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的统计史研究

2021-03-06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印度一带一路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言

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所以研究印度史的文献比较少,关于印度统计史的研究就更少了。专门研究印度统计史的论文只找到了G K Kanji(2006)的《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s in India》一篇,该文循着印度历史的脉络,尝试研究了从古印度直到19世纪印度的统计演变。因此,对印度统计史进行研究只能从其他文献中找寻、发现,其中,国外文献有R.C.马宗达的《古代印度》、R.塔帕的《印度史》;国内文献有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的《季羡林文集》等。

印度是南亚第一大国,也是印度洋大国,更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印度无论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史是统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统计发展规律,对发展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践意义重大。为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从量化史学视角出发研究印度的统计史,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二、印度统计史的发展轨迹及历史脉络

1.印度统计发展史

古印度的统计发展可以通过其历史进程来理解。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两座德拉威文明古城(莫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表明大约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定居了一批具有先进文化的人。该地区还发现了一组骰子,表明他们对赌博或“机会”有一定的了解。大约公元前1500年或更早,雅利安部落涌入印度,在印度历史上印上了他们的印记。雅利安部落可能起源于中欧,经波斯进入印度。《吠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记载了很多有关古印度的习俗。其中,《梨俱吠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200年,由1028首赞美诗组成。

可以看出,信息搜集在印度并不鲜见,因为有证据表明,在印度早期的文明中,经济发展以部落为基础。村庄是唯一的行政单位,为了估计部落的强弱,印度人开始搜集信息。

然而,在几个世纪内,雅利安人逐渐与当地人融合,到公元前600年,其领土扩展到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对印度-雅利安文明时期的了解可以从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获得,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一时期,存在着某种税收制度,且税收通常由铜、银币、农产品等支付。

公元前600年,波斯作为军事强国而崛起,并对印度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直到公元前330年,波斯的力量才逐渐减弱。公元前322年亚历山大死后,希腊东部的省落在塞琉古一世手中。大约公元前305年,由于形势的变化,塞琉古不得不与钱德拉古塔·毛里亚(曾是马加达王国的军事领袖)达成协议,那时钱德拉古塔·毛里亚已确立自己为毛里拉国王。钱德拉古塔政权的详细组织在唯一一本关于这个政权的权威书籍《阿特哈萨斯特拉》中给出,该书由印度经济学家考底利耶撰写。根据这本书(见1929年的《萨马赛》和1961年的《爱德华兹》),印度存在公务员制度,并且有会计、税收、矿山、农业和贸易等部门,有国有的赌博场所,这表明概率论在这一时期有了发展。对物资和人力资源的仔细调查在这一时期已经存在,每十个村庄有一个登记员,城市里每四十户人家有一个登记员。很明显,钱德拉古塔时期的税收、行政、官僚和警察制度是后来印度王国和英国相关制度的基础。

公元前298年,宾杜萨拉继承了钱德拉古塔的王位,然后在公元前273年将王位移交给儿子阿育王。阿育王以革命的方法建立了帝国政府,并以此改变了社会基础,产生了有序经济扩张必需的和平。阿育王统治40多年后于公元前232年去世。从公元前185年到320年,印度统计数据的记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20年,印度文明的演进发生了变化。旃陀罗笈多建立印度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笈多王朝,其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和荣誉,创造了印度教文明的古典时代。除此之外,印度的音乐、梵文、文学、天文学和数学在此时期都达到了“黄金时代”。关于“超日王”笈多二世在位、笈多帝国最强盛时期(375—415年)和哈沙瓦尔丹(606—647年)的记录大多是由东晋僧人、旅行家法显(337—422年)在《佛国记》记载的。法显在印度时正是笈多帝国的“黄金时代”——超日王统治时期。这位国王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该著作涉及当时印度的国家制度、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宗教派别以及中印之间的水陆交通等,借此可对印度社会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宣赞》也是记录当时印度生活的重要文献之一。该文献揭示了当时教育发展最有趣的信息,即描述了比哈尔邦的“纳兰达”这一著名学习场所(即大学)的状况,这所大学的课程包括语法、力学、医学、逻辑和形而上学。在这一时期,科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天文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统计的进一步发展有明确的推动作用。

