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翻译理论探析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1-03-07赵义莲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译交际理论

赵义莲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壮丽山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中国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对外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旅游文本英译日益重要。然而,由于对外旅游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不对等以及汉英语言自身的差异,使文化翻译成了难点,旅游文本英译存在不少问题,误译、漏译等并不少见。因此,旅游文本英译的研究必不可少,功能翻译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为旅游文本英译提供可行的翻译路径。

一、功能翻译理论文本概述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她的理论主要围绕对等理论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因此,主张将翻译策略与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然而,通过后期的实践,她发现很难实现真正的对等,且对等也并非是人们期望的效果,于是,选择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第二阶段,汉斯·费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认为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行为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为受目的驱使,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第四阶段,克里斯蒂安·诺德整合了前人的功能派理论,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进一步扩大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影响,摆脱了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束缚,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的成功。

二、旅游文本概述

(一)旅游文本概述

文本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是一种功能性的书面文字。旅游文本涵盖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景点名称、景点介绍、导游词、公告牌、旅游导览、路线图以及旅游过程中的食宿安排等的文字表达。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可以将上述文本归结为三大类:用来传达信息、知识、观点等的信息型文本;传递原文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的表情性文本;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照某一方式行事的操作性文本。由此可见,旅游文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多样性,也正是基于旅游文本的多样性,译者需要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二)中英文旅游文本的对比

中文旅游文本和英文旅游文本语言风格差异大。汉语重意合,语句间自有其逻辑关系,而英语重形合,必须靠特定的连词来表达特定的逻辑关系。汉语偏爱动态,常用动词,多为主动态,而英语重静态,多用名词,常用被动态。中文旅游文本在旅游资源介绍和风景描述中注重修饰和渲染,辞藻华丽,意境朦胧。而英文旅游文本注重文本的功能性,力求文本简洁严谨,对风景描述少,偏向景点地理位置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表述。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道文化影响较深,强调天人合一,倾向于顺应和融合自然,思维上表现出感性特点,所以在旅游文本上注重艺术感受,追求超然物外。而西方文化受希腊、罗马等文化影响较深,将人与自然对立来看,西方在控制与征服自然上表现出很强欲望,西方思维表现出极强理性特点,所以在旅游文本上倾向于直观化与真实化[1]。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取舍得当,精确“解码”源文本文化,再借助目的语进行适当“编码”,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探究

(一)旅游文本英译存在的问题

就当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化内涵不一致导致的误译,文化空缺导致的误译,语用层面的误译等。

1.文化内涵不一致导致的误译

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内涵不尽相同,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成功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寓意,译者就是中间的解码器,译得不好,目的语读者将不明就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将受阻。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龙”的形象和寓意。在中国,龙象征着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如果译者忽略了这一文化差异,单纯地将“龙”翻译成“dragon”势必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2.文化空缺导致的误译

词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空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词汇的空缺。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汇具有指示意义和文化意义。文化词汇空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空缺,即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相近或相同的指示意义的词汇,但其文化意义却相去甚远。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是高洁、淡雅、君子之风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莲花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另一种是完全空缺,也就是说汉英两种语言中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如中国北方独有的“炕”,指的是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而英语中压根不存在这一形象。

3.语用功能失误导致的误译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其侧重点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话语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3]。例如:景区提示标语:小心地滑!若直译为:Please slide carefully!或Please fall down carefully.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小心地滑过去”,“小心地倒下”,相信外国游客看到这提示语定是满脸疑惑。英语重客观事实,“Wet Floor!”就能让英语读者在交际过程中准确理解和接收“小心地滑!”的信息,起到预期的警示作用。

(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文化交流与传播可行性对策的探究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其将翻译目的具体划分为三类: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4],因此,译者应遵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的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归化与异化的争论中。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翻译这一“交际”过程会涉及六个角色:发起者(需要该翻译的团体或者个人)、翻译中介、原文本作者、译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和目的语接受者。以上六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旅游文本的目的主要取决于发起者,即国家旅游局或国内各大旅行社,其目的不外乎两点:吸引更多外国游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传播中国文化。从游客(目的语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景点信息,欣赏美景,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如此看来,目的语接受者的期待与发起者的目的有重合之处,翻译的交际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现将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目的,探究旅游文本的英译方法。

