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性研究
2021-03-06吴宝章
吴宝章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由于社会进步及时代发展,使功能性体能训练逐渐赶上新形势下体能训练的潮流,被广泛应用于运动教学领域,并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及运动员的高度重视及关注。与此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体育常用教学方式之一,不仅能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机体素质,而且还能纠正大学生原本错误的肌肉发力习惯,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神经肌肉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功能性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足等,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在体育教学期间灵活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能丰富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进程。因此,本次围绕“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1、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分析
1.1、概念
功能性体能训练属于新兴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指理疗师凭借动作引导所组织的训练活动,产生于健身及医疗等领域,在促进人体健康效果方面得到临床的认可及认证。与此同时,随着体能训练研究持续深化,促使其逐渐渗透至体育教学等领域,对于提升个人机体素质及体育锻炼水平具有显著价值作用。从理论角度来看,功能性体能训练成效与个体重心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甚至会影响到人体身体控制能力及人体关节相对应的本体活动力。此外,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大幅度增强受训人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健全其神经肌肉系统,往往被视为强化肌肉群的训练理论及主要方法。
1.2、特点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及关键环节,往往以人体结构为理论基础,强调融合多种学科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动作训练模式,适用于身体条件一体化的运动训练,具有稳定性强、完整性高及连贯性大等特点。从实质来看,功能性体能训练属于一体化训练模式,能有效锻炼人体肌肉组织,不再停留于单一锻炼某一特定位置肌肉的阶段。同时,人体肌肉机能对于激活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后,人体肌肉不再依赖外在激活环境及激活条件,可利用特殊形式完成运动层面的激发。总而言之,功能性体能训练不针对独立肌肉,更偏向于人体动作。
1.3、应用现状
大学体育教学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往往被视为新型体育训练理论于本土化应用的集中体现。同时,在大学体育教学期间灵活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能突出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性,尤其是随着研究进程的持续深化,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及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方向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模式。高校体育教学时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强调夯实训练基础,大力推行高质量的动作锻炼模式,例如,以动作模式为例,包含人体关节动作等多个内容,而以上述动作为基础进行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特定动作的锻炼功能,突出动作锻炼的功能性特点。然而,从目前我国功能性体能训练状况来看,其训练模式尚未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其应用作用。因此,在了解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结合现状应用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升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应用价值。
1.4、研究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于我国,早已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向多个领域推广,包括疾病康复、日常健身及竞技类体育等,并且经专家学者协同研究,其功能性体能训练基本形成健全完整的训练模式,侧面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功能性体能训练体系适应性较强。同时,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减轻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损伤程度,有助于打破自身体能限制。然而,从目前我国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进程来看,相较于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未深入实践性研究。此外,我国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均或早或晚参与,或者实施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并全面分析其实践情况,由此可见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体能训练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及关注。
2、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2.1、填补传统训练模式的不足
高等院校每年组织学生广泛参与体能素质训练,强调检测学生机体素质改善程度,说明大学生机体素质早已成为高校体育从业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为了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机体素质,各大高校相继改变原有体育的教学模式。无论大学生日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均需要良好身体素质的支持。由此可见,坚持体能训练成为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首选方式。以往体能训练模式过于强调大运动量,忽略核心部位的肌肉训练,仅停留于单一四肢运动的层面,而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填补传统训练模式的不足,全方位调动学生身体肌肉、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真正意义上做到协调身体各个部位。
2.2、降低损伤风险
由于体育教学期间学生或多或少遭受一系列的损伤,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机体素质,而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能极大程度上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改变学生原有的体质,取得满意的运动效果。与此同时,大量学者专家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持续深化,以至于教学工作者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认知越来越全面,例如,利用弹力绳等器械工具,能有效训练深层肌群,进而提高学生的训练重量。此外,使用特定体育器材,能有效锻炼大学生的稳定性及平衡性,必要时可增加仰卧起坐等简单的体能训练方式,并推行一体化锻炼模式,进一步提升机体连贯性及灵活性,起到有效锻炼学生的控制力的作用。
3、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要点分析
3.1、有效结合传统训练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机体素质为核心目标,着重强调提升学生的机体健康状态。除基础的体能训练外,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全面测试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从根源上认识到增强机体健康的必要性。同时,人体日常活动无法脱离健康体魄的支撑,而获取健康的体魄则需要开展长期体育锻炼。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能训练以机体素质训练为主体,其考核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仅仅将考核成绩视为评估学生机体素质强弱的唯一指标,反而无法有效改变学生现有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体能训练能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肌肉力量及耐力,对提升大学生机体素质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名言有云“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功能性体能训练也不无例外,不仅可能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将体育课堂教学与功能性体能训练有效结合起来,利用辩证性思维全面分析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优势及劣势,拟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进一步起到增强大学生专项运动效果及身体素质的作用。此外,体能训练与功能训练2种训练方式各具特色,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侧面说明体能训练与功能训练模式间呈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在特殊训练期间,能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要求;因此,可以有效结合传统训练模式,使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价值作用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3.2、丰富训练方法
大学教育中功能性体能训练主张将学生身体训练视为整体性过程,意味着一体化训练大学生身体素质期间,能有效活动大学生的身体关节,增强其灵活性。由此可见,将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侧面说明融入功能性体能训练早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不同于常规训练,其训练模式及训练方法呈持续变化的状态,与学生个体素质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按训练内容,功能性体能训练可氛围悬吊、核心力量、平衡性及振动4个方面,其训练方法包括基础训练、一体化训练、平衡性训练及深层肌群训练。
以深层肌群训练为例,主要通过开展不稳定性训练帮助大学生群体克服自身重量,例如,具体训练期间,使用弹力绳或者平衡板等器材完成训练任务,以达到增强机体素质的目标。平衡性训练指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增强学生机体平衡性,需要使用部分特定的健身器材,锻炼自身平衡性及稳定性。一体化训练侧重于锻炼学生身体的系统性、连贯性及灵活性,侧重于增强其肌肉控制力量。基础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常见训练方法,包括俯卧撑及仰卧起坐等,具有功能性强及体能性高等特点,能大幅度提升学生机体素质。由此可见,在具体教学期间,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提倡大学生广泛参与功能性体能训练项目,全面分析训练目标与训练项目间差距产生原因,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及教育方法,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3.3、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理念
日常生活及学习期间融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不止能提升学生群体的体质及体能,更能达到强化其运动技能的目标。再者功能性体能训练属于新型运动训练模式,能满足当代高校大学生训练心理需求,例如,当代高校大学生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对体能训练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而功能性体能训练是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产物,符合大学生心理层面的训练要求。与此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机体素质,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学生多方面压力。此外,运动能放松个体心情,尤其是积极组织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全面释放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压力,促使其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感受,以达到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由此可见,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功能性体能训练当中,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机体素质水平。
4、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功能性体能训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对复杂,融入多样化的专业锻炼理念,着重强调提升大学生体能训练专业技能,积极开展兼顾目的性及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因此,相关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势必需要重视教学改革流程,将课堂教学与功能性体能训练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应用优势,减轻日常训练的机体损伤,侧重于训练大学生的灵活性及平衡性,真正意义上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体育训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水平,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目标奠定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