推行该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在“模联模式”相关的活动进行现状、意义、方法的研究方面,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内容,理论及实现路径可实践性较低。

2 “模联模式”活动的实践意义

2.1 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模联模式”活动主要集中有模仿联合国重要会议,围绕国际上的热点展开讨论,学生参与时整个过程中是通过英语语言交流,这样一来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3]。“模联模式”活动需要学生在开始前提前做好准备相关工作,同时关注自己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探索各个国家经济、外交等相关的政策内容,从而扮演好外交官的角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并把会议中囊括的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总结与规划,促进学生丰富知识,突破不同学科间的限制,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开发最大的学习潜力,达到学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模联模式”活动本身存在实践性、互动性等特征,学生在该活动中一方面可填补自己薄弱知识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够延伸知识面,开阔国际视野,同时在活动互动中还能够培养领袖气质。该活动进行前学生要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同时制定活动中要发表的言论与战略,让其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表达不同的观点与话题的辩论,促进提升自身主动思考、主动表达、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模联模式”活动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加强团队合作,学生在“模联模式”中以学习者的角色在多次会议中学习、锻炼,可慢慢从学习者的角色逐步成长为团队中的领袖人物[4]。作为一位领袖人物至关重要的地方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习优化提升,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重点凸显的是角色扮演,表示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自己的角色中,需要立足于自身代表的国家立场来处理难题。所以,学生充分掌握该国发展现状、对应政策、文化、经济等等方面至关重要,是展开交流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2.3 独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趋于严峻化发展的国际化社会竞争中,学生如果想占据一席之地,应当掌握一定的国际活动能力,当中涉及跨文化沟通力、交际能力及人际网络的构建。“模联模式”活动的进行完全凸显了以培养上述能力为战略目标。“模联模式”活动的实质是组织国际会议达成联盟来帮助有困难的国家解决问题,国家联盟成员具有良好的工作分配及协调能力,是决定该国家联盟最终解决方案是否获得通过的前提。在整个活动阶段,怎么才能实现科学化的工作分配,怎么才能凝聚多国之力来共同处理好问题十分关键。各个参与者均在团队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当中凸显本身特性的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国家国际化视野。

最后进一步健全整个实践体系,这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理想的培养手段,需要学生实现高效全面化的了解全球文化,从而在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适应发展,同时展示出最优秀的解决能力。但参与“模联模式”活动的学生首先应当作到认可并充分了解自己代表国家的相关文化,从真正意义上立足于代表国的角度处理目前面临的难题。“模联模式”活动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摆在眼前。

2.4 国际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跨国沟通与服务,最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技能是最基本的。“模联模式”活动通过工作语言的国际化提升学生应用不同语言工具的能力,而目前国际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重复练习,这样才能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模联模式”活动为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理论学习,还可以通过实践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参与“模联模式”活动的学生可通过建设的模拟国际环境,通过应用国际化语言,从会议之初的准备工作,到了解委员会及议题的实质,然后到最后的英语发言、辩论,通过英语与不同国家代表交流、沟通、 谈判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在不同文件上书写、草案的编写,提高写作能力,在语言的优势下去了解跨文化的能力,综合性增强学生国际化语言能力[5-6]。

2.5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学生本身是未来的世界公民,所以对全球的变化趋势有责任与义务去灌注,但“模联模式”活动中所议论的热题基本为目前全球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议题当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为延伸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开阔其思维提供良好的基础[7]。使学生能够基于全球立场上去关注并解决难题,培养国际化的包容性与兼收性,在处理该类问题期间,学生通过转化为代表国的立场上,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国情与现实的差异,提高目前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让自身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2.6 培养与国际相通的专业化技能

与国际搭上沟通的桥梁,优异的专业技能是让学生短期中融入国际社会的先行条件,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专业学科知识网络,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设定的高目标。但学生学习的意愿及需求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学习的热情及自觉性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大化。“模联模式”活动的开展是通过实践来奠定基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模联模式”活动中囊括的焦点议题丰富,涉及了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军事等多个方面,因此,议题存在方向多元化、多选择的特征。在活动的开展下,学生需要做好背景调查等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探索,掌握知识并结合目前所学融会贯通突破学习的难点,获得独一无二的学术见解。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能够激发学生对该知识领域的学习激情及趣味性,为学生延伸新的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经济类的会议“模联模式”活动时,通过会前准备与会上讨论,可能会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在日后的学习成长之路中会主动去了解经济相关的知识来处理难题,从而实现多学科的思想融合,建立健全学科系统。简单来说,即便研究的内容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范畴,但每个人对学科的理解角度不同,可能会有全新的了解,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学生对该学科的感悟力,让学生在日后的国际社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8]。

