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共情与社会创业意愿
2021-03-07秦佳良
□秦佳良
一、引言
中国社会企业正在快速成长,超过50%的社会企业是在过去5 年内建立的[1]。在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社会创业在我国消除贫困、解决就业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有望在新时代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贡献更多力量。社会创业是指运用商业规则、通过商业方式持续性解决社会问题的创业形式,兼具社会性和商业性,可以有效融合商业创业、公益慈善和政策救济的优势,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相应地,承担此类职能的企业即为社会企业[1]。
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在个体层次,学者们认为社会创业不仅受到内部情感和人格影响,如感知支持,也同样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工作经验、不利生活经历等[2]。其次,在组织层次,学者们的研究包括:一是关于企业社会创业的资金问题,如企业社会创业导向和身份定位对于其增强资金筹措能力的影响[3];二是关于社会企业的绩效问题,如有研究指出营销能力和先前的商业经验对提高社会创业企业的作用明显[4];三是关于社会企业内部社会性和商业性的矛盾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分配优先顺序的矛盾、组织认同的矛盾和利益相关者责任的矛盾[5];四是在制度层次,现有研究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创业活跃程度的影响[6]。
社会创业意愿是创业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创业意愿仅仅指创办新企业的意图,社会创业意愿指的是通过创办新企业来完成社会使命(解决社会性难题或满足某种社会需求)的意图[7]。为了阐述社会创业意愿中的“社会”方面,学者们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共情、先前经验与助人行为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了研究,社会创业者在追求社会使命时,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根据这一理论基础,社会创业学者提出,与商业企业家相比,共情是社会创业者的一个关键特征[2]。
然而,目前的研究在阐述社会创业意愿中的“社会”内涵方面存在两个局限性。首先,并非所有共情个体都认为成立社会企业具有可观的前景,也并非所有人都有意愿这样做。其次,通过传统创业研究的自我导向来解释社会创业意愿行不通,因为传统创业意愿的“亲我”性质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感受(即个体动机),而社会创业意愿的“亲社会”性质需要与他人联系和关心的感受(即公共动机)[8]。为了解决以上局限性,本文在亲社会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探析了共情如何转化为社会创业意愿(转化机制),提出共情通过两个互补的激励机制(个体机制和公共机制)来触发社会创业意愿。本文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亲社会动机研究的角度提出社会创业意愿不仅受到自我效能个体动机的驱动,也受到社会价值公共动机的驱动。其次,通过考虑个体性和公共性,本文将自我观的二元性作为社会创业研究的框架,揭示了社会价值的公共机制,阐明了社会创业中的“社会”方面。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视角促进我国社会创业实践,特别是创业教育在培养潜在社会创业者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激发我国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在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一)共情和社会创业意愿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产生与之相似感受的情绪情感反应,包含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两个维度[9]。它被视为社会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特质和社会创业意愿的重要前置因素[10]。Mair 和Noboa 认为,共情会带来社会创业意愿,因为共情个体更有可能以“利他”方式行事[11]。这种见解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并将共情与助人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共情个体为了使他人或群体受益会采取自愿行动[12]。社会创业的目标是创新性地利用资源组合来寻求创造能够产生和维持社会效益的组织或实践机会[11]。其不是为自身利益服务,而是为了提升其他有需求人的福利[5]。因此,社会创业者的“他人导向”可被视为持续助人行为的一种形式,即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8]。高共情个体可能会产生社会创业意愿来帮助他人克服社会问题[11],这在Forster 和Grichnik[13]以及Hockert 等[2]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共情的两个维度与社会创业意愿相关[14]。共情关心代表情感共情,是“对遭受负面经历的他人感到怜悯和关心”;观点采择代表认知共情,是“采用不同观点的能力”[14]。因此,具有很强的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的个体可能已经“内化了与助人和他人需求重要性相关的规范和价值”[12],这会转化为社会创业意愿。此外,因为共情个体在考虑是否提供帮助时,倾向于预见积极情绪和满足感,会表现出更高级的意愿来产生助人行为[14],例如社会创业意愿。从情感的角度看,能够在情感上对他人遭遇做出反应对于激发社会创业中的助人意愿也很重要;从认知的角度看,理解他人观点有助于激发在社会创业中发展事业的意愿[10]。虽然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都有可能激发积极的社会变革,但并非所有共情个体都会进行社会创业[15]。因此,理解个体共情倾向如何被转化为社会创业意愿的机制很重要。
现有研究通过在传统的创业意愿模型中加入共情来进行研究[14],还结合了Ajzen[16]的计划行为理论以及Shapero 和Sokol[17]的创业事件模型。Mair 和Noboa 将共情比作对社会创业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一致)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态度[11],这提高了个人被吸引成为社会创业者的感受程度(合意性感知),然后产生社会创业意愿(符合创业事件模型)。但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创业意愿来解释共情与社会创业意愿之间的联系,社会创业的主要和中心动机(即社会使命)就会被忽视[18]。换句话说,社会创业者可能受到亲社会动机的驱动,也可能受到传统商业动力驱动。因此,目前的社会创业意愿模型受到传统创业研究的自我导向限制[8]。
