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1-03-06范好好钱丽伟张巧荣
林 琦 范好好 钱丽伟 张巧荣
血管瘤是血管良性病变,常见于颌面部,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细胞增生所引起,颌面部的血管瘤可影响到面部美观,带来心理负性情绪,如果血管瘤较大的情况下受到撞击等会出现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目前,血管瘤的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激光、冷刀等方式治疗[1],疗效高低不一。平阳霉素属于抗肿瘤类抗生素,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硬化,有报道显示给与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2-4],可达到治疗血管瘤的治疗目的。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大出血等疾病的方法,有报道显示对血管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5-6],也可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为此,本研究对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介入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医院诊治的颌面部血管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血管瘤位于颌面部。②颌面部血管瘤具有疼痛感,有渐进性生长趋势。③瘤体面积直径>4.0 cm。④性别不限,年龄>7岁。排除标准:①颌面部皮肤有疤痕、急慢性感染。②合并有恶性肿瘤。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④有平阳霉素使用禁忌症。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6.22±6.14)岁,局部病变颜色正常者19例、暗红色者31例,病程为(8.99±1.78)年,病变位于面颊部者24例、颌部11例、唇部6例、鼻部3例、眼部1例、多部位5例,血管瘤分类:毛细血管瘤4例、混合型血管瘤28例、蔓状血管瘤18例;观察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26.30±6.17)岁,局部病变颜色正常者22例、暗红色者28例,病程为(8.93±1.70)年,病变位于面颊部者26例、颌部10例、唇部4例、鼻部2例、眼部1例、多部位7例,血管瘤分类:毛细血管瘤6例、混合型血管瘤24例、蔓状血管瘤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管瘤颜色及位置、病程、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观察组采取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对病变部位常规进行消毒铺巾,用碘化油10 ml+平阳霉素8 mg配置混悬乳液备用,1%浓度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毛细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瘤体表浅者在瘤体的表浅位置进针后回抽有回血流动注入配置好的混悬乳液,蔓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瘤体较深者,选择深部紫蓝色瘤体穿刺,回抽有回血流动注入配置好的混悬乳液,注射的药物最终剂量根据患者具体的瘤体面积及年龄等确定,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 mg,浅部瘤体有轻微肿胀苍白即可,深部瘤体以瘤体充盈为度。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选取颈动脉穿刺,头面部动脉血管造影,了解颌面部血管瘤的血液供应动静脉供应及引流情况,根据局部情况对微导管头端靶血管在透视下注入配置好的平阳霉素混悬乳液,动静脉窦用弹簧圈栓塞,然后用聚乙烯醇泡沫微粒对靶血管进行逐级栓塞,对靶血管的主干部分进行栓塞,然后对瘤体腔穿刺,注入适宜剂量的混悬乳液。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意识模糊、复视、肢体运动异常等症状均需立即停止操作,进行救治,术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血管瘤面积变化。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局部疼痛、皮肤坏死等。在治疗6个月后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包括皮肤颜色及瘤体面积缩小程度、整体满意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分值0~10分,0分为最不满意,10分为最满意,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 治疗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具体标准参考相关文献标准[7],患者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小90%及以上,表面色泽与面部颜色无差别轻微色素沉积,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瘤体面积较治疗前减小程度不足90%,局部皮肤及黏膜有明显的色素沉积,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瘤体面积较治疗前未减小或继续增大,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瘤体面积比较
两组治疗前瘤体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面积缩小(对照组F=28.933,观察组F=42.715,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瘤体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瘤体面积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均完成治疗。术后两组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疼痛,给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观察组为1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皮肤颜色、瘤体缩小程度、整体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38,P=0.02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为94.00%,总有效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血管瘤是发生于血管的良性病变,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多出现于颌面部,颌面部血管瘤占到全身血管瘤的比例在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血管瘤在表层皮肤、皮下组织发生,但也有在颌骨内及深层组织内发生的病例,颌面部血管瘤的随着年龄增加一般瘤体面积会逐渐增加,影响到面部美观,同时还可导致颌面部畸形,造成功能障碍,较大面积的血管瘤容易受到外力损害,一旦出现血管瘤破裂容易引发大出血及局部感染。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激光、冷冻等方法,效果高低不一,相对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创伤性较大,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也影响到远期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血管瘤治疗技术的发展,瘤腔内注射药物及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平阳霉素为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由于恶性肿瘤的化疗,主要通过硬化血管以达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目的[8-10],进而抑制瘤体的增生,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内皮细胞结合后诱导三价铁的合成,促使细胞合成、增生受阻,起到治疗作用,正因如此,临床上将平阳霉素用于血管瘤的治疗,通过局部注射等局部治疗方式以降低药物引发的全身不良反应,同时血管瘤局部血药浓度也相对较高,起到局部治疗效果,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在硬化血管同时还能通过化学刺激诱发局部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起到治疗作用。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血管畸形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血管瘤的治疗中血管介入治疗也已经在有条件的医院被应用于临床,显示疗效满意。颌面部血管瘤由于血供血管分支较多[11-13],在介入治疗时一般通过颈动脉进行穿刺,而颈部动脉血管系统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时一般会对瘤体主干及动静脉窦采取弹簧圈等固体栓塞剂起到栓塞作用,以避免药物通过“危险吻合支”反流到颅内或者肺内,引发肺栓塞、失明、瘫痪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提高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将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与血管介入栓塞联合治疗血管瘤[7,14-15],显示治疗疗效明显较单纯的平阳霉素注射或者血管介入栓塞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对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以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瘤体面积缩小更为明显,而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也相对较高,整体治疗有效率从单纯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的78.00%提高到联合治疗的94.00%,表明联合治疗能整体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分析治疗措施的安全性,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敏感性休克等并发症,均完成治疗,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观察组为10.00%,在统计学上并无差异,提示联合治疗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性,但是整体是安全的。分析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血管瘤的优势:可在造影下明确血管瘤的具体情况[16-20],精准选择靶血管进行栓塞,减少了盲目性,也能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可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风险性,局部即使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症状也相对较为轻微,风险性可控;通过平阳霉素药物的化疗作用与弹簧圈机械栓塞的双重作用,可达到协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颌面部血管瘤患者采取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但是本研究未能就患者治疗远期效果进行进一步随访,以上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后患者远期复发率等仍然值得后期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