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工人思想状况分析与对策探索
——以沈阳市为例

2021-03-07刘慧扬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晋升工人

刘慧扬

我国产业工人主要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1]因产业工人涵盖范围较广泛,本文仅以沈阳市部分国企和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技术工人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在沈阳市某国企中随机选取30名一线产业工人,其中包含段长、劳动模范,年龄分布为20岁到45岁;选取大东区中小微企业协会20名企业主,其中包含互联网企业、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等,并选取其中一部分企业的一线产业工人,以这些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

一、产业工人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工人缺乏认同感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产业工人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一方面缺乏自我认同,另一方面缺乏社会认同。在自我认同方面,受访的多数产业工人认为,自己是由于学习成绩差没考上大学才当的工人,或者是由于暂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先在企业做工人,有了好的工作立刻离职。年长的工人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别再当工人了。青年工人则表示:即使放弃所学专业,选择滴滴专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方式,也不愿意进企业下车间工作。部分青年人即便去了企业,仍然在寻找机会跳槽去从事其他工作,不愿意踏实在企业工作。产业工人认为自身职业缺乏社会认同主要表现在:多数产业工人认为不管工作怎么努力,照样被看作是“工人”。尽管现在收入提高了,但产业工人失去了20世纪80年代时的自豪感和骄傲感。以前工人晋升时,朋友和家人都会为此感到高兴,自己会成为徒弟、同事甚至孩子的榜样。而现在,部分青年产业工人表示,出去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工人身份。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群体,各企业和工会也广泛开展工匠评选和劳模评选活动。劳模和工匠的地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各方面待遇显著提高,并且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的优良社会风气,但大部分产业工人仍然是普通产业工人,尤其一线普通青年产业工人受社会关注程度较低,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

(二)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较弱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把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任务、主要举措。通过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方式不断完善产业工人相关制度,并将其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3]。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积极性。然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较弱,多数的产业工人认为自己并不是企业的主人,而是“打工人”,只想多挣点钱。并且,受访产业工人普遍认为,在企业所有职工中,产业工人的地位最低。因此,多数产业工人没有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企业如何发展、产品质量如何,那都是老板和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因人工智能的不断应用和企业改制出现大量裁员现象,产业工人更多地关心自己能不能保住工作,多数人缺乏作为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产业工人队伍稳定性不足

东北地区近年来不断推进国企改制,同时受整体经济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较困难,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情况。中小企业本身经济体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只能裁员或申请破产。尽管一部分优秀青年产业工人在中小企业工作,收入较高,但多数青年产业工人认为,由于企业的不稳定性和自身对于未来的期待,自己不会在企业干一辈子。一部分人的目标是以此为跳板,寻找去大企业工作的机会。县城的中小企业,因薪酬水平跟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周边生活环境较差、娱乐设施较少,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因此,周边县城的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工人普遍表示,同样是打工,为什么不到城市打工,享受高一点的收入和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因此,县城的产业工人不断流入城市,城市的产业工人不断流向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大企业。由此可见,城市和县城一部分中小企业产业工人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四)产业工人自身素质提升的内在驱动力较差

在被调研的企业中,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均对工人素质提升的必要性予以认同。在对一线产业工人访谈中,笔者发现,产业工人对于收入提高、升职和保住工作三个问题较为关注,并将其作为参与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原因。不同年龄段的产业工人、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提升自身技能的需求各有差异。年龄在26—35岁之间,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技术技能的产业工人,对于“保住工作”的担忧较弱,而18—25岁之间的年轻一代产业工人则期待职位晋升。在较大规模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相对较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然而,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工人长期被排斥在传统企业职业发展通道之外,对于职称晋升和技能提升的期待较弱[4]。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对于产业工人来说,技术提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老师傅“传帮带”和自身不断努力来提升操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技能提升的过程也较漫长,在此期间产业工人的待遇变化不大、成就感不明显。因此,尽管企业经常搞技能竞赛和工匠评选,多数青年工人仍然表示,不愿意花费精力钻研技能。

