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海雪原》英译研究翻译预备规范视角

2021-03-07白银河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林海雪原规范国家

白银河

一、引言

通过对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梳理发现,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一个是对富含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学的翻译。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汉文化的重新解构、建构与传播,现当代中国特色民族文化文学的翻译则展现中国现当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林海雪原》是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负载着特色鲜明的黑龙江地方文化的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的翻译同样具有历史特殊性。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翻译经验比较匮乏,正处于对外翻译实践的探索期。是什么让沙博理选择翻译《林海雪原》,又是什么政策影响这部作品的翻译?本文通过对《林海雪原》作者、译者与国家背景的考察,对《林海雪原》英译预备规范视角进行探讨。

二、预备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描述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翻译理论及其他》中指出,较长时间以来,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规范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关于对与错及充分与否的普遍价值观。他将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预备规范主要指具体的翻译政策及是否为直接翻译。翻译政策常常制约译者选择何种文本类型、具体的文本内容、选择的过程及选择的时间[1]。译文的选择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翻译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样翻译作品,除了与译者的主体性有关,还与出版社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密切相关。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目标,但大多数出版社仍是以市场为导向,翻译的作品是否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体直接关系到能否产生经济收益,而收益的多少则直接决定出版社的生存质量。在译著出版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这个环节决定译著是否可以被出版,对于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来说,对外宣传是最终目的,其他因素都让位于对外宣传。

三、作者曲波及他的《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他出生于1923年,曾在私塾学习过一段时间,没过多久,13岁的他就辍学回乡务农。革命战争年代,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长期担任人民军队的指挥官。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他随部队到达中国东北,带领一支英勇的军队进入牡丹江的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林海雪原》正是他以剿匪为背景,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写下的著作。《林海雪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剧目,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林海雪原》讲述了解放军一支小分队在东北森林中围剿国民党土匪和地主的故事。小说的背景是区域性的,区域性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而有吸引力的。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民歌和神话故事。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正面角色勇敢、诚实和勤奋,反面角色是贪婪、邪恶和残忍。

四、译者沙博理及其翻译观

沙博理是犹太裔,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过九个月中文,傅作义、冯玉祥等人都在这所大学做过演讲,这使沙博理更加了解中国。随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两个学期,在耶鲁大学学习了一个学期。在掌握了足够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之后,他开启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解放战争结束以后,他迁居到北京,被外文局聘用,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沙博理的工作是翻译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1961年,沙博理翻译了他的第12部小说《林海雪原》。

翻译观是预备规范的先导,翻译目的和原则决定了译者翻译的大方向和细节。在沙博理看来,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他的使命就是让外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民、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

五、沙博理的翻译是依托于国家发展的翻译

(一)国家翻译的源起

国家翻译是指政府为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而组织的翻译[2]。沙博理的翻译依托于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翻译政策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受苏联的影响,一个是受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际环境比较复杂,美苏冷战,使全世界笼罩在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阴影之下。中国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比较紧张,西方国家试图在许多方面孤立中国。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翻译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检验和评价翻译作品的重要标准。当时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采用了苏联的方法。国家主体的翻译思路体现了中国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独立意识。翻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平衡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方式。

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毛泽东提出了艺术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文艺作品要跟党和党的政策联系起来。揭示敌人的残酷和欺骗行为是革命艺术家的使命。同时,革命艺术家也应该揭露敌人的失败倾向,鼓励军民团结起来战胜敌人。如果以反日为主题,那么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共同创作出那个时代的作品。艺术家的使命不仅仅是揭露所有人的缺点,他们首先应该了解对象。

对《林海雪原》等革命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行为,这是一种表达国家意志的方式,沙博理工作的机构由政府管理,沙博理的翻译深受政府翻译政策的影响。

作品主人公少剑波所领导的剿匪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战争,反抗的是欺压人民群众的地主和土匪。这是一部反映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塑造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的作品。无论是作者的创作还是译者的再创作,都试图揭露敌人的罪恶,出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需要,强化反面人物的罪恶,美化正面人物的缺点。原著者曲波试图把负面角色强化得更为负面。例如,曲波在后来的采访中承认真正的“蝴蝶迷”的原型其实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而杨子荣则经常偷偷喝酒。原本相貌姣好、行径恶劣的负面角色蝴蝶迷,在小说中被创作成一个极其丑陋的女人。原著中描述她的长相令人作呕,脸过于长,且长宽极不协调,并用长倒了的玉米做比喻。满脸雀斑,用头帘、涂粉遮丑,牙齿焦黄。小说中,杨子荣善于饮酒的习惯被改写,杨子荣本人被改写成从不喝酒的军人的楷模,为了冒充土匪、成功打入敌人内部才被迫喝下几大碗酒。沙博理在翻译的过程中多次删除曲波所忽视的正面人物的缺点,重构了正面人物的形象。如栾超家和刘勋苍的脏话“裤筒里抓……”,沙博里没有继续翻译,此处被省略的是男性的生殖器。翻译时直接将脏话删除,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根据沙博理的翻译观,删掉对其整体影响不大;另一个是直译不利于塑造英雄形象。

