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3-07马明佳葛艳
马明佳,葛艳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近几年,中俄合作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中俄旅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有资料显示: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在对俄旅游业中,俄语导游、俄语领队,俄语接待人员严重不足,培养能快速、 高效对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俄语人才是高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俄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中俄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俄罗斯“世界无国界”旅游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接待俄罗斯游客达65.5 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22.0%。2019年中国公民赴俄罗斯旅行总人数为225.7 万人次,其中149.3 万人次是旅游。因此2019年中国到俄罗斯的游客流量增长为18.0%。大部分入境仍通过免签渠道进行,占访问总数的80.2%。
受新冠疫情影响,根据俄罗斯边防部门的显示,2020年前往俄罗斯的中国游客数量相比2019年下滑96.8%。2021年2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预计,在新冠疫苗接种全民化,疫苗有效性较好的情况下,出入境旅游市场有望在2021年下半年有序启动,全年恢复至疫情前的3 成左右。在中俄政府的努力下,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国旅游合作必将创造新的历史。
1.2 旅游俄语人才需求问题
要满足俄罗斯游客赴华旅游,中国游客赴俄旅游的需求,亟待培养更多优质的旅游俄语人才。目前,旅游俄语人才严重紧缺,其占比不足我国导游总数的0.6%[1]。旅游俄语人才具有复合性、高素质和重实践的特征。目前社会对旅游俄语人才的需求正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既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功底,又懂旅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母语口语表达能力强的毕业生,是职场的宠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对旅游俄语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对于毕业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具有创造精神,才能提高其竞争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俄语人才是“俄语+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制定培养方案时学校要合理设置俄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在我国现有教学体系中,旅游俄语人才的培养是由各高校俄语专业承担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虽然各高校招收的学生批次不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但从培养方案来看,在课程设置时尽管有旅游俄语方向,但基本都是以俄语语言专业课程为主,方向课开的较少,且不系统;除此之外,理论课开设的多,实践课开设的少,且不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难胜任培养复合型旅游俄语人才的任务。
1.4 旅游俄语教学与实践应用不对接
很多学校理论与实际不接轨。首先,学校找不到能对口接纳大四学生实习的企业。有材料显示最受俄罗斯游客欢迎的地区和城市是海南省、 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和洛阳等地,许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所在地俄罗斯游客较少,俄语应用环境较差;其次,大四实习时能找到与旅游俄语相关工作的学生较少,有的学生是主观上不想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的学生是俄语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最后,未接受正规岗前培训的在校大学生,很难胜任俄语领队、俄语导游的工作,这也导致大学生寒暑假想实习,无实习地接收,在旅行社等旅游机构业务熟练的俄语导游、 俄语领队在旅游旺季不足的两难局面。
1.5 旅游俄语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现在高校中承担旅游俄语课程的教师,主要是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俄语口、笔译等专业毕业,且没有从事过导游工作,虽然部分教师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也缺乏实际经验,导游工作能力不强[2]。在大部分高校,旅游俄语课程是作为选修课、方向课开设的,授课教师人数少,无法建立师资团队。这样的教师队伍满足不了旅游俄语教学的需求。
1.6 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的学生基本是零基础,大学之前没学过俄语,俄语入门相对困难,导致学习之初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大学选择俄语专业的学生当中,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喜欢俄语,想学俄语而选择的俄语专业,相反,是因为分数限制、服从调剂等原因被动选择俄语专业,此类学生学习后劲不足,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佳[3]。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俄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根据《指南》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为促进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4月教育部外指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这是一部体现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指南》明确指出: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俄语人才[4]。相比较而言,复合型俄语人才更具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设置好各类型课程之间的比例。所以我们在设置旅游俄语方向课程时既不能盲目追求复合型人才培养,忽视俄语专业基础;也不能只重视俄语语言基础学习,忽视能力培养与旅游专业知识学习。具体开设的课程应既包括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口语、俄语听力、俄语泛读、旅游俄语等俄语专业课,也包括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业务、模拟导游、旅游法规等技能课。在设置课程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俄语专业课和旅游专业课这些理论课的设置比例,还要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重,不能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忽略实践技能训练; 或者实践课程只是写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的课程,不落在实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切实安排好实践课程的类型,包括完成实践课程的场地、人员、器械和材料等。使课程设置真正符合“俄语+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课堂的掌控者和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和参与者。旅游俄语课程既要包括理论知识课,也要有突出实用性的实践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引入教学视频、音频,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感受工作氛围。智慧树、雨课堂、蓝墨云班课、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与应用,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冲击与挑战,也是“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新方法。探索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而实现多层次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旅游俄语人才是实用型外语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理论与实践并重。比如,在旅游俄语课教学中,我们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讲,师生共议”和“学生讲,教师听,教师评,教师疑”。具体做法如下:(1)当我们学习俄罗斯的城市时,因为学生基本都没去过俄罗斯,所以我们采用“师生共讲,师生共议”的方法。学生以教材为蓝本,讲解莫斯科,教师根据学生讲的做补充、做拓展,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材料,对教师、同学讲的内容做二次补充和拓展。同时遇到师生特别感兴趣的景点,或比较模糊的问题时,师生共同查找文献,请教外教和留学生,一起讨论寻找答案。另外考虑到在工作中学生做领队和导游带中国游客游览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写汉、 俄语双语导游词,在实践演练时,要求学生既能用俄语,也能用汉语介绍俄罗斯不同城市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传统和风俗。