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宁波为例的体育运动学校内部发展环境简析
2021-03-06朱群王红梅韩淑靖
朱群王红梅韩淑靖
(1.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浙江 宁波 330212;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浙江 宁波 315800;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环杭州湾地区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 宁波 31580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提出,我国体育体制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角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并重的情况下,原来单纯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学校,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1、宁波体校发展历程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在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和宁波地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是浙江省最早创建的少年体校之一,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全日制重点体育中专学校。校园占地80000m2,建筑面积37300m2,有着完善的教学、科研、训练和生活保障设施。学校现集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中专教育为一体,开设了运动训练、专项训练两个专业,现开设田径、射击、射箭、自行车、体操、篮球、排球、足球、艺术体操、击剑、马术等十余个项目。现有编内外教职工一百余人,一贯以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优秀体育人才和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至今,学校已向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大专院校输送了千余名优秀运动员和近2000名体育专业人才,涌现了唐德尚、康宏伟、石智勇等国际体坛名将,先后获得多项世界冠军数。
2、内部主要发展问题
2.1、招生和后背体育人才不足
当前,不仅是宁波体校,国内体校面临的招生困境十分普遍。宁波体校目前各年级共有18个班级,绝大部分为住校生。从招生渠道来看,当前市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招生渠道包括县(市)区推荐、教练员自主招生和优秀运动员引进三种渠道。县(市)区推荐主要靠县(市)区竞训科室和相关学校体育老师,把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至体校,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招生方式;教练员自主招生是教练员根据自己项目特点,结合自身队伍组建情况,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和运动会,招收符合项目要求的苗子;优秀运动员引进主要是指根据项目特点,引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或较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引进后经过基础训练,再输送至省队和国家队得概率较高。
同时,招生人数的持续减少也是全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招生优势的不在,导致近几年学校的招生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宁波运动学校也同样面临招生困难的现状。从人数来看,招生人数还能保持一定的数量,但是有些优秀的苗子宁可就读普通学校也不到运动学校来,造成了有潜力运动人才的浪费。
2.2、文化学习与科学训练的冲突
参加三级训练网的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花的时间要大大少于普通在校生,各级体校和专业队文化课教师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文化课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很少在业余体校任教;运动员的个性差异很大,运动员之间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运动员进行班级分类难度较大;体校的学习氛围较普通学校又有较大的差异,缺少整体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部分学生的文化学习差强人意,产生了一批业余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成绩的不理想,社会竞争力也不强,继而导致不少家长们不愿意把一些有潜力的运动人才送往体校读书,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处理好文化学习与科学训练的关系已是一个久而难解的课题,各级行政主管和教练员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在如何攻克这个难题的观点上出现了分歧,长期未有定论,始终没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考核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的问题等。
2.3、运动员成材率低与家长期望高存在差异
目前体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单一,传统输送渠道的人数较少;又因为可能高考政策改革,大多数体校学生在高考时将都须回到学籍高中,参加统一普通高考,很可能加大了学生考上或者考进名校的竞争压力。家长面对这两个矛盾,会产生孩子成材规划的疑虑,而带来体校传统招生模式的很大影响。
人才向上输送渠道不畅。学校分层次培养毕业生的思路还不明确,向高水平运动队和专业体育院校的输送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再由于省队退役队员的保障机制和退役安置不能够让大多数运动员及家长满意,所以学校向省队的输送情况并不乐观,政策性通道单一,每年通过单考单招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数量不多。这样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家长培养孩子发展运动职业生涯的积极性。
2.4、“体教结合”政策深入度不足
目前虽然有了国家政策,“体教结合”制度没有完全得到市里相关部门的落地政策扶持。体校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段的学校衔接不顺畅,受到不同区域和普通中小学的管理限制。学生文化课成绩与同年级普通学校学生成绩差距巨大,文化课学习氛围不浓。而文化课教师的考核机制缺乏,教学动力和工作积极性不足,对其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同时,“三方联动”考核制度难以建立。现有的宁波体校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流程中,还没有完善教练员、文化课教师、行政人员“三方联动”的考核制度及激励机制。体校部分项目骨干教练员年龄偏大,缺少既有专业高水平训练背景又具有高学历的教练员,优秀教练员总数尤其是三大球教练员数量不足,加上向国内外引进高精教练员落户宁波难,就很难形成综合性活跃度高的教练团队,不利于体校人才生态良性成长。