个体性和公共性是个体在社会世界中看待自己的两个维度[19]。具体而言,个体性指的是“个人能力感或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是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20]。公共性是指社会价值的感受,即“被他人重视的感觉”“人际温暖或与他人联系的感受”[21]。本文认为,传统创业意愿“亲我”性质需要个体动机,但社会创业意愿的“亲社会”性质也需要公共动机。共情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对他人经历作出回应[14],会影响个人对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社会创业活动能力的信心)的感受和社会价值。反过来,社会创业自我效能通过促进个体对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利用来评判个人能力)的评估来激发共情个体开发社会创业意愿并成为社会创业者[22],而社会价值通过让共情个体想象对潜在受助者的影响来提升社会创业意愿[21]。根据以上理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共情关心与社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H1b:观点采择与社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二)共情、社会价值和社会创业意愿
社会价值代表自我公共性——个体是社会世界的参与者[23]。具体而言,社会价值是一种心理过程,代表了“在人际关系中被重视”的体验,或“被他人重视的感觉”[21]。高共情个体更有可能体验到社会价值感,特别是在执行与社会创业相关的任务时,这些任务可以为潜在的受助目标提供积极的经验[24]。因为共情个体认为他们的社交互动更有意义[25],会在助人行为中体验到更强的社会价值感。
此外,共情个体通过预期未来行动的潜在影响来触发社会价值。具有强烈共情关心的个体能够与他人的遭遇联系起来,更可能感受到减轻他人痛苦的意图[8]。具有很强观点采择的个体能够理解潜在受助目标的观点和需求,能更好地了解什么行动是需要和受重视的。因此,这两个方面使得共情个体在社会创业任务中感到更受重视,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a:共情关心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
H2b:观点采择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
个体被别人重视的感觉,特别是被社会创业活动的潜在受助者重视,可以刺激个体成为社会创业者来提供一种持续的助人行为。亲社会动机研究强调了社会价值与助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21]。受他人重视是人类的基本动机[26],当个体认为其他人欣赏自己的意愿时,他们会感受到未来的工作可能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7]。因此,如果个体觉得受到潜在受益者的重视,就会更容易成为社会创业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体将更有动力参与社会创业,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社会价值与社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发展社会创业意愿的个体不一定是那些有强烈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的人,而是那些引导共情倾向来体验社会价值的人。正是因为共情个体不一定能感受到他们对潜在受助者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所以社会创业意愿最终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价值体验,而不是他们潜在的共情倾向。换句话说,社会价值通过为个体提供在社会创业任务中更强烈的被重视的感受,能够将共情转化为社会创业意愿。通过增加社会价值,共情会影响社会创业意愿,因为它能够与遭遇社会问题的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怜悯感转变为通过社会创业来提供帮助。社会价值是一个间接地将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的影响引入到社会创业意愿的中心过程,没有这种过程,共情个体就没有成为社会创业家的意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a:社会价值在共情关心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H4b:社会价值在观点采择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共情、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和社会创业意愿
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可以获得传统创业自我效能中所没有的创业信心。传统创业自我效能通过促进个体提升自信来执行与商业创新和冒险相关的任务[28],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促进个体提升自信来执行与社会创新和助人相关的创业任务,如识别社会问题并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出现挑战性情形时,具有强烈共情关心的个体会产生更强的社会创业自我效能[22],正如社会创业的潜在受益者所经历的那样。那些更能够对有需要之人表达温暖和怜悯的人,在面对他人遭遇时,也更容易感受个体痛苦[14]。因此,对他人表现出高共情关心的个体可能会对自身能力更有信心并通过社会创业帮助他人,那些对有需要的人感到冷漠的个体会增加脆弱感并降低社会创业自我效能[22]。
很强的观点采择通过促进对从潜在受助者获得的替代信息进行认知评估来触发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如通过观察他人的应对策略获得信息,或者想象参与他人的行动[22]。通过理解他人的观点,在社会创业环境中,个体可以更好地学习并了解潜在受助者如何处理挑战性情形以及他们可能需要何种帮助。反过来,这种学习提高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满足潜在受助者的需求。因此,具有更强观点采择的个体会对他们参与社会创业更有信心。那些不能够将自己置身于潜在受助者的个体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信息,并降低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共情关心与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呈正相关;
H5b:观点采择与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呈正相关。