(二)国家翻译的特点

国家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翻译活动是国家意志导向的翻译,动机是对外宣传;第二,国家翻译倾向于写实作品,揭示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对政府来说并不重要。

国家翻译的第一个特征是翻译活动是由国家意志驱动的。选择翻译对象有两个原则:一是作品是否适合对外宣传;二是作品是否优秀,质量是否过硬。虽然很多作品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这些作品不符合政府对外宣传的思想和原则,也不会被优先选择。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时选择翻译作品这两个原则至今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国家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国家翻译组织更喜欢展示反映中国当代历史和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源于生活,而且不止于此。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沙博理翻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例如《春蚕》《家》《林海雪原》等。沙博理自述喜欢翻译关于战争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中有很多他喜欢的人物,中国的英雄人物是勇敢的。

国家翻译的第三个特点是非营利性。国家导向的翻译不同于利益导向的翻译,国家翻译不以获取收益为主要目的,而商业小说更加关注读者群体的阅读意愿,往往在决定翻译前进行收益评估。读者是否会喜欢译著,读者是否会选择购买译著,读者是否会阅读译著并自觉做作品的传播者以便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收益等,这些是出版社所关心的。国家翻译更多的是对外宣传和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广泛的资源,可以聘请最好的专家,投入最大的财力,其收益与外宣目的相比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六、基于个人原因,沙博理选择翻译《林海雪原》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未来非常重要。沙博理最终选择并适合翻译《林海雪原》存在一定的个人原因,这些更准确地说是选择翻译《林海雪原》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使得他选择翻译《林海雪原》,而且能够把它翻译得更好。这些条件是翻译预备规范的一部分。

(一)家庭原因

沙博理和曲波都厌恶压迫。沙博理的祖父母之所以在19世纪90年代背井离乡前往美国,正是因为要逃离沙皇俄国对犹太人的屠杀。从他的祖父母到他,他们都痛恨压迫。他们为自己是美国人而自豪,他们嘲笑没有放弃自己原有生活方式和说话习惯的邻居。然而,当沙博理发现美国也是一个压迫穷人的资本主义国家时,他便果断地放弃了美国国籍。许多年后,当他回到美国看母亲时,美国政府承诺如果他放弃中国国籍,同意恢复他的美国国籍,最终他选择坚持中国国籍。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中,地主、国民党政府和土匪对普通民众是极其血腥残忍的,对民众的压迫也是无处不在的。曲波经历了被压迫时的苦难,创作《林海雪原》时将土匪的残酷描写得生动形象。沙博理自祖辈自然就经历了被剥削、被压迫,对文章中出现的残酷场面进行翻译时自然得心应手。

(二)广泛的冒险小说阅读

沙博理痴迷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冒险小说,这是每个美国热血少年的特权。通过阅读,他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锻炼了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他阅读冒险故事,他的母亲是反对的,但他还是把书藏在毯子下面,借着手电筒的光看书。他的“坏习惯”使他擅长阅读、思考和写作。沙博理的开拓精神也引导着他踏上了中国的道路。

(三)对语言的兴趣

沙博理13岁时,按照犹太人的习俗,他参加成人礼仪式。仪式当天,他必须在公开场合背诵希伯来文。不断朗读和背诵希伯来文,可以避免在参加仪式时口吃。对于语言的兴趣是促使他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沙博理提到,理解另一种语言是一件非常困难但很吸引人的事情。

七、结语

对作者和译者的个人历史的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作者曲波和译者沙博理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对当时的时代有相似的了解,都有从军的经历,都憎恨侵略,都为自己爱的人而战斗。沙博理良好的翻译习惯及他把对外宣传作为自己的使命,让外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民、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使得他能翻译好《林海雪原》这部作品。翻译观是翻译预备规范的先导。沙博理的家族历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冒险小说的广泛阅读及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则成为他翻译《林海雪原》这部作品的先决条件,同样属于翻译的预备规范。

国家翻译是在国家主导下的翻译活动,国家翻译政策和党的意志是对外宣传活动的指挥棒。国家翻译的目的主要是对外宣传,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有正确的认识,展示伟大的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必将是未来翻译学术界持续思考的问题。如何“走出去”,回顾历史很重要,通过对《林海雪原》翻译的我们发现,一部好的译著的诞生离不开一个精通中西方文化的翻译专家,也离不开强大国家的助推力。

猜你喜欢

林海雪原规范国家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