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话题形成与扩散的舆论反转研究
2021-03-07冉朝霞
冉朝霞
文章以陕西榆林县“产妇跳楼事件”为案例,使用Python等数据分析软件,对热门讨论源之一新浪新闻下相应的微博转发和评论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全面呈现事件的舆论反转情况和反转前后的传播特点,探讨针对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的形成机制,希望有助于相关部门对舆论反转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
一、微博热门话题形成脉络
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的发展与舆论传播的基本脉络如下:
9月5日上午9点:一些千万粉丝大V开始转发此事件,引起广泛讨论;9月6日:凌晨 1 时左右@榆林一院发表“再次声明”,公布事件监控视频截图,9时左右公布监控视频,引起更广泛关注,此时舆论一边倒声讨家属;9月7日:由于产妇母亲发声以及院方说辞前后不对应,开始出现声援家属的声音;9月8日:舆论聚焦于前一晚上官方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9月9日:医院产科副主任及当时助产师的说法使得质疑院方的声音越来越大;9月10日:院方与家属达成和解;9月11日:院方两名涉事人员被停职。
二、舆情事件传播与扩散过程符号化分析
(一)Top热词分析
通过Python数据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从9月5—6日到9月7—8日,舆论从一边倒指责家属转为指责医院,情感上也由震惊、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宣泄向理性的讨论和反思转变。在第二个阶段(7—8 日),“责任”“同意”“签字”“拒绝”“真相”等词开始出现,舆论开始出现反转,对医院进行质疑和指责,质疑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监管和透明问题,认为医院拒绝剖腹产没有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希望公布整个事件的真相。
(二)中心节点分析
舆论反转前后的传播路径图,反映出事件的舆论以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络为传播形式,形成聚合的“话题圈”,网络中心节点对周围节点实现一对多的传播[1]。部分言论具有情绪化、非理性等特点,在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没有进行充分甄别的情况下,将掌握的碎片化信息加以个人见解进行任意解读评判、转载发布,带动整个舆论一边倒。通过网络中心节点微博账号的基本信息,分析发现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以涨粉为目的”的微博用户。这些自媒体账号以涨粉为目的参与事件舆论,微博粉丝数量较多,在传播网络中发挥较大影响力。第二类为“以八卦为目的”的八卦传播者,主要是微博中较为活跃的账号。第三类为“以跨界为目的”的跨界传播者,这类账号是以蹭热度为主要目的的广告号,活跃于热门话题圈子来吸睛,从而增加对本账号的关注度和粉丝量。五花八门的各类微博用户出于各自目的,在舆论中掌握较大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一对多传播带动舆论走向。
三、舆论反转过程特征分析
整个事件的舆论反转过程反映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事件定性不准确影响后续舆论走势
事件发生且有一定的传播量之后,医院首先对事件进行回应,先入为主,公布“产妇下跪”这一片段式视频信息并加以解释,获得情感和认知支持,在舆论中形成一边倒的态势。由于舆论的主导言论和观点已经初步形成,而家属没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因此后续家属的发声没有起到平等的制衡效果。“产妇下跪”的视频是形成舆论认知的关键信息,但由于这一信息的片段化,被医院模糊化处理,加之误导性的解释和情绪性的言论,导致整个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家属。
(二)话语权争夺中强势一方形成舆论一边倒
事件发生后的9月5、6日前期,家属方未能就事件利用合适的平台进行发声,与医院形成对冲,舆论无法接受双方信息的平衡注入,进行客观的衡量判别,因此,舆论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有信息的一方,站队医院方,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态势。6日后期孕妇的丈夫、婆婆和母亲分别发声,但由于舆论已出现强烈的一边倒局面,且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因此其影响并不明显。
(三)信息源掌控者发布片段式信息
“产妇跳楼事件”中医院先入为主,利用“产妇下跪”视频为自己解释,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话语权的争夺充斥在舆论场发展的全过程,首发信息会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定势。但由于医院曲解视频内容,导致信息失真,造成舆论整体的错误偏向和后期得知真相后的反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信息源掌控者对片段式信息随意评判,误导公众认知,首发失真使整体舆论走偏,后期纠偏需要花费较大成本[2]。因此,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应当快速反应,引导权威媒体准确研判舆论发展趋势,确保在查明新闻源主体、查清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首发”定调,把握舆论主导权和主动权。