创业自我效能被广泛认为是创办新企业的关键前提[29]。大多数研究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文献借鉴了计划行为理论[16]或创业事件模型[17],将企业自我效能作为衡量创办新企业可行性的指标[30]。现有的社会创业意愿研究建立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同样认为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使个体看到创办社会企业的可行性,从而有助于社会创业意愿的发展[11]。虽然已有文献证实可以将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与社会创业意愿联系起来,但本文提供了互补框架来解释自我效能在社会创业意愿中的作用。
亲社会动机研究强调个人能力感或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社会世界中的两种自我观之一,另一种是自我观的公共性[23]。从亲社会动机角度来看,自我效能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的理解,它以个体为中心。感到有能力是人类的基本动机[26],当这些动机在社会创业情境下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对成为社会创业者更有信心。许多亲社会动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较高的亲社会取向有关[22],从而为我们将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与社会创业意愿联系起来提供了支持,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6: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与社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发展社会创业意愿的个体不一定是那些有强烈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人,而是那些引导共情倾向来获得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人,因为共情的个体不一定都有信心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商业机会,社会创业意愿最终取决于个体社会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而不是他们潜在的共情倾向。通过让个体对执行与社会创业相关任务的能力更有信心,社会创业自我效能有助于传递共情对个体成为社会创业者意愿的影响。通过提高社会创业自我效能感,共情会影响社会创业的意愿,因为它可以评估与社会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使个体产生助人行为的意图。社会创业自我效能是一个中心过程,间接地将共性关心和观点采择的影响引入社会创业意愿,没有这种过程,共情个体就不会产生成为社会创业者的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a: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在共性关心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H7b: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在观点采择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的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通过匿名问卷调研搜集数据。调研时间为为2020 年5-8 月。第一步,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与1 名创业学领域教授和1 名心理学领域教授进行讨论,确定量表,制定初始纸质问卷。第二步,对50 名有创业意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反馈的结果,修改了问卷中的错别字、编码不合理、语句不通顺和不具鉴别力等题项,然后再次与教授探讨,多次完善形成最终测量量表。第三步,动用社会关系,对上海、重庆、长沙、北京、西安、广州六个地区高校商学院(管理学院)的MBA 和EMBA 学员发放纸质问卷600份。选择MBA 和EMBA 学员的主要原因是:学员有企业工作经历且接受了相关商科课程的培训,对于创业有自己的见解和相应的能力。
最终共回收问卷587 份,经过反复筛选检查,剔除无效问卷62 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是525 份,有效回收率为87.50%。有效回收率高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由教授创业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发放问卷,保证了问卷填写的有序进行。最终调查对象中,从性别看,男性占61.11%,女性占38.89%;从年龄看,25 岁及以下占8.76%,26-32 岁占32.80%,33-39 岁占40.60%,40 岁及以上占17.84%。
(二)变量测量
本文变量度量借鉴了前人的成熟研究,均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 表示非常不同意;5 表示非常同意)。借鉴Davis 等[14]的研究,共情分为共性关心(4 个指标)和观点采择(5 个指标)两个维度。借鉴Grant[31]的研究,社会价值共有6 个测量指标。按照Zhao 等[32]的方法,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共有10 个测量指标。根据Liñán和Chen[33]的研究用6 个指标来测量社会创业意愿(具体指标略)。
此外,Bacq 等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社会企业家[34]。Hockert 认为扶贫、社区服务等志愿者经历会影响社会创业意愿[2]。因此,本文将两个虚拟变量,即性别(GE,0 表示女性,1 表示男性)和志愿者经历(VE,0 表示无志愿者经历,1 表示有志愿者经历)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同源方差检验
因为本文的变量度量都是通过调查对象的主观个人感知和态度进行评分而得,容易产生系统倾向性,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研究数据的同源方差,本文综合采取了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两种方法。
从程序控制上看,首先,向调查对象介绍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意义,调查过程采用匿名填写,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以获得可靠的调研数据。其次,调查问卷中不会出现研究变量,只出现变量题项,且做到简洁完整。最后,调查问卷中的变量题项随机排序,避免了题项之间出现逻辑顺序。
