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研究
2021-03-07章晖丽蒋文梅
杨 蓓 章晖丽 蒋文梅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人民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这种政治品格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的价值选择。一部党的建设史、发展史、改革史也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人民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核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奠定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阐释了“发展依靠谁”的基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从原始社会的“第一根木棒”的选择,到现代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人民群众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工具,努力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促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人类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精神文化的创造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重要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这结果都是通过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的。新旧社会的更迭是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社会制度的完善人民群众也是的决定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就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实行土地承包开始的。正是这敢为人先的壮举把改革一步一步推向深入,迅速形成了波及全国的改革浪潮。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改革实践活动,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
“人民立场”就是强调党要始终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观点,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调动和发挥最大多数人的聪明才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不断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1]。
(二)唯物史观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理念
根据马克思的设想,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构建理想社会模式和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人们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获得自己的解放,才能再扛起解放全人类的重任。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自然要肩负起领导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目的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任。其次,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没有任何特殊利益,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人民立场”就是强调党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党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奋斗史,而人民立场始终成为贯穿其中的主线。
(一)站稳人民立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起初只是50多人的小组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胜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共产党真诚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求解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这些政策解决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阶级的民生问题,广大农民从共产党的切实行动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他们谋利益的党。党在“二大”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自那之后,打倒列强除军阀,十四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同一切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内反动势力坚决斗争,同一切欺侮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势力坚决斗争,直到把反动派彻底消灭,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
只有为了人民的斗争才能如此充满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的斗争才能如此坚韧不屈。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二)站稳人民立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用一系列的胜利证明共产党不仅可以得天下,而且也能治天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各级政府、各种政权机关都加上“人民”二字。政权的参与者来自方方面面,政权真正成为人民自己的政权,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
只有为了人民的政权才能如此坚强稳固,只有依靠人民的建设才能如此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站稳人民立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回顾改革开放史,我国之所以在短短40多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从小岗村“大包干”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到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带给社会主义民主新内涵,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改革扎实推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改革开放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前景更加光明。
三、站稳人民立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一)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站稳人民立场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宗旨深入人心,成为每一名党员自觉的行为价值选择[2]。
坚持思想武装,解决“相信谁”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人民立场的科学指引。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掌握,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为站稳人民立场构筑坚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坚定理想信念,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人们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赞誉共产党员,其所以特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为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够得到亿万人民的支持,我们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需要有那么一批“为了人民”的理想主义者为之不懈奋斗,成为人民立场的坚决捍卫者。
(二)坚持把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奋斗目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幸福”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其准确判断了人民幸福的新诉求。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温饱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彻底脱贫努力奋斗。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为人民谋幸福,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学制定了未来幸福的新蓝图。共产党人把人民诉求作为党和国家未来愿景规划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共同富裕纳入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向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大的信心,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三)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最可依靠的力量
是什么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和实践都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谁赐予的,也不是能够从外国“买”来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大限度调动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