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困境浅析
2021-03-07张璞俊
樊 靖 张璞俊
一、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全球化,主要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最初是以科技和经济等领域最为突出,这一态势也为信息和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标准和契机,让那些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步向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趋同,再加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经济发展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被逐渐边缘化对待,群众也有可能会遗忘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各种物欲的诱惑下失去精神栖息之所。对此,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也必将会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就说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土。相较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文化渗透带来的影响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我国需要认真分析传统美学在全球化中面临的困境。
二、分析文化全球化
(一)消费文化
在全球化贸易发展的驱动下,消费和投资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有相当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鼓励消费,甚至把浪费当作基本的治国方略,消费文化并不是出于消费的需求,而是仅仅为了消费的目的,不仅住宅汽车和旅游成为消费对象,同时消费文化也会受到各种官方企业新闻媒体的鼓励和推崇,逐步演变成一种流行和大众的文化,由此来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这就导致消费文化产品在形式上变得更加重复,甚至是以机械复制和粘贴的形式多次出现。在这种态势的驱动下,文化艺术产品也会失去雅俗之别,最终会压抑群众的审美天性,让审美活动变成纯粹机械性的感觉活动,无法真正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除此之外,消费文化也把精英意识的消解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也并不追求深度和广度,呈现出一种平面状态。而且,当精英意识被消解之后,文学就沦落为叙述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冲击着现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那些探究终极价值的美学精神和精英意识受到了质疑,同时,消费文化在解构传统精英意识的时候,也导致了美学趋于泛化,美学被当作特定的标签,贴在各种有利可图的商品之上,原有的精英情怀荡然无存,沦落为消费文化的牺牲品。
(二)西方文化的扩张
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绝对平等的,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以美国为中心,美国也在这一趋势中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时候,面临着文化的改革。再加上世界文化本身就显露出了趋同的特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深感危机。即便是那些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欧洲国家,也在面对美国文化浪潮的时候提出了反对。除此之外,文化全球化也会逐步削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这就与传统美学的个性精神和自由精神相悖。
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起点较高
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就已经有所萌芽,老子是首位对美进行阐述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与美相关的概念,例如自然、虚实,等等。孔子也对美和善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注重文学与气质。庄子更加推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涉及心斋和坐忘等概念。在这里,先秦哲学中所提到的“气”,在经过汉朝的演变之后,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而先秦哲学中所提到的形与神,也被后世凝练为传神写照的价值理念。以老子提出的“气”和“道”为例,自然界中的事物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处于自然系统内,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审美感知,这就让审美的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审美对象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早在宋元士大夫时,中国传统绘画就已经崭露头角,讲求的是书画同源,推动书和画的有效结合,那些中国著名的传统绘画画家也往往是饱学之士,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文学修养,情感意志,传递出深厚的价值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对鉴赏能力的要求十分严格
古典美学最早是在魏晋时期实现了传播和普及,彼时的群众崇尚老子、庄子和周易。相较于汉代来讲,魏晋时期并不注重艺术的政治和教育功能,而是更加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文人也不再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抱负强加到画作上,而是真正意义上欣赏画作本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美学就已经针对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思想进行研究,在这里,知音一词也可以充分反映出彼时的人文追求和向往,审美鉴赏已经在当时成为普遍研究的课题。从本质上来讲,画家的创作是编码的过程,而鉴赏又是一个观者解码的过程,当代人在欣赏中国古典艺术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素质,这种鉴赏能力涉及中国的历史诗词文学,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鉴赏之前,当代人也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鉴赏需要灵性
在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美学思想又出现了意象意境等全新的理念。妙趣也是流传甚广的美学学说。从这些提法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的鉴赏能力不仅涉及知识面的拓展,更是需要顿悟和灵性,需要天赋。但就西方艺术创作来讲,只需要经历反复的系统性训练,通过美学法则的学习,就可以完成。
四、分析当代西方文化的特点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支撑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的有效力量,产值在GDP中的占比都高于10%,而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25%,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高达43%。这也就意味着,西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精品频出
就西方古典文化来看,涉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前后文化间的继承性并不突出,后一段文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段文化被推翻之后重新建立的。而西方文化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阶段性的特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渊源。当代的文化包装,必须要通过特定的典型化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更多的目标用户,占领更多的市场资源。在这里,西方文化的阶段性特点也与艺术市场的典型化需求不谋而合,所以也为艺术精品的生产和制造孕育了温床[1]。
(二)西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输出
美国的影视业、艺术表演、娱乐业、信息服务等产业十分发达,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也长期占据着文化产业的世界首位,影视作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优势,包括诸如索尼、米高梅、梦工厂、迪士尼、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等等。在这里,西方文化大多都是以电影或者是电视等大众媒介实现输出的,而且会通过娱乐的手段进行包装,这就更加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能够稳定自己的用户群。
(三)西方传统文化正在培育大众
早在之前,大众传播的概念就已经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西方也通过这种手段来推广自己的古典文化,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西方的美学思想也正是通过电影、广告、产品等多种媒介向全世界进行宣传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角度的传播并不是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具有差异的优势传播。这种优势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本身优越于其他文化,而是西方文化本身就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晕轮效应。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别国对自身工业的崇拜心理来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从而让那些世界其他地区的群众不加分辨地认定西方文化比本国文化优秀。
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困境的突破方法
(一)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不同类型的文学,当代人要想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学艺术,就必须要加深对民族的理解和感知。在这里,国家应当展开国民艺术教育,要通过学校这种教学机构进行正规且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设置相对应的传统课程,培养传统美学的研究人才壮大数字化队伍,并提高人才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同时,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出自己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鼓动民间机构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或者演出,培养国人对传统美学的认同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用意志去指导自身的行为。
(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国家应当坚持对民众进行艺术教育,政府要联系民间机构展开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培养优秀的现代艺术家,为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艺术教育的质量应当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深切植根于国内的传统思想,凝聚不同类型的文化种类,让艺术家也能够汲取更多的养分,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创作[3]。
(三)加大财政的支持和鼓励力度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提高了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关注,所以也需要在新时期加大财政的支持和鼓励力度,必须要明确国民精神生活需求,设立专项的艺术资金,扶植民间艺术机构,并建立艺术博物馆,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民众的认同感。在政策层面,国家也应当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层次结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让文化产业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迈进,扩大并引导文化消费[4]。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艺术作品的优化创造、财政的支持和鼓励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传统美学复兴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在未来,中国也需要坚持自身的价值取向,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探索的过程中灵活借鉴,推动艺术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