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统文化涵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究

2021-03-07王立荣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培育

王立荣

一、引言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充分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当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和解释,有学者提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不断雕琢产品,使其达到完美极致的状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1]。”孙静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的专业追求、敬业的专业精神和优秀的专业能力三个方面[2]。杨力、陈焕章归纳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甘于奉献、持续创新、产品实现。因此,综合来看,“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质量、性能和美学等方面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以及在思想、文化、价值层面中积极向上的宝贵精神。

《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中国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执着专注、独具匠心、勇于挑战、推陈出新等特质和精髓竟全都深深蕴藏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著名的庖丁、欧冶子、鲁班、墨子、蔡伦等,也不乏在工匠精神中诞生出的诸多伟大作品,如璀璨的“唐三彩”、绝美的青花瓷、夺目的彩瓷、“寸锦寸金”的云锦、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等[3]。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积淀的产物。

1.传统文化中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素养

“功致为上”是我国古代匠人恪守的职业道德标准,他们在造物过程中十分重视器物的质量,形成了精益求精、切磋琢磨、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早在《诗经》中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过程进行描述,体现了工匠们专注、认真和严谨的态度[4]。《尚书》中也提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些正是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良好体现[5]。

2.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之所以具有高超的技艺、不朽的作品,除了自强不息、刻苦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努力求真务实、敢于不断创新。鲁班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更新设计方法,才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及各种木工工具,被后人尊奉为木匠的始祖;蔡伦不断钻研造纸技术,革新造纸工艺,才成为了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匠人追求“技”“艺”“道”三重境界,他们只有对自己的作品不断地改良优化、推陈出新,其技艺与方法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创新,才能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3.传统文化中诞生的工匠榜样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

中国古代诞生了无数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从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到卖油翁的“唯手熟尔”,从伟大的四大发明到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都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其中大多数工匠艺人在社会中属于很平凡的人,但他们并不平庸,这种不平庸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上。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专心做一件事情,执着、敬业,追求极致,“一品入魂”,并为此倾其一生,最终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这是他们共同的特质。好的工匠艺人本身就是活的艺术品,他们的气质和感染力陶冶了后人的灵魂,给人无穷动力,成为后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目标,这便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带动了一个时代的技术革命,既修养自己,同时又影响周边,影响世界,影响后世之人。

三、以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深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周期较短且仅注重实用性,在人才培育模式中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忽略了育人的价值,而传统文化在高职工匠精神人才培育中仅仅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附属存在,这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极为不利。因此,高职院校亟须改变人才培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培育学生技能及知识的同时,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广泛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并走进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学习并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智慧。同时,学校应建设优秀的学风及校风,并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持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融入传统文化育人元素,重视并突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自觉探求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涵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2.将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渗透至课程结构体系之中

传统文化类课程作为高职培养人才、渗透工匠精神的高效路径,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 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职院校应变革以往单纯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各专业或相近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的必修课程,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将传统文化中和专业相关的、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程,让各专业学生都能如愿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传统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以学术讲座、节目会演、报告交流会等形式解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加大在思政课程、实践教育、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内涵的相关教学内容,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和智慧,并内化于他们的精神与行动之中,以实现培育其工匠精神的目标。

3.在赛学教互融互补中锻造学子匠心匠艺

学生技能竞赛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尺,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技能竞赛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又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同时,这也恰恰成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绝佳机会,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的大赛用人选拔机制,实现竞赛由少数优秀学生参与到全体学生均能参与的转变,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过渡,以增大学生受益面,扩大工匠精神培养范围。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并完善大赛奖励激励办法,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技能竞赛团队中。此外,通过在教学中融入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反哺了教师教育教学,实现了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方案互融互补,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出他们的匠心匠艺。

4.充分利用校企文化资源实施校企协同育人

理论思想往往要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应用于未来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才算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除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培养之外,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注重企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作用,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中实际作品、项目的最初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创新发展等全过程,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自身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将学校所学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资源相互整合、相互贯通,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文化情境之中,感受文化魅力,领略文化底蕴,体验文化深邃,既培养其职业能力,又涵养其工匠精神,使学生从知、情、意等全身心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行为准则和文化基因,以文化人,以工匠精神塑人。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格塑造、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巨大作用,才能完成制造强国赋予职业院校的伟大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培育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