647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混乱不堪一直困扰着印度,统计学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时期印度史料的缺陷,它主要记载的是佛教兴衰、圣迹巡礼及有关历史和传说,同时对相关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或多或少做了描述,因此被公认为是记述当时印度各方面情况的权威史料,其记载的核心主题见表1。

表1 《大唐西域记》对古代印度记载的核心主题

1296年,加拉鲁丁·希尔基在其行政报告中详细说明了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价格。1540年,苏尔王朝国王谢尔·沙赫通过国家文件记录了与建筑成本有关的各种统计信息,包括道路、桥梁、医院、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等。他的管理记录还提供了有关建筑材料(如石灰、砂浆等)成本、劳工工资和国内犯罪的有关信息。

在莫卧儿王朝的传记中可以找到各种组织良好的经济结构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统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这一时期的各种记录看,提到阿克巴国王(1556—1605年)的传记《阿因-阿卡布里》是很重要的,它描绘了关于土地生产、人口、饥荒和其他具体经济内容的详细统计信息,其中还包括军队人员使用的武器和弹药、硬币制造业、国家财产和基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收入的征收等信息。

随着莫卧儿王朝的垮台,印度统计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印度成立的由英国统治的东印度公司需要进出口的完整账目,随着其对印度政治控制的扩大,开始搜集更广泛的统计数据。在18世纪,为了搜集土地收入、耕种成本和农产品价格信息,政府任命了官员,并详细记录这些信息。

搜集以农业生产和土壤肥力为基础的土地收入信息在印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出,尽管在18世纪搜集了大量的统计信息,但印度尚无系统的统计组织。

19世纪,饥荒在印度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19世纪后期,政府真正意识到需要搜集统计信息,特别是在农业领域。1860年,印度面临严重的饥荒,政府不得不采取严格的措施拯救人民免于饥饿,但政府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确切的人口数量和所需粮食数量等信息。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印度政府于1872年引入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随后于1881年成立了人口普查机构。在这一世纪,政府进行了各种特别调查以搜集所需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的详情可在这一时期的税务和行政部门的报告中看到。

为了改善农业状况,印度政府于1871年成立了中央农业部,后来在各邦建立了类似机构协助中央农业部。例如在1875年,根据州长约翰·斯特拉奇爵士的建议,在“大邦”设立了农业和商业部。

1868年,作为印度统计发展的一部分,英属印度的年度统计摘要首次出版。印度的《帝国公报》于1881年首次出版,详细记录了印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1883年,在加尔各答举行了全印度统计会议,通过了多个关于印度统计发展的决议,在印度统计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建议建立全印度作物预测研究所,并进行五年一次的牲畜普查。1884年印度建立了小麦产量的第一个作物预测,并在19世纪末之前,其他作物也被加入该清单。1887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牲畜普查。

1900年底,印度金融和商业发展部编辑并公布了进出口数据。之前的1895年,印度中央政府设立了一个统计局来处理农业和对外贸易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人口普查。人口统计不仅可以揭示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而且影响着政治家制定国家政策。历史表明,人口信息是各国所有统计数据中最古老的信息。即使没有统计概念的古代,部落首领也会估算其人民的强弱,以保护自己和部落免受敌人的侵害。后来,统治者搜集其臣民的统计信息,以保护领土不受外国入侵。当时的人口统计仅为行政官员服务,以便生成有关人口数量、年龄、国籍、性别和公民状况的信息。人口统计提供了有关城乡人口分布、婚姻状况、职业、肤色、种族、语言、宗教、住房、就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尽管某些形式的人口普查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但在19世纪后半叶才建立了为我们提供人口统计数据的现行人口普查制度。一些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3800年左右巴比伦就有按族登记人口的实践;中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见于西晋《通典》中,称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期中国共有人口1350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对居民的调查登记用于军事目的;公元前435年,罗马人在罗马建立了一个常设的普查机构。这些人口记录虽然非常重要,但大多数是不完整的。当时巴比伦、中国和埃及的统计调查只是部分统计,信息仅限于户主、纳税人、男性公民和兵役年龄的男性。尽管历史表明,各种形式的人口普查在印度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事实上,统一的人口普查方法在1872年于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统计大会上才得以确立。

