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性别研究视角和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2021-03-07陈珮瑶
陈珮瑶
一、社会性别与性别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定位
社会性别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漫长的政治历史进程中,一直被淹没在阶级斗争、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和土地纠纷之下。年鉴学派等历史学派更加关注社会阶层,如弱势阶级和边缘阶级,将其范围扩展到文化、习俗和心态的维度,但经常忽视针对妇女和性别的研究。社会性别(gender)作为生理性别(sex)的补充概念,是指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内涵,强调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它被定义为适合特定文化环境的性别认同和行为,男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划分不仅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更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性别概念将生理意义上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特征区分开来,为探索不平等的起源、实现平等的条件及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时至今日,社会性别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和领域。它已被视为与民族、国家以及政府等同等级别的重要议题。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形态,不仅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因民族和地区而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关于社会性别的分析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理论体系,而是由多种定义、变化过程组成的开放、灵活的理论[1]。
社会性别不仅是一个渗透、贯穿历史却长期被忽视的维度,也是当今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以社会性别作为新的历史研究视角,不仅关乎女性的生死命运、两性关系,还包含对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建构。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和解释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社会性别观和性别维度在历史研究中是清晰可见的,而如何更好地阐释,则需要更多的视角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看待性别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2]。
针对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仅更加关注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和社会性别关系结构,而且还把社会性别关系与经济、阶级以及国家联系起来,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妇女和性别。即强调将性别视角引入历史研究,采用多视角、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女性的经历和相关的社会现象[3]。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the analysis of gender theor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女性运动的产物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期就描述了性别区分的作用,他们指出孩童的出生心理(birth psychology)中是没有社会性别的差异的[4],社会性别的发展受后天社会学习的影响,两种生理性别是从同一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结构区别才被接受。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被认为是第一个颠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的人。在福柯看来,生理性别(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话语和异性霸权的产物,并且从生理性别实践和社会性别实践中形成[5]。
20世纪末的历史学家也进行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尝试,他们使用社会建构主义来定义身体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他们强调社会干预在塑造性别规范中的重要作用,拒绝在性别结构现状下对生理决定论的解释。斯科特(Scott)描述了“社会性别”一词从语法术语到社会结构概念的发展过程。她首先指出女权主义学者关于父权制起源的问题并没有正确展示性别不平等与其他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克罗宁(Cronin)认为,正如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解释的那样,两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心理差异。她不同意男性和女性生理决定论的解释,认为关键问题是文化环境影响了性别的形成。格里尔(Greer)认为,性别是一种可变的、不确定的文化建构。男人和女人的思维、行为和互动主要是由他们生活的文化所决定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文化对所谓的生理、母性和父性的事实也有不同的解释[6]。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克罗宁的观点有些保守,如果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只能在长期的进化中改变,那么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变化[7]。格里尔的模型更为激进,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不断适应、发明、发展和进化。如果性别结构是由文化环境构建的,那么它就会像文化一样受到政治干预,从而发生变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有些过于激进。
二、社会性别分析和历史转型
妇女争取与男子相同的公民权利,例如选举权、受教育权和继承财产权,起源于法国并席卷英美社会的第一波妇女运动,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但由于思想文化根源并未触及男女不平等,在保守思想卷土重来后[8],女性运动陷入沉寂。第二次女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抗议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开始蓬勃发展。女权主义通过质疑文化土壤、文学、教育和历史、科学、法律、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解构男性霸权概念,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在女权运动之前,历史尤其是政治史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生理决定论(physiological determinism)所占据[9]。生理决定论认为生理性别是由命运决定的。这种观点认为,生命存在着男女在激素、解剖结构和染色体上的差异;女性生来就是生育角色;社会应该维持这种自然秩序,确保男性对女性人口的主导地位。
