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探究

2021-03-07杨耀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校

杨耀中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1 “合作教育”的校本解读

所谓的“合作课程”应具有丰富性、选择性和进阶性等特性,能够满足学生更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合作课堂”应具有民主、挑战、互助等特性,理应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殿堂。“合作校园”应是有益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生命健硕成长的乐园。“合作教师”应拥有阳光、自信和专业成长等特质,“合作学生”是在“合作教育”理念下精心培育出的具有质朴纯真、聪明伶俐和德、智、美全面协调发展等特点的青少年团体[1]。

打造“合作课程”体系,必须要坚持“合作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本文化建设必然会涉及“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核心问题[2]。首先是“教什么”:校本课程开发都有哪些内容? 确立这一步课程内容相当重要,它是奠定国家教育方针与相关课程实施纲要、标准的基础。其次是“怎么教”:各地中小学应根据在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开设完备的基础课程基础之上,为提升课程文化品质制定出多样的校本化和师本化课程实施纲要与编制相应内容,以满足该校学生实际,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需要。

2 “合作课程”的校本实践探究

2.1 核心课题引领,扎实推进校本课程实践

该校于2015 开始,承接起“合作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项目,按照时间线,对“小组合作”“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实践研究进行有序推进。同年11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和区教科室的帮助下,该校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基于走班制下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成功立项,该校开始了以“小组合作制”为载体的校本课改实践研究。通过苏派课改中心的引领,该校开始打造班组文化,创建文化实施课程,实现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课改五年来,每届中考都获得了区中考考核一等奖,学生艺体方面在各级会演、比赛中也率创佳绩;学校教师每年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教学论文50 多篇,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超30%。

2.2 嵌入“合作教育”元素,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品味

2.2.1 敞开心扉,让空间呼出合作的气息

学校将校园绿化“打开”。在空地上专门划出一块绿化改造成菜园子。使全校师生不仅行走在花草树木之间,还使得学生在亲近自然界的同时体验到乡村农耕文化。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每寸空间都被赋予新的文化要素,成为课程资源汲取的风水宝地。

学校将图书馆“打开”。时间上,图书馆阅览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及时满足学生阅读所需。空间上,校园整体布局合理宽阔,面向全校师生,实现资源全共享。每个教室设有图书角,学生定期将家中的图书带到班级实现与他人共享[3]。

2.2.2 看得见的文化,让合作悄发生

如张贴在班级墙上的丰富多样的“班级名片”,通过班名、班徽、班训、班级合影和班级口号的展示,让学生认同班级,让教师欣赏班级,也让学校这颗遒劲的大树对每一片枝叶关心与关爱,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班级名片”有:“小组组牌”形象展示系列——组名、组徽、组歌、组规等。合作特色文化系列——阅读、游学、艺术作品文化墙。“小书虫”全科阅读系列——经典青少年读本推介、“阅读之星”展示。“优秀班级”系列——常规管理优秀、个人德育积分优胜、 优秀学生获奖信息展。假如你行走在校园里,都是一次快乐的课程学习。

2.2.3 德育与文化的并重,让合作教育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合作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德育文化融为一体,合作课程的有序开展,需要学校整体稳定、有序的大环境,德育刻不容缓,也是文化实践深入的坚实保障[4]。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书签、班会活动的主题、 个人德育积分兑换的奖品以及各类小制作的创意设计。另外,在班级文化创建中,学校更是全员参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设计创意,学校各处室联动协作添助力。为了满足课程建设需要,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按年级就近装备音乐、书画、多媒体等功能教室。

2.3 基于合作教育理念,精心打造校本化“合作课程”

2.3.1“合作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通过开展“合作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灵活、多样选择学习内容。全面完善合作课程内容,努力编制出适合学生个性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5]。

该校依据“合作教育—促进每个生命快乐成长、幸福生活,培养聪慧、健美、勤奋的幸福少年”的办学理念,绘制出“合作课程”图谱,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个大类,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社会参与4 个领域。

开发校本化课程,需要提升教师们的理论修养、增强实践研究,使教师从对课程理解的被动应对和茫然中走出来,以引领教师队伍走向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的行动中去。同样,开发校本课程也离不开家长们的理解和帮助,需要引领各年级家长从质疑、缺乏信任中走出来,走向理解与共育,方能使“合作课程”落地生根。

2.3.2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例如,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并不是靠教师单纯的“讲”就能培育的,而是在科学而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中领悟出来的。再比如,校内语文组推行的“单元阅读”就是要立足于教材单元,聚焦到课题上,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纸笔测试有效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能力。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任务研磨,思辨悟语,学生的阅读思维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表达能力才能有所突破,才能顺利实现阅读质与量上的双重突破。现在,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文章数量在三四十篇左右,他们的实际获得不言而喻。

2.3.3 活动课程校本化建构

一是教育活动课程的系列化。依据学校“合作教育”总体培育目标,实现校本活动课程文化建构,对学校众多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与创新,并统筹分配到全学段的6 个学期中。按照课程结构化要求,学校对校本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项目进行课程化建构,分别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等课程要素加以完善,将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化,形成人文知识、人文实践等9 个校园文化课程维度。

