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融入红歌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07林政
林 政
“红歌”,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著名词作家阎肃同志曾说:“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奋发向上、励志昂扬的歌曲都是红歌。首先,它是在漫长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其次,是建国前后反映主旋律、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第三就是那些时代烙印并不浓的,但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1]他说“真正的红歌是根植人心的,是真诚的”。据此,红歌可界定为“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人民在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直接借用、改编国内外原有歌曲旋律进行填词或使用西洋作曲技法自主创作的以爱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唱的群众歌曲”[2]。这些歌曲的歌词多以抒发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主;旋律流畅优美,易于学唱,昂扬激越,催人奋进。
一、高职思政课融入红歌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首红歌,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段历史。高职思政课融入红歌资源就是通过红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如《八路军军歌》就包括了长征、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等多个历史故事,一首歌几乎就是一部抗战史。歌词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红歌作品展现了战士们沉着、坚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人民军队忠于党》准确地反映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转危为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军歌唱响了新时代强音,生动表现出全军官兵牢记使命重托,坚决拥护改革,忠实履职尽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的坚强信念和坚定意志!
如果把所有的红歌按照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一首首的排列下来,就组成了一幅描绘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南湖的船》向人们讲述了中共一大代表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不顾个人安危、避开法租界巡捕的袭扰在南湖召开会议的故事;《长征组歌》以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清新优美的民歌曲调塑造了“不朽的经典”,讴歌了红军踏遍万水千山、历尽艰难险阻、最终获得胜利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精神,民族之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曲调明亮、旋律优美的陕甘民歌信天游为表现形式,热情颂扬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欢腾景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赞歌》等向人们传颂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幸福生活的引路人、新中国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传播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南泥湾》“当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反映八路军359旅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战斗来又生产”的南泥湾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抗敌歌》显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不可遏制的民族义愤和奋起抵抗的坚强意志。《救亡进行曲》则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存救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祖国颂》以气势磅礴、优美清淳,以及鲜明的民族风格,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也展示了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走进新时代》“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颂改革开放的奋发向上的激情。这些歌曲都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精神。
因此,红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红歌凝聚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历尽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这是一部革命与反动、光明与黑暗、先进与落后相搏斗的历史;一部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用青春和奋斗铸造的历史;一部我们党逐步唤醒人民、组织人民、领导和团结人民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历史;一部深刻传承并不断丰富中国精神的历史。正如新时代红歌《前进吧 中国共产党》所唱“迎着风雨,旗帜飘扬,坚定跨越,世纪沧桑,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歌曲阳刚、坚定、向上,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党的近百年风雨历程,指出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又透着一种历尽沧桑后的从容和自信。
二、红歌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其信息片段包括:党的性质宗旨、精神状态、指导思想三个部分。下面仅以经典红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为例,解析其中隐含的“红色基因”信息片段。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抗大校歌”一开头就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担负着“人类解放”和“救国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双重的。“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就是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救国的责任”则是当时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直接、最迫切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现实奋斗目标,即通过民族革命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内斗争目标则是通过国内革命战争摆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支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民主建国——“向着新社会前进”。“人类解放”和“救国的责任”这双重责任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现实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担负起“救国的责任”,就是因为它是“觉醒的”“劳动者的先锋”,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以“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崇高责任。只有作为“劳动者的先锋”,为实现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类解放”而奋斗,它才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起“劳动者”的力量,逐步建立、发展对日寇占领的城镇和交通线形成包围之势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觉醒的”“劳动者的先锋”就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有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最深层的阶级归属的自觉和认同,因而,共产党人最核心的政治素质就是忠诚:忠诚于党,其最根本的要求是坚决维护核心;忠诚于人民,自觉承担起“救国的责任”。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4]。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抗大校歌”充分体现了党的精神状态。党的精神状态主要是指为了确保党的性质宗旨、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在长期斗争中体现出来的特色基因的信息片段:其一是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同志们,努力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其二是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校歌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又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它形象地表现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其三是坚决执行党和军队铁的纪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毛主席为抗大写的校训,既展现了抗大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校风学风,又体现了抗大执行铁的纪律的高度自觉。“党的政治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5]。
“抗大校歌”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武装,才有彻底觉醒的“劳动者的先锋”,才有对“人类解放”和“救国的责任”双重责任的自觉“担承”。双重责任的统一就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影响、制约最低纲领的实现;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可以说,每一首红歌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部分或全部的信息片段,海量的红歌中则蕴含着“红色基因”全部的信息。
三、高职思政课融入红歌资源的方法与路径
欣赏、传唱“红歌”,不仅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学习、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能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最终实现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觉改造自我、“向文而化”。多数高职学生文史知识比较薄弱,五贯班(即中高职贯通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文史知识更是贫乏,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深入挖掘、努力用好红歌资源,以歌为媒,引导学生听歌学史明理,“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首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助手段的红歌的传播与欣赏。课前播放红歌,既可让学生欣赏红歌又可做理论课课前热身;课间播放红歌,既可以让学生放松情绪,又可利用其“不随意注意”进行渗透;还可以随机创造条件把这种“不随意注意”适时转变成学生的“随意后注意”,达成主体自觉接受“红色基因”之目的。
运用“不随意注意”传播灌输红歌,就是只播放红歌不做任何讲解。即暂时只管播放不论效果,只管播种不论收获,播放红歌本身就是在播撒种子,条件成熟红歌自会产生其“润物”“化人”作用。红歌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歌词、意境和旋律上,更主要的是红歌表达、传播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红歌源于生活,富于情感,歌词生动朴实、精练,曲调优美,易于传唱,因而成为极具感染力的美的艺术。在“不随意注意”状态,红歌也能滋养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有一些同学自然而然地就跟着唱起来,可见红歌强大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渗透力。
运用“随意后注意”传播灌输红歌,需结合当日授课内容精心编排课前、课间要播放的红歌曲目,红歌内容或作为引子导入课程、与课程内容相互对照以加深记忆并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红歌内涵的理解,达到自然接受“红色基因”的目的,故应特别注意以课程内容选定课前、课间播放曲目。如《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课第三章中国精神可选择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播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面简称《概论》)第三章可选择《社会主义好》《阿瓦人民唱新歌》《祖国颂》等歌曲放送;《概论》第六章可选择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播放;《概论》第十四章可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江山》《父老乡亲》等。
由“不随意注意”导向“随意后注意”,还可以配合新生军训拉歌活动,精选、推荐数十首经典军歌在军训前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学唱,为军训拉歌做准备。军训中唱响军歌,既能鼓舞士气,展示学员的精神面貌,又能在唱响军歌、唱出人民军队精气神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人民军队的精气神,深化血性和军魂的传承,还可促进后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
其次,开设经典红歌故事选修课程,传唱欣赏红歌。选择部分经典红歌如《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编写《经典红歌故事》教材,开设《经典红歌故事》选修课程。以经典红歌为媒,在欣赏、传唱经典红歌中更加接地气地讲好、学好“四史”小故事。从“大历史”中深挖“小故事”,用“小故事”来阐明“大道理”,深化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促进红歌的传唱、思想的渗透、红色基因的传承。
再次,团学活动传唱红歌。目前,红五月歌咏或一二·九歌咏等已经成为传唱经典红歌、传承“红色基因”的常态化活动。建议团学组织在网络化条件下,探索唱响红歌的新路径,团学组织如学生社团等或可常态化开展经典红歌卡拉OK比赛等,团学活动中亦可适当增加红歌传唱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