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博物馆宣教讲解工作中的情感交流

2021-03-07王微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博物馆交流历史

王微微

(绥化市博物馆,黑龙江绥化 152000)

博物馆是征集、收集、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文化欣赏的主要机构。作为永久性的开放机构,博物馆宣教讲解工作应当更好的发挥服务、教育和引导功能,在宣教讲解工作中关注观众的情感变化,以情感互动方式进行宣教讲解,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基于观众的兴趣需要与观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在积极的情感交流中达到情感教育引导的效果。

1 博物馆宣教讲解加强情感交流的意义

1.1 激发观众的兴趣

博物馆宣教讲解中融入情感交流可以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有助于提高参观活动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探究热情,促进观众主动走进历史,引导观众在良好的情绪氛围中感悟历史,从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引导价值。为了让观众更自觉的认同博物馆,积极接受博物馆传递的历史文化观念,还要发挥情感化宣教方式的作用。情感交流需要设定情境,需要生动、细致、全面的讲解历史知识。在宣教中融入情感交流可以增强参观新颖性,激发观众探究热情。

1.2 加强思想道德引导

情感交流的宣教方式有助于实现博物馆的立德树人价值。例如,通过引导观众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基于情感互动让观众深刻认知历史人物事迹,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提升观众的历史认知水平,培养观众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熏陶教育的效果。情感交流保持了交流的共性内容,同时促进观众进行深入反思,并且对观众的情感起到调节作用,这对于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传递优良的文化基因,纠正观众的不良行为意义重大。

1.3 培养观众情感认同

通过情感交流可以消除观众的错误思想认知,有助于纠正观众的思想观念,打破观众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在一系列的历史史实中深化观众的认知层次,从而形成观众对历史与文化的归属感。优化观众的情感是实现观众思想和政治认同,消除不良思想影响,引导观众正确地看待当下社会,号召观众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积极发展进步的必要载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博物馆宣教讲解情感交流不足的原因

2.1 情感交流意识薄弱

有些宣讲员的情感交流意识薄弱,宣教讲解中情感交流不主动,讲解员更关注能否准确和全面的传递历史信息,有时忽略了与观众的情感变化。还有的宣讲员缺乏情感的管理能力和表现力,有时缺乏角色意识和变换思维,不能结合历史史实控制自己的情感,没能把表演艺术融入自己的讲解实践,没能深刻的感知和主动的探查观众的情感变化,没有保持情感交流的敏锐性。由于忽略了对观众情感的把握,导致有时宣讲工作不顺利,不能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没能充分地发挥博物馆在思想教育和情感引导方面的价值。

2.2 语言表达的不准确

还有的宣讲员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功底不扎实,未掌握多种言语表达技巧,没能抓住时机和观众心理进行情感沟通。例如,一些宣讲员不能生动、风趣、幽默的讲解,存在背讲解词的痕迹。还有的讲解员不能将讲解词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不能在交流时加入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词汇,导致讲解缺乏“地气儿”。有时讲解员仅从自己的角度揣摩观众,没能认真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不能通过观众提问分析观众的情感态度,不能做到讲解深入观众内心,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

2.3 情感交流目的不明

现代博物馆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每次参观讲解的时间有限,宣讲员也只能选择博物馆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但是,有些宣教讲解中的情感交流目标不明确,情感交流的价值不高,不能围绕历史信息进行情感交流,不能把握情感交流的“度”,未能把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情感交流结合起来,不利于彰显博物馆的特色。当前,一些宣讲员主导的情感交流缺乏教育意义,缺乏精神文化引领,没能达到弘扬优秀文化的目标。因此,宣讲员要合理开展情感交流,把握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向。

2.4 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有些宣讲员缺乏对宣讲工作正确的理解,宣讲实践时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束缚,未能提高宣讲词准确性。有时更多地倾向于客观评价,有时以直白的语言讲授历史功过是非,这些做法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不认同。还有的宣讲员没能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宣讲节奏,语速过快,不生动、不具体,导致部分参观者未能得到良好的照顾,不利于通过宣讲员体现博物馆对观众的人文关怀。