二是校本特色课程的常态化。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将家长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适当的引入到校园、课堂,设置家长微课程,确立人文素养、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社会参与、国际理解五大课程学习领域。如书法、核雕工艺、茶道、刺绣、武术等微课程进校园都受到了师生热烈欢迎。

2.4 形成独具特色的“合作课堂”基本样态

2.4.1 “合作课堂”认识更加理性

基于“合作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与客观世界(包括阅读、讨论文本和影像等课程资源,进行验证和探索型地实验)、与他人(主要是教师、学习同伴)、与自我的对话,实现在交流、碰撞中学习。“合作课堂”需要凸显体验性、民主性、生长性特点[6],追求“四味调和”:学科的味道,坚守学科本色,内容形式相谐;生活的味道,基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着力实践与体验;文化的味道,体现自由、开放、民主,饱含爱心、耐心、恒心,倡导自主、合作、分享;成长的味道,在挑战与创造的实践中,实现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与提升。

2.4.2 “合作课堂”范式初步建立

“合作课堂”我们主张“四步”即独学、合学、展学、后学,“双控”即有序调控好学生的“学”和老师的“导”,形成四步双控教学范式。

“独学”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了解要学习的内容,自主的预习新知识。教师也要提前准备好导学案,学生结合教师给的导学案进行有目标的提前学习。“合学”,就是全班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实现组内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辩论补充,达成共识。“展学”,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原则是教师以学定教,学生会的知识不教、不会的知识教他们怎么学习,学不会的知识教师再次教。“后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状态给予适当的巩固与拓展。在“四学”的课堂中,学生走进奇妙的知识世界,大胆质疑、热烈讨论、踊跃表达,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5 开拓“合作课程”创新型评价机制

2.5.1 落实“合作教育”创新评价的基本原则

原则1: 充分尊重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合作课程”中的参与者包括组织领导者—班主任、课程创设者—科任教师、课程实施者—学生或同伴,评价过程不应拘泥于学生单方面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应注重多元主体合作共育过程。

原则2:充分保持合作共育的交互性: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发挥自评和他评功能,有效开展生生、师生的多元交互。

原则3:充分拓展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应关注学生在动手实践与创新精神两方面是否得到了发展,也要同时关注心理素养、学习潜能、身体、情感体验等多维度发展状况。

原则4:充分跟踪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开展多层评价,使学生不断感受自身力量,激发求知欲望。

2.5.2 夯实“合作课程”评价体系

“合作课程”的创新型评价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课程理论开发评价”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这两大块,其中“课程理论开发评价”的子评价包含四方面内容,现展示如下。

(1)课程开发的意义:是否很好地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接轨,与之互补,成为相辅相成内容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个性、素养是否能得到全面提升。

(2)课程目标的定位:评价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条理,是否对现阶段实施、开展有适合之处,这里需着重考量其明确性、层次和适切性。

(3)课程内容的评价:编写指向“合作”的教材主体框架建构是否条理、框架是否清晰,具有层次感,教材的科学评价是否具有有效性。

(4)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方法要科学,评价过程要有激励作用,“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按照课程开展顺序,可分为3 个大维度:教学流程、蕴含理念、实施成果,对着3 个维度再进行细化评价,又可按照对象、时间、形式和内容四维度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2.5.3 制定“合作课堂”评价的标准

该校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课堂生态”这3 个维度出发,确立14 项具体操作要求,各教研组和备课组需重点关注教师们课前、课上的“导学”和“诊学”环节,任课教师则重点关注学生的“独学”“合学”“展学”和“后学”环节,同时也应关注“课堂生态”维度中蕴含的民主、开放、挑战和生长等特性,使合作课堂开展有序推进。

3 基于“合作课程”建设实践的反思

第一,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必须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标准。课程要体现出来国家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结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我们要从以下这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应面向各级各类中等学校,维护国家课程的刚性、权威,明确认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国家意志是关键,全面开设各门课程。另一方面,《纲要》体现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与灵活性,赋予了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改变了课程管理相对偏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级管理。因此,所谓的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有创造性的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包括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对课程资源、授课顺序、单元进度和教学方法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的决策,重组与建构。

第二,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一方面,课程不仅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还要和学校的核心文化紧密的融合。学校教育元素中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一所学校的品质和特色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设置与品质。学校教育理应高度关注课程方面的建设,学校品质的提升也要从校本化课程方面的建设入手,以期提升学校课程对于在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个性化成长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课程校本化同时也是教师团队专业品质提升的需要,教师团队要不断精进,不断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实践力和创造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必须要以学校的核心文化为中心为灵魂,坚持问题导向和学生需要;坚持校本实际和资源可供;坚持统筹安排和系统建构,使学校的核心文化能够统领全局,一以贯之。

猜你喜欢

校本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