(四)双方的信息力量不平衡
医院第一时间发声,而家属在前期并没有借助平台直接发声对信息进行主动纠偏,这一缺失强化了舆论认知,使一边倒局势趋于强烈,也使还原事实真相之后舆论发生逆转。在舆论场之中,当事人双方进行平等的信息互动和对冲,从而使舆论保持平衡的态势较为重要[3]。网民认知持续接受双方信息更易于保持客观和全面的认知,免于形成一方面舆论压倒性的局面。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清醒地看待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当事人主体,平衡双方的信息力量。
四、舆情反转诱因分析
通过对“产妇跳楼事件”的数据分析探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反转成因,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媒体自净功能体现社会理性
随着自媒体的接入,在澎湃和“新京报”的协助下,家属在事件发展中期逐步发声,开始对舆论注入双面信号,部分舆论转向中立,相关讨论也趋于理性,从而实现媒体自净功能,引发调查机构以及媒体对真相的调查。在多方调查取证下,副主任医师和助产护士等第一参与人还原事实真相,舆论实现反转。“产妇跳楼事件”本质是一个医院和家属双方信息由失真逐渐纠偏,由失衡逐渐对冲,真相逐步揭开的过程。自媒体实现了碎片化信息的即时传播,但信息的不完整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失真,歪曲事实,误导舆论。而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自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体自净、纠偏,事实真相逐步浮出水面,舆论发生反转。整个过程中信息处于核心地位,网络时代是信息时代,掌控了信息源就掌控了话语的主导权。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发生之后应及时介入调查,构建舆论监测和问责机制,及时补充事实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同时应借助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关注舆论走势,一旦发现舆论偏离,应加强权威意见,删除错误意见,是使事件平稳发展、免于谣言的大规模传播以及引发网络暴力等伤害性后果的关键。
(二)“话题核心圈”加剧舆论反转
自媒体以信息为媒介,不断实现节点网络的扩大和延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迅捷性。从“产妇跳楼事件”的传播路径中可以看出,一些微博大V发挥了中心节点的作用,部分言论不理智,对舆论产生了一些误导。其次,这些微博大V随时随地随性的媒体优势形成同步性互动,使事件迅速弥漫传播网络。此外,弱连带的更易传播性可以以话题为纽带,形成一个接一个聚合的“话题核心圈”[4],并且经过勾连和嵌套形成外延无限大的圈子,这一点导致传播网络中心发布的信息实现一对多传播。在公众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没有进行理性甄别的情况下,如果将掌握的片面信息资源加以个人见解任意解读评判、转载发布,会扭曲舆论导向,使整个舆论迅速一边倒。同时这一传播特点也作用于后期的反转过程,加剧反转。因此政府要培育自己的话语领袖,主动融入自媒体环境中,搭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更重要的是引导权威媒体发挥其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
(三)“把关人”机制的缺失导致舆论外溢
“产妇跳楼事件”的微博言论由事件本身延伸至夫妻关系、女性权利、婆媳关系,甚至医患关系,同时带有激烈的情绪化言论,具有较强的煽动性,以至产生网络暴力。当下,自媒体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构筑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共领域,自媒体成为人们发表对于公共事件的看法和情绪的重要平台。由于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政府回应诉求的能力及效率不足等原因,部分网民通过微博发泄情绪,并通过自媒体的社会网络关系上升为社会情绪,具有较大号召力和煽动性。自媒体给公民更多的发声渠道,但同时面临着把关人机制的缺失,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监管并通过法律途径界定自媒体网络传播机制的边界就格外重要。
作为舆论事件中的管理部门,政府需要第一时间介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引导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需要对自媒体舆论场有合理的把关和引导,让自媒体在缺乏主动议程设置及把关人的情况下,舆论导向更加积极和理性,从而促进网络空间和社会的和谐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