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关于优化高校体育训练的方式研究
2021-03-06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25)
前言
体育训练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当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科学的体育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舒展身心、减轻学习压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但是就目前的高校体育训练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缺乏有效性的体育训练方式,新时期高校体育训练亟需要进行转变,要积极优化体育训练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提升高校体育训练的效果。
1、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问题分析
1.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训练需求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以至于高校对与体育相关的投资也严重不足,导致高校体育器材难以满足高校开展体育训练需求,从而严重影响高校体育训练的开展。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配置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基本符合体育教育的要求,但是因为缺乏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高校的体育设施没有及时保养和维护,以至于部分体育设施无法投入使用,甚至一些体育设施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训练的开展。
1.2、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兴趣,将过多的精力放到学生训练结果上,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体育课堂枯燥乏味,对课堂活动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意义不大,因此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并不积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没有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将训练重点放在体育技能培养上,忽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为主,在期末考试时考试重点也是放在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考核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考核。以至于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技能,但是体质健康水平还是较差。
1.3、教学方式统一不能全面顾及到学生
在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有的体育项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体能,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跳高、跳远项目对于身体偏胖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实心球等项目对于身材瘦小的学生来说由于力量不够很难完成训练目标。在训练当中教师一般也很少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一来也就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对参与体育训练产生了抵触心理。
2、高校体育训练的基本内容
2.1、体能训练
体育训练主要是通过在塑造学生“群体性智慧、运动意识、运动形态、运动个性、运动修养、运动体能、运动技能及能力”等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打造学生强健的共性体能与特长性的项目个性体能的统一,对于具体体育项目的发展与学生本人的成绩,都具有决定性、发展性与驱动性的积极作用。
2.2、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各项运动的根本性体能之一。从各项运动项目的共性而言包括:身体整体体力与专项运动项目需要的肢体体力,以人身体整体或特定肢体所能承受的能被计数的负荷为准,来评价与衡量力量的成长与力量的潜力;个人耐力,是按照国际赛事标准完成赛事全程所需要的基本体能之一,以持续、快速且匀速的运动为表现,如足球运动员的赛事全程奔跑等;个人爆发力,是保障运动员在竞技的关键阶段或特殊情形下,能超常发挥出保持竞技优势或转变竞技劣势的潜能力量,如在长跑或马拉松最后阶段的冲刺等。
2.3、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在同类项目竞技运动中,拥有超越其他运动员的速度,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障之一。从运动员的自身发展和其从事的运动项目发展的角度,如,奔跑速度、拳击速度、弹跳速度、投篮速度、轮滑速度与游泳速度等,速度体能都是决定性的要素之一。常规训练中包括:体育项目共性的速度训练与运动项目专项的速度训练。前者如奔跑速度,短跑、中长跑与中短跑的障碍跑等速度;后者如游泳运动员的游泳速度等;前者的训练对后者具有直接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专业化。
2.4、柔韧性与协调性训练
身体整体的柔韧性与各肢体之间的协调性,是运动员在各项运动中能灵活支配肢体,并在竞技中能不断突破自我与突破竞技对手的体能要件之一。尤其能在竞技中被对方“重重包围”的情况下,身体柔韧性结合巧妙地肢体协调,可以帮助运动员技术与战术突破并转化竞技形势的重要依靠。柔韧性包括身体整体与各相关肢体的肌肉、韧带与骨骼之间柔韧性;协调性包括双臂与双腿、双臂、双腿、腰与腿、双臂与腰,以及双臂、腰、腿之间等配合的密切度、舒适度与相互支撑度等。
3、新时期优化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实施策略
3.1、加大资金投入创设训练环境
训练设备是开展训练活动的基础,所以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为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可以成立训练设备管理资金,在维持高校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保证训练设施安全、全面,从而为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并完善资金使用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高校要结合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针对训练设施管理和其他需要资金的地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落实到实处,而且在设施维护工作和资金管理工作中要实行责任制,使每个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此来提高管理和训练的有效性,避免体育训练工作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为高校开展体育训练奠定基础。
3.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体育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体育训练质量,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首先,高校应该针对教师实际情况完善考评制度,将教学目标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使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而针对性的优化体育训练;其次,在体能训练中要提高教师的意识,保证教师在训练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体能的差异科学的设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身体素质,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此外,高校可以通过讲座、专业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积累经验,给教师提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和教学水平。
3.3、关注课余训练创新训练形式
学生在高校都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所以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优化训练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组建调查小组,通过访问、问卷等方式统计学生对课余训练的态度和想法,然后结合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训练计划。同时高校要大力宣传课余训练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而且高校还要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意识,使教师端正态度,采用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此外,高校可以针对结合学生的兴趣创办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训练活动,如体育训练成果验收日、训练大比拼、体育训练校园杯等,通过利用学生课下时间来完善体育训练教学。这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提高训练质量,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训练目标。
3.4、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就会导致不同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学习能力有不同的差别。因此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训练中有所收获,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这种差异化教学也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技能、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然后结合学生的差异制定训练目标,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增加训练强度,在日常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负重训练项目,对于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前热身环节的时间。同时要做好动态管理机制,一些体能差的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般体能要求时可以将他们调整到中层训练组中,这种动态管理可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5、完善体育训练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可以提高体育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教师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可以采用分层评价法,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教师要避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要提高评价的综合性,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状况、课堂学习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技能等继续拧评价。而且教师还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将评价结果及进反馈给学生,便于学生针对性的改进、提升自己。
4、结束语
新时期下,我们高等教育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体育训练效果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体育训练当中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要重视高校体育训练的方式与方法,对于高校开展体育训练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体育训练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