二、产业工人思想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产业工人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扩招,2019年扩招100万人,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并通过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但职业教育依旧缺乏吸引力。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旧存在较大偏见,然而职业教育是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社会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国企改制中工人下岗的冲击,普遍认为“学而优则仕”“劳力者地位不高”“当工人没有前途”。并且,从高考招生来看, 高职院校是录取的最后批次,或者考不上高中才选择职业高中教育,考不上本科才选择高职类院校,选择职业教育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5]。同时,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司法考试类公开考试,通常以本科学历作为起点。这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于学历的关注程度,从而导致产业工人缺乏自信,始终无法实现自我认同和被社会认同,多数人升学时宁愿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二)新生代择业观多元化

“80后”“90后”已经成为社会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资矛盾向多元化转变。新生代产业工人相较于老一代产业工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流动性增强,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新生代产业工人普遍自我意识强,奉献精神和学习意识往往与父辈存在差距。受互联网影响,新生代产业工人对工作回报的预期较高,而现实中,产业工人地位不高、工作枯燥,与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期待相矛盾,导致产业工人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水平不高的现象。调研中笔者发现,新生代产业工人除了对工资有要求外,对企业环境、生活环境、劳动价值都有较高要求。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明显变化,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升高,更为看重文员、管理者等“体面”的工作,不愿从事一线工作。“95后”和“00后”,这批成长在网络自媒体发达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追求刺激,对于学本领、学技术缺乏热情,长期留在企业工作的意愿不强,对于自己的职业也缺乏长期规划。

(三)产业工人职级晋升空间较小

调研中,笔者发现产业工人中多数为普通操作工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中,高级技师占比仅5%,而西方发达国家占比40%左右,75%的产业工人为中级工和初级工。按照现行的技能等级晋升,一般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相对工资略高,但仍低于企业普通管理人员收入。尽管多数产业工人技术职称达到一定等级后,可以转岗为工段长、车间主任、班组长,加入管理序列,但晋升人数和晋升空间有限。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工人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多数产业工人以技师或者高级技师的身份退休。对于一部分工种,国家尚未予以认定,使得这些工种无法参加技能鉴定,产业工人技术等级无法晋升,工资待遇难以提高,民营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产业工人没有技能等级评定,缺少有效的晋升渠道。

三、推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探索

(一)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提升产业工人认同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在职业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各级政府部门在招聘公职人员时,应根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内容确定人才招聘计划,尽管各地机关对高学历人才均有大量需求,但同时一些基层岗位应根据岗位实际情况确定招聘计划。在招聘时,应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从而使“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推动社会对各项不同类型工作的认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将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企业应作为“重要办学主体”并入股职业院校,进一步推动校企有效合作,从而形成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应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内涵,着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同。[6]产业工人应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实践类型的知识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崇尚“工匠精神”,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二)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渠道

产业工人队伍中,拥有较高技能等级的工人普遍职业认同水平较高。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一方面依赖于企业晋升机制的畅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产业工人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产业工人日常工作大多是重复性较强、复杂性不高的工作。尽管企业为工人打通了晋升渠道,但由于工人的敬业精神、知识水平、理论基础、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工人的职位晋升存在困难,通常到了一定级别后便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满足产业工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就应在拓展产业工人晋升渠道的同时,加大对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力度和频率。政府给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中,要增加一线产业工人培训费用。企业应积极构建产业工人职业成长的制度体系,一方面稳定成长的工人队伍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地自我提升也能够增强产业工人的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应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首先,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企业应大力开展劳动模范评选工作、技术能手评选工作、工匠评选工作,并在主流媒体及网络直播平台对其进行宣传,把握媒体的话语权,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的价值观。企业应通过微电影、短视频等方式呈现产业工人的突出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企业应打造一批认真、敬业、勤恳,有奉献精神的“网红”产业工人,塑造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在重要会议上,举办单位应为产业工人代表设置席位,展现产业工人的重要位置。其次,应着重突出产业工人在社会建设中的贡献。多数产业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以辛勤的劳动共同完成企业生产工作。因此,在工程竣工剪彩时,企业应邀请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使之感受自己辛勤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劳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最后,鼓励工人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应将工人创新项目以工人名字命名,并把创新项目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给工人作为奖励,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工人社会认同感的提升。同时,企业应对其进行表彰,使产业工人能够增强自我认同感,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热情。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晋升工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企业晋升公平激励与优化对策研究
多元晋升,助推员工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