1.音译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互鉴与融合,架起沟通桥梁的正是翻译。卡萨格兰德就曾宣称:翻译不是翻译语言,而是翻译文化[5]。旅游文本在英译过程中选择的译法不同文化交流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众多,音译法将有助于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文化的主体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的自身建设,解决的是文化的生存问题;文化的普遍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的使用范围,解决的是文化的发展问题[6]。音译法在旅游景点地名翻译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但对于其他一些文化元素的翻译则用的较少,这将导致中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渐渐丧失其主体性。比如饺子的翻译,常用译文是“dumpling”,其在牛津词典上给出的解释是:a small ball of dough that is cooked and served with meat dishes.基于上述释义,中文里对应的食物可以是汤圆,青团等。将饺子译成dumpling后就丧失了饺子在中国文化里的意象。直接音译成“Jiaozi”则更容易使其在英语文化中凸显出其异域特色,然后慢慢普及开来,这一文化元素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保护。

2.增补法

增补法在旅游文本中主要指的是适当增加背景文化知识,以便于英语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预期传递的信息和文化。如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或者名胜古迹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空缺,对所述文化元素进行补充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如京剧中的“唱念做打”,若译成“singing,speaking,acting and acrobatic fighting”字面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一点文化特色也没有。如果直接翻译成“Chang,Nian,Zuo,Da”,由于文化空缺因素,英语接受者也无法了解特定的文化信息。因此,保留其中文名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增译是更加恰当的手段,即译为:Chang,Nian,Zuo,Da(The fourperforming techniqu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considered the basics for an actor:singing,reciting,acting and martial arts performing.)

3.删减法

删减法也可以称为省略法,即在翻译过程中省略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中文的旅游文本善于写景抒情,辞藻华丽,典故多,诗词多,符合中国人的艺术感受和审美认知。然而,英语使用者追求简洁,倾向于直观化与真实化的东西。因此,译者应该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删减无关紧要的描述,方便英语阅读者快速获取信息。例如,景点介绍中的诗词描述,它们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中文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为景点增添了几分意境美。这些诗词翻译成英文后很难达到许渊冲先生所说的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统一。英语阅读者看到译文可能迷惑不解,并没有中文阅读者的阅读感受。这种情况下直接将这些诗词删除不译不失为一种良策。此外,中文经常会出现近义词或同义词的叠加使用,如果一一对应翻译成英文则会显得特别累赘,这种情况下也要将重复的词汇删去不译。如南京夫子庙的介绍:

原文: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境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开放式景区。景区以“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十里内秦淮河为轴线,夫子庙为中心,东至东水关,西至西水关,素有“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之称,内有夫子庙、瞻园、中华门瓮城等多个享誉海内外的景点。

译文:Confucius temple-Qinhuai scenic spot located in QinhuaiDistrict,Nanjing,is a famous Open National 5A level tourism scenic area of China.The scenic spot takes"the fir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iver in China"-Ten kilometers of Qinhuai River as the axis,and the Confucius Temple is the center,withDongshuiguan in the east,Xishuiguan in the west.The scenic spot is famous for the flourishing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style of elegance and freedom,also contains Confucius Temple,ZhanyuanGarden,Zhonghuamen castle and other influential scenic spots.

原文中“盛于江南”“甲于海内”和“享誉海内外”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非常有名。译文中这三个词的翻译就只用了一个“is famous for”,简洁明了,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和措辞习惯。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市场越发红火,文化旅游成了近年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被开发出来,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旅游文本翻译决定了文化元素是否能够准确地被理解。目前,旅游文本的英译仍不尽如人意,译者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译法,充分利用语言这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载体将中国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译交际理论
情景交际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情景交际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摘要英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摘要英译
交际羊
要目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