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以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为例
2021-03-07张惠珍
张惠珍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也是研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
一、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性探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涵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全面阐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核心所在,专业课程是良好的培育载体,旨在让学生知晓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两者应有机融合,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二)课程德育目标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俗称“理疗”。其教学模式为理实结合。其任务是培养及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医疗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其课程的德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待患者诚信友善;在临床上,能遵纪守法、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并且懂得只有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才能拥有良好的医疗环境。这些德育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谋而合,同向同行。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高校育人先育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贯穿到“三全育人”中,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机制[2]。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富含德育元素,是良好的培育载体。在理论课中,结合临床案例导入,名医故事介绍等形式,让课程思政教育活起来,入脑入心。在实操课上,通过医患角色扮演,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病人”,了解医生职业精神、医患关系的复杂性,了解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更好地了解病人需求和医生角色。
二、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创新与实践思路
(一)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实现思政教育向专业课的渗透
1.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巧用知识拓展
根据授课要点,突出德育元素,运用多元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如将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只有国家富强,民生、科技、医疗水平才能提升,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巧用知识拓展的典故,如扁鹊的医术,鼓励学生学习扁鹊敬业、普救众生的无私精神。
2.在教学案例选取上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案例选取上注重专业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的相关性和自然融入,避免生搬硬套。如讲授低频电疗仪的使用,注重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放松,注意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状态,以培育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方面应敬业友善。又如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选择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平等公正地选择治疗项目。
(二)以“早见习”为实践载体,实现课程思政与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的结合
以“早见习”为实践载体,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实行师生共同体临床实践模式,见习前,以专业老师为主,思政老师(辅导员)为辅,负责学生下临床前的专业培训与思政教育;临床见习期间,由带教老师引领,学生体验,在真实医疗环境中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情景教学法、PBL、讲授法、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参观医院、跟师学习、志愿者服务、红色医疗资源学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教、知、行”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医学生勇担使命,助力健康中国实施的大局意识。
(三)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与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的对接
1.完善学习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接,延伸和拓展思政教育
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等网络平台优势开启“线上自学+线下共学”模式;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课,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个课程思政方面的主题,在讨论板块发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主题发布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他同学可以跟帖讨论,以此培育学生在医学素养方面的主动思考及批判思维。通过专业“微信公众号”建设思政教育板块,可在板块上互相交流心得、答疑解惑、联络感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课程方向,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对接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应用声光电热等天然物理因子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疗效。因治疗仪直接作用于人体,若治疗师不够敬业,操作不当,容易造成人体损伤,如烫伤等;若治疗师对患者不够友善,治疗过程中不重视跟患者的交流,就可能无法观察到患者的不适并及时给予处理,这将直接影响文明和谐的医疗环境的创建。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举办专业课程思政插画作品征集及展览活动
组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插画作品征集活动,面向课程学生征集《医德为本——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画或文章作品,由任课教师及思政老师组成评审团,择优选出优秀作品,于线上或线下进行展览宣传,线上可选择网站及公众号推送,线下以校内展板宣传,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成为校园主旋律。
(五)利用社会实践平台,拓宽课程思政路径
以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为抓手,以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为目标,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参加红医行动志愿服务活动,走向基层社区,发挥课程所学技能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去感受国家的富强民主;让学生学会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活动提升自我的爱国敬业情怀。
(六)应用CBL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的思政教育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的实训课旨在教授及强化康复学子的物理因子治疗技能及培养学生敬业的医疗态度和友善的人文素养。实训课重在动手及学会应用,所以本课程的实训课可采用CBL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准备 以宿舍(6人)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于理论和技能操作教学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该技术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临床情景模拟练习;(2)课中情景模拟 选两位成员充当治疗师及患者的扮演,一位负责摄影、一位负责解说。由任课教师给出一个案例,学生根据案例选择相应的治疗仪器并进行操作模拟。操作内容包括操作前的仪器检查,询问患者的疾病既往史,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及操作后对患者治疗部分的检查和告知患者治疗后的自我养护,其考核重点包括技术的操作和对患者的关怀。
三、课程思政模式的应用成效
(一)创新教育模式,提升课堂思政效果
本课程思政模式结合医学专业特色,在原有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改,包括从以往单一的专业技能传授转化为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的思想引领,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技能的传授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创新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模式,实现以课堂思政、德育实践等为载体,课内到课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基于CBL教学模式,设置临床情景模拟,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临床实践思维的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中。
(二)延展课程活动,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医德为本——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画或文章作品征集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在医学中的重要体现并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如作品内容为一名治疗师拒收患者红包,呈现了医者应遵纪守法,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体现了学生对法制社会有深入的思考和领悟。这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以活动为载体的文化宣传,化被动学为主动思考,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践行更坚定。
(三)走进基层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自觉行动和不断实践[3]。近年来,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红医行动服务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进机构开展各类健康宣传及体验服务活动。现场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为群众服务,将理疗保健和传统康复功法习练相结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践行成效,团队不断提升自我“创新力”。在服务范围上,做到“走出去、传下去”,服务对象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由附近的社区延伸到偏远社区、村落,覆盖面广;在服务对象上,福及普通居民、老人、儿童、特殊群体、基层劳动者;在服务内容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团队开展的系列健康服务活动,内容实用、态度友善,深受合作单位及服务对象好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践行如何友善地跟服务对象沟通,如何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面对不友好的群众,如何保持敬业的态度等,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创新与实践目的在于树立师生共同体教学理念,同步建设教学资源,优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等达到支撑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 从教学设计、教学载体、科研教学等多方面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培养康复学子的职业价值感和使命感,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