3 博物馆宣教讲解情感交流的基本原则

3.1 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

没有情感的支持,单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使得博物馆参观变得空洞乏味。只能机械的背讲解词,不会真正的感染观众。博物馆宣教讲解工作还要触动观众的心灵,通过历史达到传递先进文化和优化观众认知的效果。宣讲员还要充分认识“知情交融”的重要性,能够主动优化讲解方式,在宣教讲解时把握观众的思想情感变化,根据观众的情绪体验及时调整宣讲内容,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激发受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通过历史信息促进观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当代宣讲员还要对历史有深入的理解,在历史讲解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够结合历史史实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这样才能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宣讲员还要提高情感交流意识,提升情感交流的主动性,创新情感交流的方式。

3.2 挖掘历史素材的情感

挖掘历史素材的情感因素,才能提高讲解的生动性,发挥历史教育引导作用。博物馆宣讲工作必须立足于历史,强调通过历史实物、文献资料、图片等引导观众,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历史。宣讲员不仅要注意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还要试着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渗透情感,能够从细节上挖掘承载历史信息。高度重视解析一些关键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在讲解时将隐含的情感因素讲解出来,从而达到历史文化熏陶效果。宣讲员还要建立与历史文物的深层次联系,强调积极挖掘历史素材信息,运用外显的和内在的情感因素吸引观众,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情感熏陶,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3.3 创建有效的宣讲情景

创设情境对于提高宣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观众认同宣讲内容,以及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宣讲员设置良好的情境,才能保持与观众充分互动,才能在宣讲过程中形成观众良好的情感认知。讲解员在讲解时必须保持连续性,讲解内容时做到环环相扣,将感性的宣讲材料上升到一定历史高度。良好的情境还有助于宣讲员整合资源,选取有吸引力的历史事例,采用贴近现实生活的历史素材,这样更符合观众的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为了消除拖沓冗长问题,优化观众情感体验。宣讲员还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抓住情感引领的契机,积极创设探究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从而引导观众主动探究,达到进行情感引领的效果。

3.4 加强必要的情感交流

目前,有些博物馆的宣讲员仍以讲解为主体,未能尊重观众情感需要,不能与观众保持积极的互动,不重视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观众的需求,影响了宣教讲解的针对性。情感交流应当保持连续性与深入性,虽然参观过程绝大部分时间由讲解员讲解,但是宣讲员仍要抓住机会积极互动。专业的宣讲员能够倾听来自观众的声音,对观众提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回应,并且对观众的提问表示感谢,从而主动增加沟通了解。讲解员在讲解时还要审视自己的态度,注重控制自己情绪,尝试运用表情等非语言方式与观众交流,给观众传递良好的信号,达到增强交流的质量,实现情感互动的效果。只有主动加强情感互动交流才能拉近关系,才能使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

4 加强博物馆宣教讲解情感交流的措施

4.1 挖掘宣讲素材的情感因素

历史是有温度的人类文明信息,情感是进行思想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必要前提,为了达到精准、深入、艺术化的传递历史信息目标,通过宣教讲解弘扬核心价值观,促进观众接受精神文化食粮的熏陶,还要深刻把握博物馆展品的独特性,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进一步通过宣讲员生动、细致、饱含深情的讲解活化历史,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宣讲员应当充分的了解讲解内容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博物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进一步明确宣教讲解工作传递人类文明,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以及履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使命,能够运用一系列的真实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感染观众情绪,为观众接受思想教育奠定情感基础。博物馆宣讲员需要做到熟记讲解词,深刻领会讲解的内容,把握讲解词的细节,积极钻研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相关历史信息,善于把文物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到讲解词当中,活化讲解的内容,以生动的语言传递真实且观众以往不了解的历史文化信息。博物馆宣讲员还要挖掘历史信息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党史纪念馆、地方革命主题博物馆应当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的情感因素,着力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培养观众的政治认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中国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宣教讲解时应当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要促进观众深刻地感受历史,还要引导观众回归当下现实生活,通过历史与现今的联系对比,让广大观众认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进而鼓励观众从历史回归现实,激发观众干事创业热情,通过讲解历史信息优化观众的思想理念。

