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怀乡词的特点
2021-03-07王艺璇李春霞
王艺璇 李春霞
怀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历代文人骚客围绕“怀乡”进行了不少创作。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怀乡情结是人与其灵魂归于实地的故土情感。即便如此,不同的文人对怀乡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内涵。由于每位文人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截然不同,他们表达出来的怀乡情结也是独特的。李清照后期的怀乡词有其独特历史背景与特殊遭遇影响下的独特一面。从她的经历看,她的怀乡情结源于家国破败、流离失所、丈夫早逝及昔日光景消失不再。正因如此,李清照后期的怀乡词更多饱含着悲凉与失落,这也让她的怀乡词的内涵更为饱满与深刻。
一、漂泊颠离,感发家国之痛
家国本是一体。家,不仅是李清照生长与生活的地方,更是她温情所生的场所。而她眼前的国与家,在“靖康之变”之后蓦然间变成了故国与旧家,从被迫地远离家园到无奈地失去家园,李清照表现出对故国旧家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但凭借她一己之力却又无法挽回。
在漂泊不定的逃亡生活中,词人又经历了丈夫赵明诚病故,图书金石丧失殆尽的巨大痛苦,这样的劫难与打击,让李清照深深体会到家国沦丧带来的痛不欲生的感受。这一连串的遭遇并没有让词人生活的意志消沉,反而使其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并把眼光投到国家大事的关注上,写下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1]为出使金朝的韩肖胄和胡松年送行,强烈地表达出收复失地的愿望。在李清照心中,国破家亡对她造成的是伤害是久久不能平复的,她日夜怀念繁华璀璨的京都,怀念湖光山色的故土,有感而发,她写出了一首首哀痛欲绝的词。《菩萨蛮》中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2]3《蝶恋花》中写道:“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清平乐》中写道:“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2]20这些都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沦丧、流离失所的深恶痛绝,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深深地担忧。这种怀乡情结不仅仅体现在李清照的笔下,也是整个宋朝人民的心之所向。
家国情怀是爱国者情感的展现,故国之思则是国破家亡者最炙热的表达。时代更迭不可避免,去国之悲更是在所难免。崔颢黄昏时分登黄鹤楼,写下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屈原回首故国,泪干肠断,写出绝代佳作《离骚》。怀乡情结是所处时代文人不可避免的话题,他们将对故国即将溢出的畅想跃然纸上,他们与李清照一样,在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但是,李清照更多地代表了宋朝底层百姓的呼唤与愿望,她后期的作品大都是在流亡时所作,身边的流亡者所遭遇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更懂得百姓的感受与需要。从名门望族到漂泊无依,从大家闺秀到国破家亡者,这一切都是因战乱而起,时代所迫,这样一连串的遭遇与打击造就了后期的李清照,她后期的词直白地写出她对故国的思念与牵挂,对宋朝百姓的同情与担忧。这不禁让读者的脑海里呈现一个这样的镜头:词人倚着栏杆,饮着酒,望着月,眼中泛着泪花。她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她将自己的理想与宋朝百姓紧紧系在一起,她的家国之梦正是百姓所梦,她的忧国之思正是百姓所思,她的家国情怀代表着与她同时代、同遭遇的宋朝百姓的情怀。所以,李清照的怀乡词的特点之一是抒发爱国热情,体现时代痛苦,表达百姓呼唤。
二、蒹葭之思,书写丧夫之哀
夫妻双方本就是相偎相依的,一方失去必然会对另一方造成巨大的痛苦,如果从这个角度界定怀乡词,就是通过对丈夫的思念、对美好家庭的向往来怀乡。故怀人也是怀乡。
李清照与赵明诚亦是如此。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都喜欢图书碑文,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加深了两人的情感。两人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充满欢声笑语,用安静、和谐、美好来形容也不过分。
好景不长,赵明诚英年早逝,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常常睹物思人。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也常常借景抒情,流露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以及自己孤独无依的寂寞与无奈。正如她在《南歌子》中写道: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2]42