3 “模联模式”活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工具应用熟练度较低

绝大部分参与“模联模式”活动的学生其主修专业并非英语,而英语只是作为入校必修的外语课程,所以在英语的口语应用能力、 实际应用能力上较为偏弱,甚至基本的英语交流在议题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3.2 学生学术能力薄弱

目前学生的学术水平参差不一,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为主的高校中,因理工科以实践操作、计算能力及实验等方面为主,所以在人文学科的历史背景方面缺乏良好的掌握能力,促使学术能力薄弱,进一步造成学生在短期中难以实现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加了“模联模式”活动开展难度。

3.3 会议类型繁多同时学生学术水平差异较大

“模联模式” 活动中存在各个领域不同的议题,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时,较难在众多的会议中确定最适合自身的会议,导致效率低下,且存在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因学生仍在学习阶段,其学术造诣水平不同,或多或少需要进一步提升。

3.4 我国学生“模联模式”活动开展水平不一致

由于地区上的限制,南方与北方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同,南方交通更为发达,同时在海外文化的影响下,无论是语言能力、学术能力都优于北方地区。同时,南方在“模联模式”活动的开展应用时间也较北方更早,因此针对北方来说,南方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更丰富,值得学习。

3.5 费用较高

“模联模式” 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但一般主办会议的学校较难获得资金的支持,所以往往会直接向参会代表收取会费,来解决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学生代表在难以获得学校资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来负责活动开展的相关费用。这样的经济压力往往会劝退对“模联模式”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导致该活动在全国的应用发展受限。

4 “模联模式”活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4.1 科学应用语言工具

充分掌握外语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这对学生而言十分关键,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增强其语言能力往往需要学生自己下苦功夫,提高学习自觉性。我国高校可多开展外语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学校会,来邀请学生共同学习;此前,可向“模联模式”活动相关的学者发出邀请,到校来指导或开办讲座。

4.2 多途径提升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作为专业基本技能素质水平,缺乏国际化专业技能的学生难以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模联模式”高校可在指定的时间中展开多元化学科、背景的议题的相关知识讲座培训,力邀任课教师及该领域的专家来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全国代表学生来交流自身的经验; 并且加大与外校对应协会的合作力度,便于学生提高学术能力。

4.3 教师引导学生精准选择议题

针对含金量较低的议题进行讨论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也阻碍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为有效解决该问题,不同协会经验丰富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可针对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确定有价值的会议;此外,还应当完善全国统一的学术标准,规范会议的学术水平。一方面可引导学术水平较差的会议举办方深度学习来增强本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精准化找到适合本身阶段能力的高水平高质量议题。

4.4 缩短南北方地域差异,相互交流学习

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国都应当努力去做到的教育目标,并非某个地区自身的目标,如果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较大,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让全国发展水平保持一条水平线上至关重要。针对南北方地域差异,首先可以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为各个学校学习借鉴经验之所,便于沟通;然后建设论坛,线上展开研讨交流会,同时由当中“模联模式”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作为搭线,开始在不同地区学校中举办该活动,便于双方经验交流的同时取长补短。此外,学校应当提高对该活动的重视程度,如在上海,部分学校将“模联模式”活动设置为选修的课程,但在北方相当多的学校并未开始应用,所以还应当加大北方高校的活动普及力度,同时可以多学习南方学校的开展办法。

4.5 教育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经费是支撑“模联模式”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缺乏经费难以支撑该项目的开展,甚至无法让学生看到该活动的魅力所在,制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首先教育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及理解,加大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 其次学生可在教师带领下自行拉赞助,在获得资金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谈判水平。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判能力有意义,而且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加速了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的步伐。

5 结语

“模联模式”活动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活动,将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便于学生突破多学科的限制,学会融会贯通,在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下,做好跨文化知识的转化,在活动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助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国际化交际
聚焦港口国际化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