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北地区红色基因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2021-03-07沈旭全卢红伶覃蓝天
沈旭全 卢红伶 覃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北京大学时,与青年学生分享读书心得,表示“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社会实践调研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为指导,赴城市乡村开展实践调研,其作为助推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有效途径,既实现了实践中运用思政课堂中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开展调研目的与意义
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攻坚仍然需要同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衔接。贫困地区往往都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受教育的水平不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1],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注入青年力量。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2]。
前期数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桂北红色文化认知比较模糊,对其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本次调研活动将积极推动“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血脉,对广西桂北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助推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对广西桂北红色文化进行保护。
二、调研设计
(一)调研内容
实地走访广西桂北地区红色文化基地。本次调研前往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和界首红军堂,了解红军革命背景,深入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及认知程度,本次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对游客及当地群众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询问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线上由在校青年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调研结束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归纳总结。
(二)调研地点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
(三)调研对象
线下调研对象主要为游客和当地群众,线上以在校青年学生为调查人群。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线下接受调查人数共计73人,其中受访人群大多集中于18~24岁之间,群体以大学生为主,该群体对于湘江战役的了解程度集中于了解相关历史事件;18岁以下及25~30岁之间受访人数较少,从整体数据分析来看,18岁以下青少年游客大多能够系统了解整个战役的过程;25~30岁之间的受访人群对湘江战役的了解并不深入,但由于数据较少,分析的结果相对片面。
线上接受调查人群为在校青年学生,调查人数共计113人,其中“对桂北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仅是听说过的有56人,占比40.56%;选择在课堂中学过,知道大概相关历史有21人,占比18.58%;选择知道详细历史的有24人,占比21.24%;选择并不了解,感觉和自己关系不大的共计12人,占比10.62%。
“对当前开展桂北的红色文化保护工程情况”的问题,表示满意的占比52.21%,比较满意的占比43.36%,不满意的占比3.34%,表示其他的占比0.88%,超过四分之三的满意表示体现现对当地政府对红色文化保护及传承工作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上,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基因的保护与传承。
三、桂北红色基因传承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了具体的数据,数据全面反映出大众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态度。总体来看,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是主流的、积极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问题导向性态度值得关注,大众对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引导。
(一)关于红色历史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大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并不了解。在一个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依旧存在漠视心理,不愿意主动去接受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因此,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中去,学校应该多组织红色元素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广西各高校可以深入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旗帜飘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同时必须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弘扬红色革命传统更是重要内容,这都充分说明做好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大学生对桂北红色文化了解程度调查与分析
数据显示,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的人群集中于18到24岁区间,此群体以大学生为主,可见当前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正逐渐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桂北红色文化保护工程的进展。
对此各地可以开展多形式思想宣传,让红色基因传起来。红色文化作为党和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感化思想、启迪心灵的作用。要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文化进课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的作用,开办红色文化专栏题材,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正能量。建立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党史、知党史、听党话、感党恩,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人心,让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四、桂北地区在大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地方政府或机构要建设地方性红色文化教育队伍,发挥红色青年榜样的作用,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祭扫活动,在红色基地开展宣讲活动,使红色记忆深入人心。利用革命老区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展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加强对当地红色遗址的保护与修缮,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路线,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讲座。
(二)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到年轻一代的学生中去。学校应当多组织红色元素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建立红色课堂,形成多样化的红色基因教育传播矩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培养红色文化基因,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内容易懂、形式丰富的特点。学校可开展体验式教育,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文化基地,举办红色基因相关宣传活动,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打造红色校园景观,图书馆内可增加红色书籍,教师可以讲授红色文化知识,讲解革命故事等。通过对红色文化多方面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怀。
(三)以实践调研完善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实际参与“三下乡”实践,在思政课堂或在日常主题班会中分享实践中的感受,通过实例联系思政课本所授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高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实践调研是对第一课堂知识学习的延伸,能让学生了解到第一课堂掌握不到的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的知识,通常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而实践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具体应用。实践调研可以真正让青年学生接触社会,拓展大学生视野,获取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四)强化暑期“三下乡”实践育人的功能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入脑入心见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带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提升自我能力。这项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发挥脱贫攻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寻新的路径。
(五)积极拓展红色基因宣传渠道
深挖题材打造历史佳作,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围绕桂北红色革命史,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革命题材,积极创作红色革命文艺作品,制作红色文化专题片,讲好红色感人故事。可积极为文艺工作者搭建平台,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从事红色文艺的创作、表演等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3]。红色文化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会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产生积极的作用,会不断优化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及保护工作,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