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研究
——以福建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例

2021-03-07陆莉莉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音妈祖非遗

陆莉莉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丰富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南音、妈祖信俗等7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13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61项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措施,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地方高校,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优势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因此,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尤其是地方高校,有着各自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是当地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核心主体,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正契合了“非遗”的地域性特征,并占据其他“非遗”保护与传承主体所没有的资源和优势,成为本区域“非遗”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一)人才优势

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人才优势首先表现在文化意识优势。高等学校聚集了各类专业人才和文化精英,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并长期保持自觉的学习行为,因此,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文化价值的判断普遍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大都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很强的思辨能力。强烈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历史使命,许多高校教师都能重视当地的文化资源,始终致力于区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教育优势

高校是传播知识与培育人才的沃土,人才聚集的优势所带来的还有育人功能上的优势。具体包括对大学生的教育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再教育。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代表着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未来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输送大量人才,实际上培养了“非遗”文化的保护者和力行者。许多地方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研培计划,让各领域的名师与专家对传承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的教学与指导,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教育是为了传承,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优势亦即传承优势。

(三)学科优势

从类型结构来看,“非遗”囊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地方高校不乏综合性大学,各类职业学校也一应俱全,文学、艺术学、建筑学、医学等各学科门类齐全,并拥有完备的软硬件设施,能够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学科优势和群体优势,全方位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学科化建设。

(四)技术、设施优势

高校作为传知育人的重要阵地,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一是技术优势。由于教学与行政工作的需要,高校都配置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在资料整理和保存方面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保障,也对“非遗”文化教育事业助益良多。二是场馆等设施优势。高校是文化信息交流的中心,校内常设有报告厅、展馆、礼堂、广场等场馆设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会演、交流等活动提供了场地,有利于推进“非遗”宣传与传播工作。

二、福建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多年来,福建高校凭借自身优势,不仅限于“非遗”研究,而且在“非遗”的展示与传播、创新性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技术优势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如果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即发现它的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一个重要规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倚赖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加上掌握“非遗”文化精髓的老艺人不断逝去,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如果不加记录和保存,终将失传。数字化建设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全面整合多种资源,使“非遗”文化得以保存、展现和传播。

地方高校由于教学的需要,拥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先进的技术设备,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福建多家地方高校依托校图书馆,组建由传承人、学者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对原有资源进行发掘、收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复印、翻拍、扫描、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技术手段著录,形成“非遗”档案,建立系统规范的专题数据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教育及研究提供有效的素材资源。如泉州师范学院采集了南音乐人、乐谱、乐事等方面数据,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建设成由文献库、曲谱库、音像库、人物库、社团库、资讯库、百科库七个子库组成的南音文化数据库。南音文化数据库综合性地反映了南音的发展历程、艺术特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既保留记录了南音文化的原汁原味,也为南音的传承发展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完整的信息资料。

(二)以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主力军。地方高校的教师长期在当地生活与工作,凭借地缘优势与自身的文化敏感,熟悉当地的“非遗”文化,自觉承担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教师学者们立足于地域文化背景,积极申报各级各项研究课题项目,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福建许多高校还组织专业的研究队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机构,如莆田学院设立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设立朱子学会、武夷学院设立朱子研究中心及朱子学院等,使福建省的“非遗”传承和传播更趋体系化。近十几年来,福建各高校涌现出了大量关于“非遗”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从“非遗”自身的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等理论研究,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等实践研究无不涉及,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

除了进行专题研究、设立研究机构外,福建地方高校还创办刊物或读物。如位于妈祖文化起源地的莆田学院自2006年开始便在《莆田学院学报》设置了妈祖文化特色专栏,并创办学术刊物《妈祖文化研究》。除此之外,开展学术交流也是“非遗”传播一个重要途径。各高校举办或承办“非遗”文化的论坛、研讨会、座谈会,就“非遗”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学者展开讨论,一方面使“非遗”研究得以深化与提升,也强化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扩大了福建“非遗”文化在学术界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为福建“非遗”文化的传承、宣传和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以学科建设培养“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在经历了“申遗”热潮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进入“后申遗时代”,开始由重申报向重保护、重传承、重发展转变。“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于人。在这个阶段,福建地方高校自觉承担起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任,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如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南音学院,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意在培养应用型的南音艺术人才。该专业设置了南音演唱、南音演奏、文化产业与南音文化推广三个方向,采取“1+1”的双导师制,从表演实践和“非遗”学理两大角度展开教学,既符合专业教学的规范要求,又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原汁原味的南音艺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非遗”专业的设置,使“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非遗”内涵外延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福建许多地方高校通过开设“非遗”文化课程或将“非遗”元素融入相关课程中实现“非遗”文化的整体性传承。如莆田学院开设“妈祖文化概论”等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及“妈祖文化活动策划”“妈祖文化产业”“妈祖文化传播”等专业选修课;龙岩学院开设了客家山歌赏析、闽西“非遗”概况等课程,并将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到现场观摩十番音乐的民间演奏。“非遗”文化进入高校课程,不仅培养了青年学生多元的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趣味,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地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使之成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生力量。

除此外,福建各高校还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实践中去,不仅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内容资源,而且在“非遗”与教学之间形成互促互进的关系。如莆田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妈祖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指导学生策划妈祖文创产品。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非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影响了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又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福建高校的“非遗”校园文化建设以社团文化、举办校园文化节为主要形式,在校内组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学生社团招纳“非遗”文化爱好者,如集美大学的南音乐团、武夷学院的剪纸协会等,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传承了当地的“非遗”文化。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展览、专场演出等,如武夷学院在每届朱子文化节开幕式时都要开展朱子拜师礼活动,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朱子家礼”的无穷魅力,传承和弘扬了朱子文化。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其自身的魅力感染和鼓舞了广大的青年学生,激发了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同时也使他们走进“非遗”文化,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南音妈祖非遗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妈祖祭典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