2.印度官方统计的历史视角与沿革

印度的官方统计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1862年建立统计委员会,负责搜集和编辑有关贸易、金融、教育和农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并制定标准的统计表式。1898年《英印度统计摘要》出版。

1881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印度救灾委员会的推荐下,各邦于1881年成立农业部,特别强调要做好农业统计资料的搜集工作,并于1886年出版了《英印度的农业统计》。为了核对各邦农业部收集来的大量农业统计资料,1895年在中央成立了统计局,负责协调农业和外贸的统计,并负责搜集价格、工资和工业方面的统计资料。由于与贸易团体的联系日益紧密,1905年设立了商业情报和统计局,取代了统计局。不久,商业情报和统计局又进行改组,统计工作与商业情报工作分离。1914年,任命统计局的执行局长负责统计工作。

1925年印度成立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的作用,提供数据的需要程度,并从事经济调查工作。该委员会认为,印度的统计工作应该由一个统计部门集中进行协调,这个权力中心应作为政府在统计问题上的参谋和顾问。委员会还甄别了一些统计领域中存在的统计资料不完全或不是全部需要的统计资料的情况。

1934年印度成立了布里-罗伯斯顿委员会,目的是考察在印度进行一次经济普查的可能性。委员会就产量普查、国民收入核算及价格、工资、利润等的统计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由经济顾问领导的经济情报组织,并指定常任、专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师。政府考虑了该委员会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决定成立中央统计组织,但是由于财政困难,该决定没能得以执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印度统计工作的发展,因为这一时期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此时成立了以印度政府经济顾问为主席的协调委员会,以检查统计资料的可得性,并在机构内消除资料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委员会建议成立中央统计局协调统计工作,成立统计干部学院,在联邦首府建立统计局并保存全国重要统计资料。在英统治期间,统计工作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国家管理机构的需求。

印度统计工作得以显著发展是从1947年开始的。1949年马哈拉诺毕斯被任命为内阁成员,并兼任内阁的高级统计顾问。在此期间,中央内阁秘书处设立了核心统计组织,并于1951年发展成中央统计组织。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统计标准、推荐统计方法和协调国内的统计活动。1970年印度正式成立国民抽样调查组织。

印度统计研究所于1932年4月28日在加尔各答根据1860年的《社团登记法》注册,这是一个非营利的学术团体,马哈拉诺毕斯为其创始人。它为开展研究、教学、培训和项目活动而设立,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农业试验设计、统计质量控制、国家统计局规划等开创性工作,逐步成为印度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9年创办印度统计学院。1961年成立统计部。1966年成立电子计算中心,该中心附属于统计部。此外,政府其他部门均成立了统计部门。1905年在工业商业部设立了商业情报和统计理事会。1931年成立印度农业调查委员会,设有统计分部,并于1970年发展成为独立的农业调查统计学院。工业统计理事会于1944年成立,农业部所属的经济和统计理事会于1947年成立。

印度建立起的分散与集中统一的统计体系,对统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重要发展阶段如下:

1949年在内阁秘书处设立了一个核心统计单位,该单位在1951年发展成为中央统计局(CSO)。中央统计局的主要职责是协调中央各统计机构和国家政府统计局之间的统计活动,这是为国家一级统计机构活动的协调而设立的。

1949年,成立国民收入委员会,并要求其制定一个可靠的国民收入估算制度。

1950年开始实施国家抽样调查(NSS),目的是通过抽样调查搜集经济社会方面的各种信息。

1954年,国民收入单位由财政部划入社会保障组织,建立了新的计划统计单位。

1957年,工业统计的主体从工商部转移到中央统计局。

1961年4月,内阁秘书处设立了统计部,中央统计局也加入其中。

1972年,在统计部成立了计算中心。

1973年,统计部成为计划部的一部分。

1999年,统计部和规划执行部合并,被命名为规划和方案执行部统计和方案执行司。

1999年10月,统计部和计划执行部改为统计和计划执行部。

印度独立后建立了联邦结构的政府,印度统计体系则在国家的全面行政体制中行使职能(详见表2和图1)。

表2 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印度统计体系的职责和协调

图1 印度国家统计机构图

总之,印度统计体系在促进循证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家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体系生产了种类繁多的数据,创建了内容广泛的统计数据库,既满足了国内各机构的需要,也满足了国际机构的数据需求,其中包括大量的个人用户和研究人员。印度统计体系正在进行平稳转型,以满足因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而出现的空前增长的数据需求。这种转变涉及中央和邦统计体系在结构和运行方面的重大调整,包括组建国家统计委员会和改建国家统计体系,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及时性和准确性。除了实施广泛的计划、强化邦以下统计能力和基础建设以外,印度还与世界银行合作提出了全面的印度统计提升项目,以加强邦以下统计体系的建设。

