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鉴·对话·包容
——首届国别与区域(东盟)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2021-03-07梁燕华

外语与翻译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别学科区域

梁燕华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贸、人文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广度和深度远超昔日,构建中国-东盟双边命运共同体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力点。在此背景下,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国别与区域(东盟)研究高峰论坛”于2021年5月15-16日在广西大学拉开帷幕。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吸引了来自全国40多所高等院校、教育咨询机构、对外友好交流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的129名专家学者、博硕士生参会,共谋国别与区域学科发展大计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之道。

论坛的开幕式由广西大学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邓联健主持。广西大学罗廷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杰伟和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罗选民分别致辞。罗廷荣对与会的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广西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通、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速建立,在中国加入RCEP框架的大背景下,东盟将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开展以东盟为主要面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选民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联合举办国别与区域研究论坛,目的在于为全国同行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切磋的学术平台,共同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吴杰伟认为论坛的联合举办凸显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两个学院、两个学科”深厚的学术合作,为学科建设共同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1.服务国家战略,专家建言“把脉”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进行主旨报告。专家们围绕着如何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体系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发挥国别与区域人才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畅所欲言,共同为学科建设“把脉”,并开出了一剂剂“良方”。

武汉大学的王战做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咨政服务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增设的区域国别研究方向以语言学、文学为学科基础,翻译、跨文化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多外语+”的形式,旨在为崛起的中国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和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因此,做好咨政服务是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的重要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的刘鸿武的主旨报告题目为《区域国别之学资政服务的基础与路径》。他在报告中基于多年“非洲区域国别之学”的经验,阐述了对国别与区域学科发展理念的最新思考。他指出,当代“区域国别之学”并非新生事物或“舶来品”。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周边关系复杂的古老大国,中国本具有深厚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传统与实践积累。此外,百年中国复兴进程中的对外交往为当代中国的区域国别之学提供了丰富土壤,使得当代中国的区域国别之学具有突出的服务当代中国对外交往需求的问题导向特征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所以,区域国别之学具有智库服务功用。他强调,作为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国别研究”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特质,应重视地域适应性和时空关联性研究。学界应当在梳理承继传统、总结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固本开新,方能开创当代区域国别之学的新局面。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作了题为《东盟国别与区域研究建言资政服务大局》的报告。他认为,针对东盟地区的国别区域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咨政服务,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社会交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吴杰伟报告的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东盟地区研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他从历史回顾角度分析了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面临的诸多挑战,指出当前国别人才培养在对接“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建设需求方面仍存在差距,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相对匮乏,还存在国际与国内、传统与创新、专通某一语种与跨学科拓展之间的矛盾。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如何以外语为抓手,以国际交流为窗口,以跨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新技术新方法为保障,集各专业之长,建立起一套跨专业、跨学科、强理念、重实践的东南亚地区和国别通人才培养体系。

云南大学李晨阳的报告题目为《新时代国别与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他以云南大学国别与区域硕博士生培养为例,指出高水平国别与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跨学科、多语言、善沟通、能研究等特性。实用型国别与区域人才应具备较高的非通用语水平,同时懂英语,能独立承担会计、文秘、报关、法律等具体业务。研究型国别与区域人才能熟练运用“对象国语言和英语+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对具体国家或区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提出政策咨询建议。

广西大学覃玉荣的报告《外语学科视域下的东南亚研究》梳理了外语学科视域下东南亚研究的属性、价值、学理基础和存在问题。她提出构建外语学科视域下的“东盟研究”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应遵循七大原则。一是课程建设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中国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别与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引领;二是紧扣本体研究、跨学科交叉与应用性基本属性,设置东南亚文明史与各国文化史、当代中国与东盟关系等核心课程;三是加强东南亚对象国语言学习与训练;四是建立外语学科东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系统知识框架;五是构建系统理论体系,深入融合历史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国际法等学科理论;六是重视社会调查方法与科研方法的应用;七是树立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要以客观、公正、批评思维与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别与区域重大现实问题。

