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与想象
2021-03-07刘飞来
刘飞来
留白源于中国国画,是以“空白”为媒介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就如古画《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但观赏者却能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文本由实写部分(文本明确表现出来的)和虚写部分(文本没有表现出来的)组成。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和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一脉相承。因此,鉴赏诗歌作品,不仅要理解作者的实写部分,更要对其留白部分(虚写部分)进行填充,即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重构诗歌完整的艺术世界[1]。经历如此过程,才会对诗歌魅力体验深切,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王国维先生以“意境”来鉴赏古诗词,而意境的构造离不开诗歌的留白艺术,意境的再现和感悟又离不开想象。了解诗歌留白,运用联想想象,这是享受诗歌美妙艺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必由路径。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诗歌留白艺术进行分析,以供探讨。
一、结构留白
结构留白,是指在诗歌的完整画面或某一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达到“无中生有”的效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的意思非常浅显,不再赘述。王之涣创作这首诗时,他站得比较高,眼睛平视正前向,可以看到“白日”依“中条山”而尽的场景,这是实写部分。而“黄河入海流”的场景,他是不可能看到的,无论他站得多高,都绝对不可能看到。这是由鹳雀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是虚写部分,是诗歌留白艺术所在。破解之道就是要发挥个人想象,重构黄河奔腾入海,河海相汇的壮观与空阔、雄大与厚重的画面,想象其如在眼前,可睹其景,可听其声。并且这个想象是“不设限”的想象,唯有如此,方可体会王之涣所登鹳雀楼之高,方可体会王之涣喊出“更上一层楼”时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方可体会诗歌整体所焕发的向上进取的力量,方可体会它代表的盛唐气韵[2]。
再如,盛唐大诗人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其二)此诗表面义更为浅显,但其深意却耐人寻味。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人。遇到故乡来人,就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此乃人之常情。他关心的事、思念的人一定很多,这其中最令人挂怀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人与事,只问起绮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2]290。看似不可思议,但若细细品味,这一问妙不可言。绮窗前的寒梅,或许是他们夫妻亲手所植,倾听过他们的山盟海誓,见证过他们的你侬我侬,因此,是他们爱情的象征。此刻,作者以“寒梅著花未”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故乡的一切人事都浓缩在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他情怀的事物上,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诗中浓烈的相思关切之情,全要读者自己想象填充。正如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全诗情节构思之妙,得益于留白艺术的完美使用。鉴赏之道便在于体悟式的想象。
二、意境留白
诗歌是抒情性文体,抒情是其本质。诗歌的抒情往往通过对意境的构建来实现。而多数诗歌构造的意境则需读者深切的想象、于内心的还原方可感受。大诗人王维是这方面的高手,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以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来写自己的悠闲情趣及闲适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的境界清幽宁静、高雅绝俗。此种效果的体现取决于作者用留白艺术对意境的构建。
全诗只有三个意象就是:“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也只有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幽篁”与“深林”在于渲染环境的幽静,“独坐”二字没有描写独坐者的外在形态,没有描写喜怒哀乐之情,但和“明月”意象结合,则可会意出内心活动,感受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如此人物在如此环境里做着两件事情,即“弹琴”与“长啸”。既没有点明弹琴长啸的乐曲,也没有描写其音调与声情,但在此种环境下的“弹琴”和“长啸”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全诗的主题就是诗人对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生活的享受。
运用留白艺术来构造完美意境的当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首位。作者直接堆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意象,没有动词联接,没有形容词修饰。但这十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阳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构建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意境。还原此意境,需以想象重组意象,填充留白。
三、意象留白
何为意象?意象就是带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其本质是某一艺术形象被成功使用过一次后,再被反复渲染、反复使用后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一种或几种附加意义[3]。因此,古诗里出现的意象往往不单纯是客观事物,还是作者表情达意、渲染气氛或寄托言外之意的一种手段。此种意在深处的韵味与留白艺术的效果高度契合。鉴于此,鉴赏诗歌就要破此意象留白。如古诗中常用意象“杨柳”,不理解其内涵便难以理解诗句中诗人隐含的深意。
其一,“柳” 与“留”谐音,故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飘摇而有缠绵难舍之状。知此,便可理解古人折柳送别、望柳思人之意。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晓风、残月”等意象,加之本为虚写,便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外,暮春的柳絮漫天纷飞,飘忽不定,故常作愁苦的凭借,如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其忧愁的深刻程度及难以排解之状。再者,柳以“既垂且长”之貌,而有婀娜妩媚之姿,故常以柳喻人。如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但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柔弱缠绵的杨柳,正是悠悠相思、情意绵绵的少女的绝妙写照。凡此种种,“柳”作为一个客观物象,出现在诗词中,便融入诗人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思想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飘入我们的世界。
意象留白的破解之道在于积累,在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理解和想象。意象往往不会独存于诗,它会以多种方式组合而成意境,融合之后的效果便是意境留白的韵味了。如上文提到的《天净沙·秋思》,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即是十个意象,修饰叠加之后,早行之景,思乡之情,失意孤寂之境一涌而出。
四、修辞留白
诗贵含蓄是中国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大原则。而修辞是构成诗歌含蓄的主要方法。诗歌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比如双关隐语,情节悬念、省略,对比等可以造成语义上的空白,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效果。
比如利用双关隐语写就的诗:
《西洲曲》(节选)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诗句中的“莲子”谐音“怜子”,隐喻女子对心上人的喜爱与思念;“青如水”谐音“清如水”,喻意爱情的纯洁干净;“莲心”谐音“怜心”,隐喻浓烈而矜持的爱情之心。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把女子对心上人的感情生动形象且含蓄地流露无遗。
再如运用情节悬念写就的诗,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的表层意思简洁明了:春日,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惊扰了房间内春睡少妇的梦。少妇出门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自语。深层意蕴作者没有明言,留下了一系列悬念、疑问:少妇为什么会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吗?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离开了多长时间?此外,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少妇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是只黄莺,还是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梦?还是怨其他的什么。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再如运用省略写就的诗,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表面上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表象是“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玲珑月”,这完全是一幅“美丽的少妇秋月图”。细看细想似乎就不那么美好了:主人公阶前站立望月,阶上的白露已经产生,露水浸湿她的罗袜却毫不知觉,可想她站立时间之久,心事之重。入户下帘,她仍然凝望秋月而不休,可见女子思绪之沉重,痴心之深沉。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鉴赏这首诗就要品出诗省略的“弦外音,体外味”。
五、意蕴留白
有的诗我们百读不厌,就像吃橄榄,越嚼越有味道,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者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于艺术形象之中,进而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去回味,思索,体会,领悟,达到余韵不绝的效果。这就是意蕴留白。
对比李白的两首送别诗便可体会到意蕴留白的魅力。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中诗人具象了汪伦的送别之情,读完尽觉比喻之生动,对其送别时的深情难以久久回味。而第二首诗就全然不同,诗人没有明说送别之情,却写了送别后的表现:孟浩然乘船在长江里已然远行,而作者依然站在岸上看啊看,呆呆地看着船帆在遥远的碧空里消失不见了,只剩下长江水在天边上流。这里作者站在岸上的时间有多长就同孟浩然的感情有多深。所以,第二首诗的韵味要远胜于《赠汪伦》,给读者的感悟也要更为深层[4]。
总之,留白是诗歌创作常用方法之一,这是由诗歌的文体特征、抒情特性及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所以,为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就必须填充诗人事先的留白。但填充诗歌留白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需以传统文化素养、多彩的人生体验为依据,调动全身审美心理机制,特别是要运用丰富的想象才能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完成鉴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