过去的生理决定论粗略地用这样的逻辑来解释政治历史:人类学记录表明,所有社会都是父权制、母权制。在所有已知的社会中,最高职位由男性占据,男性总是为支配地位而战。尽管各国政治史上都有女性统治者或女皇,但这些特殊的个体并不代表共同的社会状况,也无法反驳行为的生理根源。生理决定论常常导致政治保守主义,认为万事万物注定不变,性别差异是地位差异的全部原因。
在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中,对社会性别的分析不仅在历史学科中确立了女性主义视角,而且产生了独立的女性主义学科。女权主义的影响也从欧美扩展到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理论建构和社会变革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女性主义研究的新方向。提出“社会性别”一词的人认为,女性学术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科范式。
正如斯科特指出的那样,女权主义历史学家接受了全面但缺乏理论概括的学术培训,他们越来越关注寻找合适的理论模型。妇女史个案研究快速增长。近年来,女性史在历史学领域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对于研究女性历史的历史学家来说,仅仅证明女性有自己的历史或仅仅表明女性参与了西方文明的主要政治动荡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过去性别经验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实践之间的关系。
性别分析是对生理决定论的否定。两性之间的分工不是单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关于生理决定论的争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持续了40多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理决定论逐渐失去影响力,社会建构主义占据上风。如今,大多数女权主义者反对生理决定论及其对人性的观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的性别概念开始相信将某些行为归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10]。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社会性别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互动的产物,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人们普遍认为,性别是由社会和文化构成的。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以及社会文化在生理性别建构中的作用。社会性别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由于社会性别观念是特定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文化语境的转变是性别观念更新的途径。如今,在某些场合或情况下,这些差异被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还专门为此编写了文件。社会性别理论表明这样一种观点: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中形成的,可以通过政治和宣传的影响进行重构,因此,政府应该关注女性在社会性别发展中的作用。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举办以来,社会性别主流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定了消除性别歧视、缩小性别差距、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全球战略。经过20多年的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被认为是大多数国家提高妇女地位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有效和成功的方式。在过去的20多年里,社会性别分析是整个国际社会促进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工具。
三、社会性别分析理论在中国史学界的发展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史的思维范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掩盖性别关系为主的阶级分析,到以社会性别差异成为主导的性别观念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社会实践中性别观念的改变,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成为大多数女性研究学者的研究重点。
相对而言,我国学术界接受社会性别作为有用的分析范畴的进度相对滞后。在社会学、文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领域,社会性别相关的专论是主要的分析范畴,而社会性别分析在历史学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历史研究更难建立与现实的直接联系并解决目前女性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女性主义活动的关注较少。为了改善这种学术滞后的状况,女性主义研究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学术行动,这些行动包括出版教材、在大学开设妇女与性别课程、组织学术研讨会、培养从事社会性别研究的博士研究生。
在推动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本土化的历史分析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考虑古代和现代精英男性对性别定义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经典的男女论述与当代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精英在历史上精心构建的社会性别体系和规范,无论是史料还是数据,都表现出对社会中男女关系和性别关系的强烈关注。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性别视角并不一定是女性主义的专利或创举。更迫切的是需要对中国历史资料与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进行比较,明确区分这两种模式,并明确前者作为分析工具呈现的可能性。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西方史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们的工作表明社会性别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影响,因为它为中国传统历史中男性/女性的旧主题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分析工具。
在过去的几年里,关于社会性别的分析显著改变了历史学领域。社会性别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参与了学术界将性别问题和女性角色加入传统史学范畴的整个过程。在理论和方法上,性别分析使历史学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的父权制范式转变为80年代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有效分析工具的范式,并逐渐注重对多元身份研究和超越社会性别相关命题的研究。社会性别观念的主流化将社会性别和女性意识融入各国的发展史中,也包括中国历史。历史学家不仅要应用一般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基本概念,而且要结合并应用于地方研究。这使得原有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法和文献资料的多样性也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女权主义历史学家不应刻意将女性置于受害者的位置,或将男性置于施害者的位置。社会性别理论应该助力于复原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条件维度上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