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2021-03-06柳庆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活态民众体育

柳庆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引言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有许多的经典文化需要集成和发扬,体育活动也是优秀非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以“活起来”的理念施行非遗保护工作。体育非遗当中的种类和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依赖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学习和继承的主体也在不断减少,不利于优秀体育文化的发展。

1、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体育类的非遗包括太极拳、武术和杂技等,与传统的非遗项目具有较大的差异。体育非遗是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项文化特征,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发展价值,其文化的内核更加高深。体育非遗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也在不断的融合新特征和新技巧,不仅保留了文化精髓,还实现了壮大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一些特殊的体育非遗项目对发展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空间有一定的要求,但在现代化的传承发展中正在逐步打破这种限制性,实现更好的非遗传承。

2、活态传承的基本定义

体育类非遗不同于传统的非遗遗产,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更好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在博物馆等进行保存和展出,而需要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继承与发扬。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和主要活动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需要通过面对面学习和展示的方式才能够更加精确地领会到体育非遗的文化与运动魅力。在体育活动当中涉及了许多的肢体技巧,必须通过口传身教等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以动态化的方式实现体育非遗的传承。有一些体育活动需要多人组合完成,以群体的方式存在,更需要不断磨练与配合才能够实现继承。在体育非遗的特殊性影响之下,加强对其活态传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影响体育非遗发展的主要因素

3.1、物质条件受限

体育非遗活动对于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实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一些经典和优秀的体育活动在大山或农村地区更加常见,交通极其不便,与外界交流比较困难,无法较为有效地将这些体育活动带出地理环境的限制。农村地区和周边的经济发展不够先进,政府单位也缺乏财政支持体育活动的发展,导致一些体育非遗项目只能在本地流传,不能发挥其价值优势。在城市中,人们的空闲时间更多,但娱乐方式也不断转变,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弱,且缺乏专业化的场地支持,导致了一部分体育非遗失去了传承条件。一些特殊的体育非遗仅在本地有一定的受众,在传承到一些历史文化不相同的地区时人民的认同和接受不够强烈。

3.2、缺少政府保障

有一些地方政府会在民俗节庆的活动当中引入一些本地的体育非遗项目,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宗教习俗的影响而实现了小范围内的体育非遗活态传承,但是对于全民参与的发展需求而言仍然具有限制性。在进行体育非遗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涉及了政策性的支持,一些非遗继承人需要有津贴照顾才能够解决其生活问题,在举办相关体育非遗的赛事活动时也需要有经费支持。政府部门受到财政支出紧张的影响,对于体育非遗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和监管,导致体育非遗的发展没有章法和规律。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者之一,加强政策性的扶持,在具体的传承操作中指明方向,形成更有条理的管理办法。

3.3、传承主体减少

体育非遗需要经过口传身教和反复联系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巧,但是许多项目的传承人年纪较高,尽管个人的技术水平十分突出,但受到年纪和健康等问题的限制,还是导致有一部分内容没有得以传承和发展。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从眼到手都得快,力量要足,跟不上很容易受伤,一部分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学习体育非遗项目,导致学习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需要较多的人员参与,在进行比赛和活动举办时人员召集较为困难,不利于扩大其影响范围。目前在我国许多体育非遗的赛事活动还没有形成高知名度的发展规模,只能在较小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学习和展示,不利于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没有形成良好的传承潜在主体发展。

3.4、项目适应性弱

传统的体育活动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没有及时进行创新优化,导致一些体育项目的适应性较弱,对于器材道具等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不利于大范围的发展和传承。在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常见的篮球、羽毛球等活动进行娱乐和健身,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更少,且对专业性的体育场馆不具备足够的适应性,导致了非遗项目的发展受限,一些传统的乡土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没有较好地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受众。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当中应当发挥一些亲子项目的优势,一些陀螺、太极等体育活动就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体育非遗已经从简单的体育活动转变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融合和创新。

4、体育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选择

4.1、健全传承机制

体育非遗项目必须要施行活态传承工作,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体育非遗下项目,要践行一套切实可行的继承制度,确保学习和传承组织能够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的学习与保存。针对传承人年龄和健康等因素的限制,避免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可以由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评审组织等结合多方的实际因素对项目的传承人数做出具体的评断,在需要增加学习人数时可以通过打通继承者的晋升渠道和福利保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非遗的学习当中。省市等不同层级的非遗保护机构要对传承人技术等级进行更加精确的评断,可以采取每三年固定的方式开展工作,并兼顾传承者的文化理论、体育技巧和思想道德等多方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判,推动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形成长期发展的机制。

4.2、加强政府支持

政府部门要形成更有力的支持力度,保护当地体育非遗活动的举办和活态传承工作的开展。首先,针对本地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建设专门的活动场地向民众免费提供,便于民众能够在闲暇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传承影响。体育活动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健身锻炼功能,还有娱乐、社交等多方面的潜在影响,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提升农村地区的文明素养和民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针对一些大型的赛事活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一些能够进行经济性开发的活动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提升其传播能力,使体育非遗更具生命力。对于一些继承人数有限、较为濒危的体育非遗要着重关注,可以联合高校和研究组织等共同施行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4.3、号召公众参与

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育非遗的传承工作,必须要加强其宣传力度,促进民众对体育非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做好潜在继承主体的发展工作。社区和学校作为重要的体育活动举办和文化宣传基地,提升体育非遗对民众的吸引力和民众的参与程度。在学校中可以将体育活动作为基础学习的要求之一,将其编入到体育学习的教材当中,加强教师对于体育非遗活动的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倡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在校园内融入体育非遗具有积极意义。在社区中举办一些体育对抗比赛有利于拉近人际关系,实行更加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模式,促进全民运动提升身体素质。一些民众参与的视频图片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活动资料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有效打破了地理环境对体育非遗的限制,扩大活动的实际影响范围,在社会中形成更加有力的宣传与号召。

4.4、创新项目类型

在体育项目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现有的时代变化和城市环境进行项目内容的创新与优化,把一些具有乡土特征的体育活动融合到更加现代化的发展形式中,并关注体育活动当中传递的文化精神。一些技艺技巧和体育器材可以进行提升,结合具体特色进行改进。一些对抗性较弱的可以融合一些具有表演性质和时尚感官的因素,而一些具有强对抗性的活动则可以举办为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在选择宣传手段时要主体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媒体资源,如抖音、微信平台等,把握体育非遗的主要价值观念,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5、结束语

总之,体育非遗必须要经历活态传承才能够更好地流传,需要政府、民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在受到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之下,大力发展家园遗产文化,就地实现活态传承,更高程度的保留原有体育非遗当中的内涵与文化。作为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支持力度,可以为相关研究的高校、爱好者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和学习帮助。以公众为主要宣传对象、社区作为切入点发展体育非遗能够更好地加深民众对其认识和理解程度,通过举办创新性活动增加体育非遗的适应性。

猜你喜欢

活态民众体育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活态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