词人流离失所,追忆过去,感慨万千,丈夫的病故让她在痛苦与磨难中挣扎,就像她在词中用“天上”与“人间”来写出两人天人永隔。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放下帘幕,已然入睡,只有自己辗转难以入眠。正值凉秋,用“泪痕滋”三个字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孤寂与悲伤宣泄出来。词人睹物思人,看到旧衣上“贴翠羽”“金线刺绣”不由得想起丈夫,想起前尘往事。她回忆与丈夫在一起的那个时候,也是这样的天气,也是穿着这件旧衣服,只不过此情此景物是人非。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平淡淡的话语,却吐露出李清照无尽的辛酸与悲痛。
此外,李清照在《孤雁儿》中写道:“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2]45院内的梅花开得恰好,词人信手采下一朵,转头一想,这梅花又赠予谁呢?在这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赠之人,那天上岂不是更难寻觅?词人将笔落于梅花,而此前词人与赵明诚将梅花作为他们表达爱意的信物,也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象征。因此,赵明诚逝世后,在梅花盛开的季节,过往的美好就会浮现在词人眼前,她想起了与自己共同赏梅的夫君。词人借“梅花”来怀念丈夫在世时的美好,深切地表达了她与亡夫赵明诚之间的深厚情感,抒发了她对赵明诚沉痛的悼念,这种强烈的失落感被她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上面的两首词不难看出,李清照后期的怀乡词习惯性地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抒发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怀念两个人的美好时光,这些思念现在只能通过词来表达出来。饱尝了山河沦丧的辛酸,丈夫的早逝对李清照来说无疑是重创,彻底击碎了她想与丈夫白头偕老的梦。她的精神最终失去了寄托,她的灵魂也失去了归宿,词人用最真挚的词将这种辛酸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因此,思夫是李清照怀乡情结的表现之一,她的怀乡词的特点之一是怀念亡夫,用看似平和的语气表达出了震人心魄的悲伤与思念。
三、韶光荏苒,感怀昔日之景
怀念旧时之景也是怀乡的一种表现。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怀乡更多着眼于空间层面的怀念,却忽视了时间流逝留下的印记。旧时光留给人们许多不可磨灭的回忆,这些回忆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往日美好,进而怀念故都。
李清照自幼家境优越,家中文学氛围也十分浓厚,从小耳濡目染,自身天资聪颖,因此,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开始崭露头角。生活在繁华璀璨的京师,更加激发了李清照的写作灵感。后来与赵明诚成婚,虽为贵族子女,但两人经济独立,并非大富大贵,生活积极向上,幸福和谐的。然而,金人南侵,彻底让旧时好光景消逝不再。往日繁华璀璨的京都如今沦为一片山河破碎,满地哀号的景象。词人心中的一片净土彻底沦陷,这种强烈的反差与落差感,让李清照心里的防线彻底崩塌。正如李清照在《清平乐》中写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2]53
全词以梅花为对象,先回忆自己与赵明诚共同赏梅的情景,常常陶醉在插梅的喜悦中,这陶醉不仅仅是词人为梅花而醉,还是为当时的美满生活陶醉,为当时安定的社会带给他们美好的一切而陶醉,李清照将自己当时内心的喜悦情感通过插花表现出来。后来,虽有梅花在手,但只是漫不经心地把玩,没有好心情去欣赏眼前的梅花。每一年花照样开,人却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昔日美好的一切,如今物是人非,怎能不叫词人落泪呢?当年朝廷安定,词人观梅是一种兴致;如今朝廷风云变幻,词人爱梅的兴致减弱,内心充满了怨恨与忧伤。梅花年年绽放,今非昔比,此时的词人两鬓已经斑白,看见晚风正在吹打开放的梅花,落梅已尽,词人很难再见到它的绚烂多姿了。词人借用“风势”一词明指天气,暗指政治。在当时,政治形势极其不利,国家危难,词人根本无心观梅。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寄托着词人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深深的担忧。
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对赏梅有不同感触,而这些感受形成强烈的反差。从昔日的美好光景到如今的孤寂衰老,以昔衬今,写出了词人的生活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感怀昔日之景是李清照怀乡情结的表现之一,她的怀乡词的特点之一是以昔衬今,通过对比的手法,感慨美好旧时光的消逝,以及对如今山河破碎的无奈。
四、结语
李清照的怀乡词题材广泛,从多角度、多维度向人们表达出她对当年那个繁华璀璨的京都的怀念,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对昔日无忧无虑生活的渴求。这些情感也恰恰表现出了词人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无奈与感伤,表现出了她对故国旧家、宋朝百姓深深的担忧与牵挂。李清照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她记载了当时水深火热的生活带给她的痛苦与伤害,表达出了自己对故国旧家的怀念之感。纵观李清照的怀乡词,她从情感出发,丰富了怀乡词的内涵,反映时代精神,同时推动宋代怀乡词向前发展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