4.2 发挥宣教员情感主导作用

以情感人是宣讲员的重要使命,真诚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讲解。宣讲员不仅要对情感交流意义有正确认识,还要主动与观众保持情感交流互动,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讲解的生动性。宣讲员应当具有在工作中积淀职业信念,主动学习丰富的历史知识,具备热爱宣讲员工作的意识,对宣教的内容有积极的态度,能够在工作中获得职业成就感,这样才能将宣讲员的情感渗透到讲解词当中,挖掘并充分利用讲解词中的情感因素,赋予历史文物别样的精神风貌,为观众与历史搭建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还要重视加强宣讲员的培训,有效激发和优化宣讲员的情感意识,积极组织开展语言表达艺术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通过入职培训、日常考核和阶段性培训提高宣讲员的宣讲能力,鼓励宣讲员认真对待讲解工作,引导宣讲员通过情感化的语言表述征服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观众的参观提供思想与情感的双重指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观众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宣讲员还要从观众的情感特质与思想观念出发,基于观众的情感认识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关注观众在参观过程的心理反应,适当的变化情感沟通的方式。宣讲员还要具有良好的情感控制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讲解工作当中,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能够向观众展示良好积极的心态。优秀的宣讲员能够准确把握宣讲目标,能够以起承转合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式进行宣讲,根据心理规律抓住观众内心,找出情感的触动点。

4.3 切实尊重观众的情感需要

博物馆宣教讲解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流,而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情感互动,强调通过宣讲员的服务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此,宣讲员应当关注观众的情绪状态,切实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关注观众的现实情感需要,抓住观众的兴趣点,逐步地优化参观过程的情感体验。首先,关注观众的情感体验,激发观众对历史实物的好奇心,通过历史实物进行情感渗透,引导观众通过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获得历史信息,并将历史转化为情感因素,从而满足观众情感需要。例如,宣讲员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应当及时回答,对观众的提问给予及时的反馈,一方面了解观众期望,另一方面优化观众参观体验。初次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往往对历史一知半解,有时仅对人云亦云的内容有一定的印象。博物馆宣讲员应当促进观众全面的了解历史,积极渗透历史文物背后的信息,消除观众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尽力地活化历史原貌,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宣讲中化解价值观冲突,在比较、鉴别、探究中坚定观众的理想信念,实现情感共鸣。其次,从讲解内容看,应当尽力地根据观众的历史知识讲解不同的内容,合理优化讲解内容的层次,保证讲解内容的全面性,做到讲解准确,适当地进行深入的历史分析。在讲解时能够根据老人、儿童、成年人、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变换讲解的方式,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形成更好的讲解效果。还要利用观众的积极情感来抑制和消化观众的不良情感,纠正观众的历史认知,在良好的情感中进行互动,发挥讲解氛围的情感引导作用。

4.4 构建和谐的情感交流关系

博物馆宣教讲解工作中的情感交流目标是以情感人,提升讲解的知识性、情感性与互动性,通过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态势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完成情感的交流。宣教讲解应当做到相互尊重,保持双方平等沟通。观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宣讲员要尊重观众的表达权,观众也要尊重宣讲员的服务。宣讲员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应当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做到言语表达规范、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正确表达语义。讲解员还要做到思维连贯,合理的控制讲解节奏,保持良好的停顿,掌握语气的轻重变化,保证讲解的亲切感,从而缩短宣讲员与观众的距离。宣讲员也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例如,在《勿忘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展览时,可以融入讲解员的真情实感,用悲愤、激昂语气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样的声音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观众强烈的自尊心与爱国主义情怀。宣讲员与观众保持良好的交流还可以运用目光语,态势语,通过目光的注视或移动来表达宣讲员的思想情感,以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及时反馈给观众信息,达到更好的讲解效果。良好的情感互动需要在讲解中多设问,让观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仅让宣讲员唱独角戏,这样不仅可以了解观众的参观状态,而且有助于加强情感交流沟通,快速地建立双方的信任,提高讲解的有效性。

5 结语

博物馆的宣教讲解工作应当关注观众的情感变化,强调利用各种讲解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观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随着宣教情绪氛围渲染的逐步深入达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的效果,形成观众的情感认同,基于博物馆宣讲达到有效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效果。因此,宣教员还要创新讲解方式,优化讲解内容,积极筛选符合观众兴趣需要的讲解内容,保持讲解工作的趣味性、互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宣讲工作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博物馆交流历史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博物馆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