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2021-03-07李江平
李江平
摘要: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先进的地理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教材;科学创新
随着初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初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學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狭义理解课堂教学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新世纪,地理教师不应有这样的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扩大化。根据教材或者课题的需要,校园、社会、家庭、多媒体、网络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状态(教学欲望)、策略(教学方式)、内容(教学课题)、环境(教学场所即课堂)是主要因素。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课本作为唯一教学依据、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的情形下,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单向的讲授为主。而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我在讲解《欧洲西部旅游文化》(《初中地理新教材限选第二册》)时就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过了一把游览瘾;讲解《世界三大宗教》内容时则组织学生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关系等。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三、注重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最薄弱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突现出来。
四、利用先进的地理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区域差异性、要素描述性以及空间综合性),其教学内容通过学科逻辑来组织难以符合中学生爱“活”爱“趣”的天性。特别在当今世界地理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必须运用能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将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五、培养探究兴趣,诱发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它可以激起人们无限的追求和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地理现象、发现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这些现象与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并发现地理科学的魅力。新世纪的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博学,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因为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强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必要性:创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创新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自觉地为我国的民族事业而努力进取。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为地理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契机。对地理学科来说,多媒体和国际信息网络既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好表现手段,也是地理能力和地理观念的最好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