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的乡村文化振兴策略
2021-03-07张彩云
张彩云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1]。乡村文化涵盖物态、行为、制度和观念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剪影,是地方文化的重现。乡村文化建设包涵价值观、 文化认知、交往方式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上层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脱贫攻坚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乡村文化建设反哺脱贫攻坚,积极能动地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已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乡村振兴致力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文化建设早已贯穿脱贫攻坚始终,也必将融入乡村振兴,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力量和源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必然步骤,是党对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和实现乡村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的精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满足文化需求作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2],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提并论。
1 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核心要义
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实践的思想结晶,是乡村振兴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为做好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3]。乡土文化基因是习近平乡村文化思想形成的基底。中共中央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可概括为:一是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揽乡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文化的性质,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层次核心要素; 二是强调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揽文化建设方向。先进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乡村先进文化为主导,来培育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巩固乡村文化建设阵地; 三是崇尚通过挖掘近代革命文化和革命资源来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革命文化好比乡村文化建设的引擎和发动机。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弘扬“红船精神”,为这一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指明了方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对革命文化和革命资源的深入挖掘与运用,要促进乡村文化健康发展,我国近代革命文化精神和历史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丢; 四是强调建构乡村文化建设体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文脉保护传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五是崇尚文明新风。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6];六是强调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自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2 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使城市文明迅速崛起,相比之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则成为我国总体文化发展的一块短板,存在对乡村文化建设不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不到位、公共文化生活空心化、内生动力不足、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该研究选取宁夏西海固地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宁夏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盐池县最偏僻的王乐井乡狼洞沟村作为田野点,对该村文化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发现了如下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文化建设缺少认识;大部分乡村干部认为主要工作是抓经济建设,抓脱贫攻坚;还有的认为整村脱贫后,乡村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改善,乡村文化建设目标自然就会实现;农民群众认识不到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不愿参与乡村文化活动。
2.2 乡村文化品牌意识差
在狼洞沟村,只要提到乡村文化,村民一致谈到的便是每年春节举办的拔河比赛、 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程式老旧,内容单一,少有新鲜元素纳入,与时俱进的乡村文化宣传也很少,近几年几乎没有创新突破,民众对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
2.3 专业人才匮乏
王乐井乡文化站只有2 名兼职的事业编制管理人员,各村由网格员从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工作。很少有歌、舞、曲、技、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特长的热心民众带动村社相关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资源不集中,缺乏引领,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文化人才素质也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严重制约了有能力的同志的积极性。
2.4 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村民居住分散,文化广场和文化室使用频率不高。村干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忽视了农民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缺少与农民互动交流,致使公共文化建设功能缺位,部分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流于表面,文化设施设置脱离实际,服务内容和体系建设不走心。
2.5 公共文化生活空心化
全村1 661 名村民常住人口只有524 名,60 岁以上478 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99 人,对农业科学技术认知缓慢,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推进难度大,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多以喝酒、看电视、打麻将、打纸牌为主,有益的文化活动很少开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空缺,乡村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2.6 内生源动力不足
留守人群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孤,或者因文化程度低而难以在城市就业的青壮年,本就与外界信息交流匮乏,加之他们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接收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缺乏,长年累月,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接受乡村文化再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基础支撑,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健康人格、良好品行的培养严重缺乏。
2.7 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
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界地带的狼洞沟村,绣花鞋、剪纸文化、滩羊挂件、荞麦耳枕、草编工艺、二毛皮等本土技艺濒临消失,皮影戏、武术表演、盐池坐唱等非物质民俗文化几近失传,文化资源亟须挖掘和整理。缺乏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的人力和智力支撑,挖掘力度不够,生产利用缺乏特色创意,推介手段和渠道单一,影响文化遗产资源效力发挥。仅有的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缺乏整合管理,没有配备专人维护定期整修,老化破损严重。
3 以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的乡村文化振兴策略
文化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动能。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是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遵循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强化乡村文化主体地位、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乡村文化内涵式发展,就会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繁荣。具体对策如下。
3.1 加强党的领导,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心和主体始终放在村民身上;将文化的实践和政策的实践紧密结合,将人民的实践和需求的实践紧紧联系;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文明引领作用,引导乡村形成向上向善的主流意识,以道德建设提升文化水平;加强乡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组织和人才保障。
3.2 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凝聚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心力的强大力量。乡村文化要振兴必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基因,注重地方文化基因的引领作用。一是注重传承创新。总结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秉持“知行观”“义利观”“和合观”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继承乡村已有自然资源环境、 良好的民风民俗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对乡村遗址遗迹、文物民俗、文献资料、传统中医等乡村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三是注重文化资源汇聚。通过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通过排练一些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引导教育群众意义的文艺节目,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文化精髓,引导教育群众。加大乡村文化的传播交流力度,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3.3 构建文化人才体系,壮大乡村振兴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引导文化工作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人力资源支撑,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鼓励建立各类农民文化协会,扩大农民文化活动参与面,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引导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道德风尚;出台专项政策,制定有力措施,扶持各类乡村民间文化协会、文艺团体建设发展,推出更多本土特色优秀文艺作品;重视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争取在有条件的乡村为老年人创办学校,让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接受和学习生产生活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充实精神、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3.4 打造自主品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自主品牌来源本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要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当地人文和生态特色,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产业品牌;挖掘和提取乡土文化元素及特色符号,将乡土性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突出乡村风土人情的同时不乏历史底蕴。
3.5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文化发展氛围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识要提升,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形成文化认知,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培植农民自尊自信、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建设,弘扬尊祖尚礼、勤俭持家的人文精华;乡村意识形态教育要常态化、规范化,充分借助各种类型文艺作品和利用多样文化活动,发挥多种媒体的功能来开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意义宣传,尤其要大力宣传党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唤醒农民的守法意识,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实际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发挥乡贤文化引领作用,强化乡贤的带动作用,培养造就新时代农民。
3.6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乡村竞争实力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文化的产业化,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表征,是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乡村文化的产业化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产业现代化、 乡风民俗旅游化、乡村环境绿色化、乡村故事影视化。通过发掘乡村文化的要素禀赋,将乡村文化转化为直接而现实的生产力,以集约型、内涵式、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建设富裕乡村、魅力乡村、创意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引导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进入农村文化产业,最大力度的开发农村文化市场。
3.7 注重乡村文化培育,实现乡村文化繁荣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振兴乡村文化,既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变化,将当代精神、先进理念融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文明乡风文化,构建乡村文化新内涵;发挥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重视乡村家谱文化,举办道德讲堂,订立村规民约; 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社会建设及治理领域,引领乡村文化风尚;频繁举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将新时代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挖掘当代乡村模范,通过广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典型,激励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乡村文化的践行者成为发展乡村文化的典型。
4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的着力点,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魂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以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南,用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乡村振兴智慧,驰而不息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