从统计控制上看,首先,本文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未旋转时得到多个因子,第一个未旋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3.59%,根据Jeseph 等[35]提出的标准,没有超过临界值50%。其次,本文运用AMOS 软件进行了共同方法因子变异量检验,检验所有变量题项的方法因子载荷量,所有题项的平均解释变异量为0.758,而方法因子的平均变异量为0.052,两者的比值为14.57:1。此外,大部分方法因子载荷量不显著,根据梁Liang 等[36]的研究,本文研究数据的同源方差问题不严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 都大于推荐值0.700(Cronbach’s α 分别为:EC=0.841,PT=0.902,SW=0.917,SEE=0.894,SEI=0.972),说明变量内部一致性都很高。同时,标准化后的因子载荷量最小值为0.702,超过了推荐值0.600,说明收敛效度良好。变量组合信度CR 值最小为0.809,同时变量平均方差提取AVE 值都大于0.5(AVE 分别为:EC=0.694,PT=0.753,SW=0.837,SEE=0.658,SEI=0.739),且各变量间的AVE 值平方根都大于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各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此外,考虑到曾有研究指出共情是二阶构念,为了加强研究模型的严谨性,本文也对共情进行了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2.081,GFI=0.963,CFI=0.958,TLI=0.979,RMSEA=0.011,各个指标均在相应临界值之上,整体拟合良好,且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在共情上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893 与0.865,均达到比较高的程度。综上可知,本文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假设检验。
(三)路径系数检验
本文运用AMOS 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假设检验,整体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拟合度(χ2/df=3.993,GFI=0.955,CFI=0.969,TLI=0.986,RMSEA=0.021)。从图2 可以看出,个体共情关心和观点采择都和社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β1a=0.201,p<0.5;β1a=0.175,p<0.5),支持假设H1a、H1b。共情关心和社会价值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β1a=0.117),但是并不显著,因此拒绝假设H2a;但是其与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4a=0.603,p<0.01),因此假设H5a 得到验证。观点采择同社会价值(β1b=0.352,p<0.01)和社会创业自我意愿(β4a=0.392,p<0.1)都存在显著的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H2b 和H5b 都得到验证。社会价值与社会创业意愿显著相关(β2=0.406,p<0.01),支持假设H3。社会创业自我效能与社会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β5=0.527,p<0.01),支持假设H6。
(四)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自助法(Bootstrap)验证社会价值和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通过AMOS 软件的重复抽样功能从原始数据(N=525)中重复进行抽样生成5000 个样本,这样产生一个近似抽样分布,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计算,选择95%的置信区间,采用百分位法和偏差校正法进行置信区间估计,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使用系数乘积法产生的临界值进行辅助验证,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社会价值的作用下,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039,0.402]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113,0.687]均包含0,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1.503,小于推荐值1.960。所以,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不显著。在对直接效应的检验中,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176,0.693]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286,0.772]均不包含0,拒绝直接效应为0 的虚无假设,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5.469,大于推荐值1.96,即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直接效应显著。综上,社会价值在共情关心和社会意愿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拒绝假设H4a。
图2 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表社会价值和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同理,在社会价值的作用下,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092,0.403]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107,0.413]均不包含0,拒绝间接效应为0 的虚无假设,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4.911,大于推荐值1.960。所以,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显著。在对直接效应的检验中,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087,0.752]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103,0.864]均包含0,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直接效应值为1.483,小于推荐值1.96,即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综上,社会价值在观点采择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假设H4b 得到验证。
