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法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创造
2021-03-07陶柳
陶 柳
一、从古代哲学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作为古代哲学的一种治学态度,最早出现在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文以“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来赞誉汉景帝之子刘德为做学问,在儒学被长期压抑的背景下用毕生的精力搜集整理古文先秦旧书、求得真知且被载入史册的行为。乾嘉学派考据学集大成者阮元在《研经室集<自序>》自称“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虽没有给于实事求是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解释,但对其重提具有积极的历史推动作用。现在,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已然经过历史较量验证了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入解读与发展,并成为党的根本思想及工作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与核心
“思维”与存在相结合,在承认物质世界存在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人脑加工,从而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又经过被反作用的物质“存在”再一次作用于“思维”[1]。认识的主体“现实的人”,正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活动中,推动其认识地断深入,这是求证“实事求是”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现存的客观世界是经过人类世代以自己的需要加工改造而成,即在能动的使客观世界不断符合自己的目的需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最终落实“实事求是”,如若“实事求是”最终没有得以落实,便会进入旧唯物和唯心世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实事求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认为任何深奥的东西只要根据经验探其根源便会变得简单;而“求是”的过程是“某种经验的事实”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作用于客观实际从而得以理论升华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彭漪涟教授对“事实”做了明确的界定[2],认为事实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不是独立于现实的人之外的事物与存在,不是主体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简单地感觉和知觉等,而事实之所以是事实,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陈述。“事实”与“求是”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断推进事物发展的活动,贯穿于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的始终,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的科学性。
(三)“实事求是”是坚持以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视角看待问题的关键
推动事物地前进与发展,关键的、首要的是要明确推动事物前进的方向与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的有机整体,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实事求是”探寻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过程,也是客观探寻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过程,“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是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另一方面,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由于事物普遍联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变化,发展作为矛盾运动、变化的积极、扬弃的活动方向,揭示了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灭亡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本质内涵便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理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最终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发展是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反过来,实事求是是促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坚持以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运用与碰撞
任何事物的前进发展都符合螺旋式上升规律,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艰难探寻运用何种方法能扭转整体局势的东方大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国情,改造社会必然是一个极复杂艰辛的过程。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历史真相,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挫折当作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契机,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中国共产党在如何科学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上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曾一度视马克思经典作家理论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对理论实施取得成功的经典作家盲目崇拜,导致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成为革命与建设的巨大阻碍。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当时正在寻找中国出路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解药”,“走俄国的路”同时也为唯经验论在中国的落地埋下了伏笔。共产国际的指示虽在协调国共两党关系、动员广大群众一致抗日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投入革命后也暴露了分辨力的缺乏,导致其在领导革命时受挫。其代表王明认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3]”,其在统一战线中的迁就主义错误的后果严重限制了党的独立自主性、束缚了党的发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事实。后又过分强调正规军的作用,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单游击战,没有与正规军队配合,是不能有决定作用的[4]”,其忽略了中国农民数量的分布实际,轻视了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加分析地照搬别过经验,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对抗战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毛泽东将“实事求是”内涵升华,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一词,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典范,脚踏实地地追求明确的目标。后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实事求是”释义为:科学的态度,并开始明确以实事求是为客观真理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发出挑战,其“科学态度[5]”是指我们需要的本本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本本。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第一次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地科学解释。他认为,“实事”就是一切存在的客观事物,“求”为我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是”代表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即为:我们在运用任何理论作用于实践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并掌握事物的规律的过程。毛泽东精辟及尖锐地指出主观主义的病症,从根本上冲破了党内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41年冬,毛泽东题写“实事求是”为中央党校之校训,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法宝,并逐渐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
(三)“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肯定其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基本的观点的同时,积极倡导将真理标准问题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是把马列科学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正确标准,同时指出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根本出发点的高瞻远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顺利进行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要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用于中国实际促使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离不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真理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对实事求是的继承与运用,创造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解放思想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敢于并擅于走自己的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取得成功。
三、以习近平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实事求是”的再创新、再创造
习近平立足于当今中国在改革与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与引领,证实了一百年来党将实事求是作为思想与行动方法论的正确性、科学性,也是继往开来、继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一)“实事求是”的运用应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6]。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载体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变化随事物内部、外部以及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习近平高屋建瓴式地站在历史性、整体性高度对历史经验做了辩证的分析与创新,并给了后继马克思主义者新的思路。以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不动摇,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辩证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二)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性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7]”,“思维”与“存在”遵循着“同一些规律”,思想出现偏差、行动导致错误以及作出科学的行动决策时便可遵循“同一些规律”进行及时的修正,遵循客观规律避免不了要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从历史实际出发,作用于“感性的人”,客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规律性。习近平对“思维”与“存在”在实事求是中作用力体现作出了历史角度的创新性解答,只有做到从起点意义上的剖析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能对后续工作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的要求。
(三)坚持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对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性否定,认为唯心主义脱离了“存在”对“思维”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独立的内在矛盾运动,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典型的超越现实、超越阶段的体现;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从事物的外在形式直观地理解事物,始终停留在过去而无视改变。习近平创造性阐释,“不得超越现实与阶段,也不得落后于现实,无视变化”,体现出实事求是不是出于割裂和对立状态,而是与“思维与存在”相互紧密互动的。正视现实、正视阶段,就是要求我们在恰当的时间提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历史条件,发挥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中国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想,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还有一定的距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纠正一切超越基本国情的因循守旧与故步自封,以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努力促进伟大梦想的实现。
(四)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实践领域和思想理论两个因素的发展和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起来看待,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时代进步,实践创新的发展决定理论创新的发展,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服务的同时也在发展自身,两者都必须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时代主题反映了理论发展的方向和内容,革命战争期间,理论创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理论,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许多理论上的创新以推动实践落实且取得显著成效,最终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根据基本国情,提出了新任务、新战略与新政策,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解未解之难题、办未办成之大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是在长达百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河中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是不断取得胜利且继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动摇,是继往开来、持续迈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