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2021-03-07沈晓婷
沈晓婷
学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确保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的重要举措,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教育进步的表现。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奖、贷、助、勤、补、减、免”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对每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资助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高职院校在资助实施的过程中,往往较多地重视在经济物质方面的扶持,忽视了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薄弱,甚至出现“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所以,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及构建和谐校园,便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育缺失现状分析
(一)缺乏诚信、感恩意识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加强各项资助力度的同时,育人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在资助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反哺意识薄弱,在出现“坐、等、靠、要”思想的同时,还出现了“我贫困,国家就应该给我钱”的意识,导致资助与育人严重脱节。部分受助学生不但对国家、社会、学校没有感恩意识,甚至滋生了“伸手拿来主义”的念头,在精神层面得了软骨病。高职院校在发放助学金的时候,由于学校审核材料较慢和资金到账滞后等原因,部分贫困生会不理解,甚至质疑学校,这样的维权意识可以理解,但是也可以看出贫困生对资助存在缺乏耐心和感恩之心的情况。在资助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更侧重在经济上的解困、评比时的公平公正性,却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激励和引导。这也是为何出现经济困难学生德育缺失的重要原因。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资助的根本。
(二)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坎坷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战胜了重重险阻,才取得了辉煌业绩。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每个中国人实现美好理想的基础。精神是人类灵魂的统帅,物质的帮助是一时的,精神的帮助是无穷的。高职院校只有让贫困生树立起克服万难、自立自强、报效祖国的意识,才能从本质上让他们脱贫。现行资助的无偿性容易使受助学生出现精神层面的软骨病,轻而易举得来的资助往往不会让他们觉得来之不易,反而是理所应当。这渐渐让部分贫困生出现了有困难不想解决、不愿意解决的现象,在学习方面、心理方面、就业方面都出现了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抗挫能力弱,不利于他们在困难环境中锻炼意志,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学业、心理困难问题
以本校会计学院为例,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的比率为22.44%,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的比率为23.9%。主客观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人期望、家长期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调研数据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来自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短板的压力,再次是来自人际交往产生的压力。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面对阶段性的经济困难,这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难之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不仅完善了资助体系,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逐年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大国工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
(二)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西方的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也不断涌入国内,如拜金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拜金主义思潮导致一些大学生将学习功利化,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金钱至上”的观念,有的同学还一味追求奢侈品,过于追求攀比竞争。个人主义思潮使大学生更多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当前,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资助工作,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统一性。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我们不仅仅授人以鱼,更要学会授人以渔。在济困的同时需要结合育人理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涵养高尚品格。部分贫困学生的德育缺失,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造成了消极甚至是恶劣影响,更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学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用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世界,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策略
首先,实现资助工作目标由经济援助为主的资助体系转为以能力培养向价值塑造提升相结合的“励志、励心、力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1]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要以“为学生服务、助学生成才”为原则,着眼于贫困生的未来,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鼓励贫困生成长成才,坚持将新政策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管理服务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当前需要和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探索构建和完善发展型资助新体系[2]。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帮扶体系,关心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成长,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激励青年学子自强不息、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我校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注重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观念,加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新形势下创业就业能力,多措并举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其次,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对贫困生各种素质的提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要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外,本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搭建多种活动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并以二级学院、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吴健雄节、技能大赛、班会、团组织生活、创新活动等。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与其他学生积极互动,融入到群体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再次,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精准育人。通过发挥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精神内涵,反哺社会。通过公益平台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多维度锻炼和提升困难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提升立志能力。勤工助学既能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又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前积累社会经验,为成为优秀的现代职业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最后,构建多元社会关系支持体系。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企业各方的力量,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营造积极正向的成长成才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要做好高职贫困学生的育人工作,必须积极拓展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发挥育人功效,家长应与学校积极配合,实现家校联合教育。共同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理,积极引导,用积极心态面对困难,真正让家长和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3]。通过线上线下访问、咨询等方式,建立与家长交流机制,让家长了解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和做法,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在家庭和学校中顺畅执行。此外,也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协调运作的互动机制,引导贫困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正视社会多元意识,自觉抵制和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多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