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校园欺凌角色转换的启示
2021-03-07刘雪梅
刘雪梅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校园欺凌过程中,一般来说有3 个主要参与体,他们分别是实施欺凌的欺凌者、 承受欺凌的被欺凌者和旁观者,而且它们三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是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欺凌者可以转化成为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可以转化成为欺凌者,旁观者既可以转化成为欺凌者,又可以转化成为被欺凌者。所以,找到它们三者进行转化的原因,对于我们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有很好的作用。
1 校园欺凌及其相关概念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青少年问题,在国内外中小学都存在,其是指以中小学学生为主体的欺凌弱小的行为,其中包括肢体、语言、社交、网络等欺凌。而关于其定义,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最常见的就是挪威心理学家Olweus(1993)从欺凌行为的时间和频率方面所给出的定义,即一个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而我国在《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对校园欺凌的定义,则更加强调欺凌者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上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方面,即在校园附近发生的、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有意通过肢体、 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务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事件。除此之外,从欺凌行为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欺凌行为可以分为“未萌欺凌”“萌芽欺凌”“标准欺凌”和“严重欺凌”四类,该文则着重讨论的是标准欺凌行为,即强势的欺凌者对弱势的被欺凌者不断重复实施攻击,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受到极大痛苦。而在此定义中,标准欺凌是由4 个关键要素(以强欺弱、身心双重伤害、反复实施欺凌、被欺凌者遭受痛苦)和两个附加要素(欺凌行为的参与者均为在校学生、 欺凌地点不仅是局限于学校内部)构成的[1]。
2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校园欺凌角色转换
2.1 电影主要人物及简要情节介绍
易遥,电影的女主角。家境贫寒,单亲家庭长大,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母亲给异性做按摩,常常被自己的母亲称作“赔钱货”,后因误和母亲的客人使用同一条毛巾染上性病,是校园欺凌的主要被害人。
齐铭,和易遥是邻居,同时也是她的青梅竹马。其家境富裕,父母关系和睦。长相英俊,成绩优异,是教师和父母心中的优等生,是易遥被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和推动因素之一。
唐小米,易遥遭受校园欺凌的主要施暴者和推动者。其因父母工作而转校到易遥的学校,后因系列原因由原来的被欺凌者转变成了易遥事件的主要施暴人和顾森湘意外事件的凶手。
该影片讲的是易遥和齐铭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现在他们在同一所高中上学。而另一位主人公唐小米,因其父亲工作调动而转入易遥所在学校。然后其发现易遥在见到她被欺凌时未伸出援手而怀恨在心,更是发现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和易遥是青梅竹马而产生嫉妒,从而处处针对刁难易遥,更是在得知易遥病情后大肆宣扬,致使易遥的生活陷入黑暗。最后其因为顾森湘和齐铭在一起,产生的心理扭曲导致其设计害死了顾森湘并嫁祸给易遥,致使易遥更进一步地被校园欺凌[2]。
2.2 影片中校园欺凌角色的转化
2.2.1 被欺凌者向欺凌者的转化
电影中唐小米的转变是有迹可循的,转校后的新环境给予了其新的身份,她不用再经受别人的欺凌。在新的环境她用新的形象结交新的朋友,甚至其身边出现了追随者,最终形成了以其为首的新的小团体,这为其从被欺凌者转变为欺凌者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易遥与齐铭关系甚好,且易遥在唐小米读作文时突然晕倒致使其作文没能读完等系列事件对唐的心理造成了扭曲,这为其角色转变提供了内在心理条件。至此,唐小米从一个被校园欺凌者转变成了一个校园欺凌的实施者。
2.2.2 旁观者向被欺凌者的转化
影片中,当唐小米转学的第一天,其原来的同学在路上堵住她并对她进行了又一次欺凌,正巧易遥经过看到这个场景,但是易遥并没有对该行为进行制止,而是选择忽视,直接路过。后来唐小米在转校后的班级看到了易遥,心里很是害怕易遥将她被欺凌的事说出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易遥很是排斥。但易遥因为家庭原因和班级同学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之自己患病就更加自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为唐小米欺凌她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易遥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校园欺凌的被欺凌者[3]。
2.2.3 旁观者向欺凌者的转化
与其说是旁观者转化为欺凌者,不如说是旁观者成了易遥事件的助推者,原本周边的同学对易遥可能是没有恶意的,但是当以唐小米为首的欺凌集团开始对易遥实施欺凌时,他们的冷漠和不作为,更是助长了唐小米等人的欺凌心理,从而他们从旁观者转为了欺凌事件的助推者。更有甚者,一起加入了对易遥的欺凌行动中,彻底从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了欺凌者。
3 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向欺凌者转换的原因探析
从被欺凌者到欺凌者的转化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以下笔者将从环境、家庭、个体主观性及学校4个方面来阐释该转化形成的原因。
3.1 环境改变
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并非是纯粹地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而欺凌中的角色转换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体心理转换,其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Bronfenbrenner 认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不是只依靠单一环境就能形成的,它是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发展变化的,对于个体具有最直接作用的微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交往、性格等。
而在教育学中我们常说“环境决定论”,在心理学中该论断依旧有可取之处。当一个被欺凌者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他会重新开展人际关系。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没有人知道或者了解他的过去遭遇,只要他自己不提,他可以给自己树立起一个新的人设,正如影片中的唐小米一样,在进入新的学校后她只字不提之前自己被校园霸凌的经历,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她是“家境好、长得漂亮”的女孩子。
而这种环境的改变会使她结交到新的朋友,开展新的人际关系,进而扭转她“被欺凌者”的形象,为其朝向其他角色转换提供了客观条件。
3.2 家庭缺位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产生都不是一日之功,他们都是在长期的过程发展出来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处事方式,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关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长期的生活在矛盾频发或者暴力频发的家庭,或者是长期生活在被虐待、被忽视的家庭中,都会加剧青少年的欺凌行为。而同样,在欺凌过程中角色的转化也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关注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3.2.1 家庭关注度不够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每位子女所追求的基本生活环境。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的关注与温暖安抚,是有效避免欺凌行为和被欺凌行为产生的有效因素之一。在影片中,唐小米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她,所以也不了解她的学校生活,更不知道她在学校是处于被欺凌的处境,因而在家庭关注方面,其父母是不尽职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她在家庭中没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她开始在班级中寻找关注。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唐小米正在课堂中朗读她的作文,她很享受那种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但是因为易遥的迟到和昏迷致使她不得不中断朗读,教师和同学关注的重点也转向了易遥,这使得她的关注寻求再一次受阻,为其后续的转变埋下了种子。