2.学科交叉融汇,擘画国别蓝图

本次高峰论坛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凸显学科交叉和学科共融的“学术思想大碰撞”。在分论坛环节中,58位来自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语言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博硕研究生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着“东盟国家研究”“越南研究”“中国-东盟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研究路径”“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等议题各抒己见。新时代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带来的大融合,产生出了缤纷绚丽的学术思想火花。

在“东盟国家研究”分论坛,14位学者们的研究涵盖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家,对东盟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联动逻辑、家庭教育机制、高等教育理念变迁、语言生态、跨境教育、金融一体化、投资法律风险、反洗钱刑事立法等进行了极具价值的学术探讨。

在“越南研究”分论坛,11位学者聚焦越南研究,分别考察了越南外交政策、越俄海上油气合作开发、越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越北寺庙、殖民时期法越教育、越南语口译、越南佛教、越南女性政治参与、越南与美国“印太战略”等议题。

在“中国-东盟研究”分论坛,8位学者围绕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新成果。主要议题包括印尼主流媒体的“中国观”、中华文化产品出口、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日本对东盟国家语言政策、越南抗疫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东盟文学中的社会问题、中国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新文科下越南语学科发展等。

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研究路径”分论坛,12位学者对国别与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实践展开了深入讨论。议题包括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设置、中国-东盟电子商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智库建设、东盟主题硕士论文选题研究、“一带一路”外语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基于语言能力的国别研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缅甸研究人才的挑战、“外国通”语言人才培养、马来语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分论坛,13位学者从语言文学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在东盟的话语权提升、东盟身份认同、深度教育、东盟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中国-东盟新闻话语等议题。

论坛闭幕式由广西大学严辰松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东盟处吴航致闭幕辞。他指出,此次论坛的召开适逢其时,论坛得到政府关注和学界积极响应,表明新时代我国国别与区域研究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强调,未来的国别与区域研究要做到四个“打通”,即战略“打通”、民心“打通”、政府与学术机构“打通”以及智库“打通”。

3.突出问题导向,彰显家国情怀

本届国别与区域(东盟)研究高峰论坛视野开拓、兼收并蓄,呈现传统与创新研究共生的大基调,促进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互鉴、对话与包容。专家学者们的发言精彩纷呈,既突出学科研究强烈问题导向,又彰显了浓烈的家国情怀,堪称一场思维、学术与人文盛宴。

首先,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研究均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与意识。研究选题紧扣时代前沿,切合实际需求,不少研究谈及疫情时代甚至后疫情时代的国别议题。研究内容呈现层级梯度,既有宏观把握,如对中华文化圈对一带一路63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研究,也有中观的关于中国与特定东盟国家的关系研究,还有微观某一个东盟作品的文学研究。研究议题涉及范围宽广,包括政治、关系史、教育、文化、外交、文学、法律、经济、宗教、语言翻译研究等多学科视角,体现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多元性、包容性及复杂性。研究指向鲜明,或为国家战略、政府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建言献策,或为特定国别的专题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既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法,也包括实证研究,不少学者掌握了对象国的第一手资料和发展态势,利用理工科研究手段和模型处理丰富数据,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言契合现实,极具信服力。

其次,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亦体现浓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国别学者的勇毅和担当。他们认为借助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学术要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斋,转换成创新成果。科学研究要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积极对应国家和时代的现实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大业。此外,高校要把咨政服务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做到两者相互依存,建立良性循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上,专家学者们开诚布公谈及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实际困惑,例如如何真正做到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何平衡国别知识体系“专精”与“广博”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外语通”转型到“外国通”?如何处理课程设置中语言教学和方向培养课时比例分配问题?如何消解在现行评价体系下集体合作与个人认可的矛盾等等,体现了踏实严谨、接地气的治学态度。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别学科发展具有强大的后劲力,有了强大的国家支撑,面临时代的召唤,加强国别学科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国别与区域学科一定能抓住历史机遇,守正创新,大有作为。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不同文明的对话、互鉴和相互包容,学科发展亦如此。相信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别与区域学科建设和提升国别与区域研究整体水平,更有助于大力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猜你喜欢

国别学科区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分割区域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超学科”来啦
区域发展篇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2014年2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万吨,万美元
区域
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