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路径
2021-03-07李旭杨婷王嘉
李 旭 杨 婷 王 嘉
一、前言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知识保存、信息传递的重要组织机构。在图书馆体系中,高等院校图书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时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人才培养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保存、传递等环节,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提升高校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图书馆在高等学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必然要充分利用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并根据人才特点,采取先进、适合的教育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亟需的主流培养目标,主要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将发挥多方面的功能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精确化,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未充分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服务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部门,肩负着高校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校基本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大类,这也限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大多图书馆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遵循着传统的培养模式,虽做到了基础性的日常借阅服务工作及零星读者活动,做到了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的基本保障,但未能及时认清、转变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目标,或者说是未能充分做到不断拓展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大多仅是“口号式”地进行图书馆人才培养工作,其服务功能体现出单一化及僵硬化。
(二)应用型特色馆藏建设不明显
馆藏资源体系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一切日常工作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简而言之,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组织典藏的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并未做到完全贴近本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且馆藏内容单一、老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应用型需求,特别是图书馆应用型特色馆藏建设不明显。图书馆在建设中,没有体现出馆藏的特色性及特色文献资源的个性化、系统性,未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去规划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献资源。
(三)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不充分
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图书馆承担着学校的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大多高校图书馆建设当中并未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能,仅仅是在纸、电文献借阅上发挥了相应的职能作用,恪守一般的图书馆职能,与学校教学活动分离或不贴近,未深入走进学校教学内容,未充分依托图书馆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活动,这样的图书馆不能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时常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时遇到困难或障碍,包括对馆藏资源及布局的不熟悉,以及对检索技术的不了解,等等,由此打击了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积极性,也可见图书馆未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被学生所熟悉。
(四)育人服务理念过于传统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育人作用。图书馆的育人服务是一项复杂的内化活动,与直接提供文献等明显不同,是通过图书馆多层次、多途径的渐进式服务体现出来的。而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图书馆不能及时与时俱进,未重新审视、定位自身的育人服务,仍旧采取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式服务思维。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学生年龄结构不同,所需要的服务内容、育人方式一定是发生变化的,单一采用之前的育人服务方式,很难满足现今学生人才培养需求。
(五)应用型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体现不足
高等学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服务内容及方式也要时刻根据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图书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的是全校读者,向读者系统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及调整,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提供相对应的个性化服务,且缺乏个性化服务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需求,不能很好地贴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服务实际。
三、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路径的选择
(一)找准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大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图书馆要做到创新发展服务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为发展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工作内容,全馆各部门更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改进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现有的纸、电资源及氛围资源。
(二)迎合学校学科建设目标,多维度建设馆藏
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及作用,图书馆所担负的任务必须服从、服务学校的基本任务。2015年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1];为满足教学及科研需求,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必须保障文献的质量,图书馆要与学校教学处、规划办等部门充分对接,在现有及将设有的学校学科前提下,重新规划图书馆馆藏,根据教学、科研目标去采购书刊,优化和调整文献结构,打造出具有本馆独特的馆藏资源。
在全校范围内,图书馆可牵头成立相关文献规划领导小组,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如:教学处、学生处、规划办、资产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按照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分析目前图书馆馆藏资源情况,掌握学生年级阶段、专业背景的不同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高效率地采购、补充文献资源,使藏书结构符合本校人才培养需求。