因而,欺凌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有部分诱因是在家庭中受关注度不够,想要寻求社会关注,但是在寻求关注的过程出现了行为偏差,从而出现了角色转变。
3.2.2 家庭教养方式偏差
众多的家长对于欺凌的认知存在偏差,传统地认为肢体、暴力欺凌才算是欺凌,而对于现在的新型欺凌,家长却是很难意识到的。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的家庭,父母更难以觉察到子女曾被欺凌或者已经成为欺凌的实施者。
在影片中,唐小米所遭受的欺凌往往不是暴力欺凌,所以身体上并没有损伤,而她的父母也因为工作繁忙,完全没有察觉自己的女儿在之前的学校一直处于被校园欺凌者的境况,因而也就更没法察觉到在新的环境中女儿已经成为校园的欺凌者。
同时,很多的家长都会存在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就好了,至于他是否会去欺负别人那就看他的实力了。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欺负别人并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久而久之这样的观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转变成校园欺凌者。而在该影片中唐小米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的放养,父母没能让孩子意识到“欺凌别人”是不对的观念,尽管她自己曾是被欺凌者,但是正是因为那些欺凌她的同学,并没有受到惩罚,因而在她后续的发展中也就固有的认为“欺凌他人”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当她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发现了一个可以欺凌的对象时,她开始用各种方法欺凌他人[4]。
3.2.3 随众心理和模仿行为
欺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因力量不均衡而发生的行为,而学生在班级这个微环境中,其更多会因为社交、成绩等形成一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就会加剧欺凌的出现。而学校作为更大的等级分化地,其中的社会地位更是难以平等,学生因为外表、成绩、社交关系等都会形成更不平等的关系,这其中产生欺凌的因素就会无限扩大。同时,当班级内部发生欺凌行为时,班级的其他学生对于该行为的支持或反对态度都是可以作为预测其他欺凌行为实施的风险。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班级内能起到带头作用或者是具有榜样作用的学生参与欺凌或者是容忍欺凌行为时,班级里面的其他学生也会更大程度地容忍该欺凌行为。而这也恰好反映了为什么班级内的同学为什么纵容唐小米等人欺负易遥,易遥在被欺凌的时候,班级里面的两个优等生齐铭和顾森湘都没有帮易遥说话,而唐小米作为班级里面比较受欢迎的人却是欺凌的主谋,因而,对于班级里面的大多数人来讲,这场欺凌注定是会被容忍的。
3.2.4 学校教育的缺位
极强的自尊心、 嫉妒心和报复心理都是欺凌者所具有的特点,而当他们遇到问题或者遭受打击时,就很容易引发欺凌行为。而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主要场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立德树人”已经是新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先立德再树人,立德不仅要求立教师的德,更应该立学生的德,只有先把学生的德育做好,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毕竟空有知识没有道德的学生比空有道德没有知识的学生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而在校园欺凌中,学校作为主要发生场所和主要教育场所,其存在很多地方的不足,才使得部分的校园被欺凌者转变成了校园欺凌者。
4 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策略
4.1 国家方面
国家应当将校园欺凌作为法律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可以构建专门的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完善未成年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好法律宣传工作,使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法律可依,使社会认识到青少年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并表明国家对于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决心。
4.2 家庭方面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形成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青少年校园欺凌防范工作的开展还要充分发挥家庭作用。为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氛围好了,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家庭氛围营造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并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并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4.3 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青少年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也应当在青少年校园欺凌防范工作落实中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避免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应当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工作,严禁不明身份人员进出学校,做好校外进校人员的记录工作,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5]。很多青少年欺凌事件都发生在“看不见的角落”,要想实现防范工作的全面性,还要在学校构建青少年校园欺凌全面化监管机制,可以构建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校园欺凌调查小组,负责对学校欺凌案件进行动态化监管,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进行干预,尽可能将校园欺凌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控制到最低。同时,还应当做好教师道德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道德修养,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无论是成绩优异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可以做到公平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也应当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问题,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6]。只有做好校园管理工作,才可以尽可能避免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帮助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5 结语
影片最后,易遥跳河前对着学校众人喊道:“你们之后的生活舒舒坦坦,没有一点心理负担……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如果我永远忘不掉,如果我忘不掉,怎么被你们欺负,怎么被你们侮辱……你们也别想忘掉……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这是校园欺凌真实的写照,她在说出被欺凌者的绝望和无助时,也在向我们透露一个讯息,做好校园欺凌后的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它是防止校园欺凌角色转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