在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作用下,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083,0.302]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094,0.290]均不包含0,拒绝间接效应为0 的虚无假设,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3.084,大于推荐值1.960。所以,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显著。在对直接效应的检验中,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270,0.349]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279,0.407]均包含0,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1.682,小于推荐值1.96,即共情关心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综上,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在共情关心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假设H7a 得到验证。
同理,在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作用下,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105,0.486]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094,0.420]均不包含0,拒绝间接效应为0 的虚无假设。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4.446,大于推荐值1.960。所以,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显著。在对直接效应的检验中,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百分位法置信区间[0.207,0.694]和偏差校正法置信区间[0.198,0.602]均不包含0,拒绝直接效应为0 的虚无假设,且利用系数乘积法所得的间接效应值为6.245,大于推荐值1.96,即观点采择对社会创业意愿的直接效应显著。综上,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在观点采择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假设H7b 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亲社会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共情(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通过个体动机(社会创业自我效能)和公共动机(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创业意愿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动机在情感共情(共情关心)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社会价值(被他人重视)在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和社会创业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本文为从亲社会动机的角度促进社会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一)个体社会创业离不开共情力培育
社会创业主要是采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焦点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价值。因此,为了从事与社会创业相关的职业,个体必须培养自身的共情力,如进行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为他人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人;全身心地聆听他人的表达,包括口语和非口语行为,并作出适当反应;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个性和能力,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而不是采取随意排斥的态度等。通过培养共情力,社会创业者更能体验他人内心世界,更可能以有利于他人的方式行事。在此基础上,社会创业者会关注弱者需求,在进行效益分析时,会综合考虑决策对更大社会群体的潜在后果,最终作出更合乎道德和更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感觉有能力”和“感到有价值”二者不可或缺
社会创业意愿可以通过自我导向驱动,也能通过他人导向来驱动。个体进行社会创业会表现出共情倾向的方式差异,这是通过“感觉有能力”和“感到有价值”体现出来的。共情关心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是“感觉有能力”,而观点采择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感到有价值”,这两者在个体形成社会创业意愿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社会创业者受到重视(社会价值)与感到有能力(自我效能)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能够对他人表示热情、同情和关心的个体可以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判断自身是否有能力来执行社会创业任务,然后培养社会创业意愿。能够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的个体可以通过判断他们提供的助人行为是否被受助者重视,判断自身是否“感到有价值”,因为观点采择可以让个体感受助人行为对他人的潜在影响,并因此形成更强的社会创业意愿。
(三)创业教育必须区别个体共情差异
共情可以促使创业者更多站在客户、利益相关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将他人观点、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作出更准确的决策判断和提供更好的产品解决方案。在进行创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创业导师必须注意个体共情提升社会创业意愿的激励机制,共情可能会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观(个体性和公共性),情感共情(共情关心)是社会创业自我效能的重要前提,同时认知共情(观点采择)是社会价值的重要前因。创业导师必须识别学员(生)更属于共情的哪一个维度,并设计相关措施来提升其社会创业意愿。这可以通过引导学员(生)特定的共情倾向来实现,让其体验自我观的个体性和公共性。例如,创业导师可以向更强观点采择的学员(生)提供机会来与社会创业任务受助目标交流,让其感受到社会价值并激发社会创业意愿。同时,创业教育必须注重个体共情倾向与持续助人形式之间的联系,可以激发学员(生)社会创业背景下的亲社会动机、社区志愿服务和组织公民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