在电子文献馆藏建设上,图书馆要时刻与纸质文献保持同步发展,补充纸质文献资源不足领域,增加电子文献入藏比例,根据大学生目前的阅读习惯及需求,电子文献可发挥出不同凡响的作用,其便捷性、多样性及及时性都符合目前读者的碎片化、零星化阅读习惯。图书馆在重视有形文献搜集的同时,还应重视虚拟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打造优秀的图书馆门户网站,把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及时传递给学生,向大学生推荐品位高、内容健康向上的文献资料,使大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情操,提高个人品位和鉴赏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2]。
图书馆也要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开展定题、定人、定方向、定任务的“四定服务”工作,适时向学科和课题负责人介绍学科、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信息。同时,通过CASHL和CALIS两大文献信息检索平台,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周到的文献咨询服务[3]。
(三)提升图书馆应用型教学服务质量
从本质而言,高校图书馆就是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教学辅助机构,提供知识服务是其最根本的职能之一,与学校其他教学部门共同培养人才是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建设相对全面且涵盖学校现有学科发展、贴近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参考资料专区,资料内容及书目不可单一由图书馆主观选择,要充分向学校教务处、专业学科教师、广大学生进行征集与筛选。由此,按照“按需采购”的原则,在图书馆内做好空间资源调研,在合适的区域内设置教材、教辅专区,并定期满足新需求。
图书馆还要改变等待读者咨询的老套服务方式,主动与一线教师定期沟通,开展“学期前、教学中、假期中”三段式服务,主动融合教师教学全过程。在教师课程前期准备(备课环节)中,主动与教师共同设置课程部分内容,将图书馆现有资源进行融合,以期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在教师实施教学环节时,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课程教师进行沟通,根据学生反馈的课程知识信息,及时调整或补充图书馆资源参与教学内容,以发挥好图书馆第二课程的作用。
在做好图书馆相关教学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可充分分析自身空间资源优势,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场地,设置合理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开辟师生课后交流互动专区,进一步延伸课后教学内容,把图书馆“用活、用细”,营造出良好的图书馆学习氛围。
图书馆为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可设置“文献检索教研室”,组织专业学科馆员,灵活设置课程,利用学生常见问题趣味性地开展课程。通过信息检索课向学生介绍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方法,介绍各类信息的检索渠道和检索方法,采取“线上讲授+线下操作”的创新型教学法,摆脱单一枯燥的理论讲授。
(四)创新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方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需要图书馆的支持,而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深化,图书馆的老旧服务模式及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了,图书馆必须科学分析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相应的服务方式。新生入校时,各校图书馆均会进行“入馆教育”,但单一的班级化带领参观、讲解图书馆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兴趣要求了。图书馆可采用“线上视频馆内讲解+线下各自服务操作”的模式进行,将授课讲解内容录制成课,导入图书馆官方网站或相关APP,学生自行观看,观看后进行图书馆相关知识答题,测试题目由图书馆提供,可将本校图书馆基本信息、图书馆借阅知识等内容设置为入馆答题题目,成绩合格者方可自行到馆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通过充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阅读及借阅特点,图书馆可及时更新借阅服务方式,开发或借助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开设“微信服务大厅”,设置线上查阅文献、线上办理借阅、读者信息查询等,以节省图书馆人力资源,并最大化、随时服务全校读者,方便读者借阅,增强借阅兴趣。完善图书馆空间资源,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及电子阅览空间、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服务型机构,必须摒弃传统的读者来馆就是看书学习的思想,打开思路,吸引读者来馆进行相关集体活动、学习交流。摆脱传统的电子阅览空间,打造工位式的电子阅览专区,让学生真正爱上图书馆;多途径宣传图书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手段也需不断进步,作为高校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应当打破传统,多渠道与读者进行交流。比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交流方式都可以成为图书馆业务开展的平台。可以将每周或每月的新书推荐发布在媒体上,增强图书馆的“可见度”,改善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相对刻板的印象,塑造亲近读者的形象,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4]。
(五)提升图书馆馆员工作综合服务能力
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能力及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综合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自身具有极强的多样性及专业性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在面对复杂的高学历服务对象时,要具有一定的图书馆服务能力及专业性知识。馆员日常需注重提升学习能力,学习是馆员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自身知识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好学校广大读者的具体需求;馆员需提升交流能力,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其所有工作的顺利开展均从交流阶段开始,而大学生读者往往会存在需求表述不清或信息表述不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馆员就要抓住交流的关键信息点,理解不同学科背景读者的深层次信息资源,做出快速且合理的需求判断,提供读者所需信息;最后,图书馆馆员要时刻注重自身的服务态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服务机构,必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做好自身工作,其一言一行会影响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形象及读者的在馆体验感,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的服务行为,会让读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及舒适感,进而影响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图书馆从合理分析各自高校独有的人才培养定位、馆藏特点、学科规划等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路径,以此发挥好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断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