(2)当我们学习中国的城市时,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我们要学习的城市,甚至家乡就是这些城市,所以我们采用“学生讲,教师听,教师评,教师疑”的方法。课前教师把要学习的课文里的重点词汇,新句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准备导游词时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考虑到学生今后工作中面对俄罗斯游客为主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自主设计旅游路线,书写俄文导游词,用俄语流利介绍中国不同的城市景观、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食和艺术。课堂上学生是讲述者,教师是聆听者、评判者、质疑者。无论是学习俄罗斯的城市,还是中国的城市,当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观光城市游览名胜、欣赏中国艺术和品尝中国美食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设计方案中运用导游专业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课上行业专家、教师讲解的行业知识,大胆尝试,勇敢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设计方案时,如果受自身专业所限,可以与实践课教师,旅游专业方向课教师共同探讨、修改学生的方案。
2.3 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旅游俄语人才是复合型俄语人才,我们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我们可以借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经验[6],培养复合型、“双师型”旅游俄语师资队伍。在现实条件下,高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复合型教师,为此我们可以分三步走,逐步建立起旅游俄语教师团队。第一步整合校内资源,与经管院,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专业等相关院系专业合作,建立校内旅游俄语教师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第二步请进来,与旅行社、签证公司,涉外酒店等合作,邀请有经验的导游和行业资深人士做外聘教师,承担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如果条件允许,配备外籍教师,讲授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步走出去,选派有意愿的俄语教师赴俄语国家进修,去旅游公司实践,到兄弟院系学习。只有拥有一支俄语语言功底过硬,旅游行业技能熟练,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俄语教师队伍,高校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2.4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指南》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推动俄语专业教育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切实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文旅融合发展时代,旅游俄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俄语语言交际能力,熟练掌握导游、领队业务,还要熟悉俄罗斯和说俄语的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文学、历史、地理、风俗礼仪等。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小组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做成PPT,在智慧教学平台上交,教师进行批改指导,这些工作都可以是课后线上进行。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PPT 内容改编成情景剧,人物是导游与游客,主题是游览××景点,在课堂上表演,情景剧表演是课上线下进行。课堂上,一个组表演时,不表演的组负责指出俄语台词的错误,景点介绍的错误,导游在整个工作中是否有错误,游客的行为,哪些是值得点赞的,哪些是不提倡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2.5 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旅游俄语人才培养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此外,《指南》也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常见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合作,中俄合作办学等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是一种主要的、 常见的旅游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对象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理念是优势互补、产学结合与双向共赢,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项目驱动式、 顶岗实习式、产学研结合式等模式。为给学生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可以和旅游公司、俄罗斯在华企业、国内主要旅游景点、酒店、西餐厅、航空公司等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反之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同时高校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俄语培训。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被检验,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在后期的学习中,有方向的去学习和提高。从而缩小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素质之间的差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企合作也可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也符合《指南》“产出结果导向”评价标准。高校还可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与用人单位合作,请其反馈高校俄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学校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分析,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改进、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该跟踪调查可为期1~2年。
校际合作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新动向。网络教学平台是校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大学MOOC、东西部联盟共享类公共选修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如果开设旅游俄语专业的院校旅游专业课师资不足,可鼓励学生选修共享慕课、网络课程,有效利用优质共享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际合作的院校间老师可以跨校兼课、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学生可以开放听课。虽然旅游俄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导游、领队、翻译、宾馆餐厅接待人员,但也有可能进入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职业高中任教。因此,校际合作也可以包括高校与高职院校、职业高中合作,高校学生可以去这类学校进行教育实习或教育实践。
校内合作可最大程度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如可与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等合作,建立俄语专业教师、旅游专业教师、物流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学生可以选修相关课程或开放听课。
中俄合作办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1)推荐学生申报“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赴俄留学,或与有校际合作的俄罗斯院校互派留学生;(2)聘请俄罗斯外教授课,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聘请语言学专业的外教和旅游专业或从事过旅游行业的外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纯正的俄语,还可以了解俄罗斯旅游行业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 倡议为中俄两国旅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旅游俄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南》的发布为旅游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旅游俄语人才培养应以“俄语+旅游”为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旅游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