3、发展提升建议
3.1、紧抓党团建设,以党建引领体校新时期发展
宁波体校全体教职工固本培元,一直坚定政治信念,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落实“党建+训竞”的管理理念。学校党建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常态化、制度化,重创新、求实效。培养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目前宁波体校党总支通过定期党务培训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支部建设和党员规范管理工作,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做到内容充实,主题鲜明。
学校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做到“十要十不要”,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宣传工作,利用新闻媒体、学校网站、自媒体、电子屏、板报、班会、队会等宣传先进典型和事例,积极向教练教师和运动员们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充分发挥工会、妇委会、团、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丰富多彩、融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凝心聚气,共创、共建省级平安文明校园。
3.2、做好招生和宣传工作
扩大宣传力度。对历年来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考入到重点高校、体育院校、进入到事业单位和取得过优异训练成绩的学生进行统计,并把这些做成学校人才培养成就的宣传资料,利用电视台、报纸、自媒体网络等渠道,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讲好学校“运动员成才故事”。
完善建立运动员家长与学校的互动沟通机制。联合家长、学校教师、教练员为运动员设计合适培养方案,定期告知训练计划和训练状况、比赛成绩。倡导符合青少年特点、内容丰富的文化学习、技能实践与训练并重的成长模式。
3.3、做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畅通工作
加强对现有输送渠道的维护,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寻求对团队项目整体的合作学校,贯彻 “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一条龙”输送渠道。同时,开拓向国内相关体育高职院校输送的渠道。结合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优势,结合学生体育特长优势,培养技能好、体能好,素质全面的“好就业”的高职学生。
可以制订对毕业生的输送设计分类管理的办法。即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每一届毕业生人才输送的基本方向,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培养。适合进入高校的,进行文化课充实提高;适合进入高一级别运动队的,加强训练水平的提高;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在培养层次明确的基础上,落实管理人员,形成输送管理团队。
3.4、做好文化课引导工作
为提高文化课教师的工作效率,适当增加文化课教师职岗。实行小班化教学。根据运动学校学生的特点建议小班化教学,人数控制在每班15-20人。在校的每一名学生要建立文化成绩、运动成绩、平时表现的多方面考核制度,三者的考核比例为运动成绩60%,文化课学习30%,平时表现成绩10%,考核结果与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和相关行政人员的绩效挂钩,与运动员奖励和相关福利挂钩。不允许有教练员占用晚自习进行训练,文化课教师在晚自修期间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尝试教练员听课制度。学生上文化课时,派一名教练随堂听课。这样暨能督促学生的课堂纪律又能促成文化老师认真讲课。
同时,各年级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必须与九年义务阶段普通中小学一致,期末考试内容和形式也要保持一致。将学生文化课成绩考核纳入到各方面奖励的硬性指标。制订文化成绩奖励制度。对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与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重视文化学习。要在教室、寝室、整个校园内打造“爱学习”的校园氛围,布置能提升学生学习氛围的场景。通过举办读书比赛、英语单词竞赛、数学知识比赛、英语朗读大赛等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规范晚自习纪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学生群,在平时也应长期做好学生德育管理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深化德育教育手段,运用心理测量和诊断技能介入德育工作,开发、建设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违纪学生依据有关规定给予校纪处分,并与班主任、主教练及学生评定挂钩。并根据运动员学生的特定情况,例如,群体纠纷等,可以进一步引入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把工作做在前面。
3.5、做好教练员的全面发展工作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整合教练员资源,分层级抓好教练员选拔和培养,有效衔接新老教练员的传帮带工作,重点抓好各队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工作。设立引进优秀教练员和培养年轻教练员专项经费,建立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合作的科研激励机制,按照实际需求补足教练员队伍数量。积极为教练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年轻教练到国外、国家队访问学习。选拔和培养有事业心、爱岗敬业的高层次教练承担重任。研究创新聘任教练模式,实行初级到高级各层次教练员的双向流动,努力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合理的激励政策体系。让教练员走进课堂,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针对教练员无暇注重文化学习,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在每周训练课时间开设几次专项知识讲座,主要由各个专项教练员针对其所从事的项目特点、比赛特点以及裁判知识,跟学生们做一些分享,扩充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知识面,也可以间接提高教练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项的了解,为以后带队训练打下好的理论基础,带动学生一起提高知识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