3.印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基于经济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的标准建议。这些建议的表现形式是一套完整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其中包含了测度如GDP之类项目的国际公认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凝缩的方式提供了经济理论和理念组织起来的有关经济运行的大量详尽信息。它详细而全面地记录了经济体内发生的复杂经济活动,以及在市场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之前,主要关注的是计算国民收入。印度独立前,个别经济学家和研究工作者曾多次尝试计算国民收入,但这些努力基本上都建立在宏观层面的数据基础上,并且缺乏涉及必要数据和充足资源的假设。尽管存在局限性,但这些研究为独立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印度独立后,开始适当注意制定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官方估算数据,以满足计划和政策的要求。印度政府认识到需要定期提供国民收入估算数据,因此于1949年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国民收入委员会,就编制国民收入估算数、改进估算数所依据的统计数据提出建议,并就促进国民收入的措施提出建议。委员会首次提供整个印度的国民收入估算数据,并建议定期(每年)编制国民收入估算数据。委员会的定期工作由财政部负责。随后,估算工作移交给中央统计局,并建立了国民收入司,根据其活动范围的扩大,现已更名为国民账户司。

如同SNA不断修订一样,印度的国民核算体系经历了基准年的七次修订。

根据国民收入委员会建议的方法和列报方式,编制了1948—1949基准年的第一份官方国民收入估算数。基于这些按不变价格(1948—1949年)计算的估算数,连同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相应估算数和政府当局的账户,于1956年出版了《国民收入估计》,这部丛书一直以同一书名出版到1966年。基准年的第一次修订(基准年1960—1961)除了全面审查所有已公布和未公布的数据,还开展了对1960—1961年至1965—1966年间“资本形成”和“储蓄”等相关总量的估算工作。由于纳入了私人消费支出、储蓄、资本形成、要素收入、国民综合账户和公共部门详细账户的估算数据,报告发布时更名为《国民账户统计》(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NAS),自1975年 1月起生效。

基准年的第二次修订(基准年1970—1971)。根据1970—1971年的估算于1978年1月出版。这些估算的范围和方法与1976年10月中央统计局的早期估算相同,并基于各种来源的最新可用数据,如人口普查、牲畜普查、各种抽样调查和国民核算司开展的专门研究。

基准年的第三次修订(基准年1980—1981)。本次修订是大量研究的结果,包括根据国民核算司自1983年以来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以及对固定资本消耗量进行估算的研究。国民账户咨询委员会在1986年4月和1987年6月为此专门召开两次会议详细讨论了这些建议和相应变化。

基准年的第四次修订(基准年1993—1994)。本次修订利用农业部国家园艺局发布的园艺统计数据库,分别对前/后花园、花卉、深海捕捞、对虾和虾的产量进行评估;根据SNA1993的建议,间接计量的金融中介服务是分配给所有用户行业的,因此对估算保险服务产出的方法进行了修订;详细讨论了本次修订在方法论、替代数据源的使用以及估算数的相应变化方面产生的变化。

基准年的第五次修订(基准年1999—2000)。影响本次修订工作的三个主要因素包括:将基准年改为最近一年(以便对经济结构变化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全面审查现有数据库和各种宏观经济总量估算方法,包括选择个别主题的备选数据库;在可行的范围内执行SNA1993的建议。

基准年的第六次修订(基准年2004—2005)。本次修订审查了用于估算各种宏观经济总量的现有数据库和方法,并尽可能执行了SNA1993和SNA2008的建议。中央统计局开始使用国家抽样调查局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就业和失业调查结果中的劳动力估算数据,因此开始每五年修订一次国民账户统计的基准年,利用中央统计局第61轮就业和失业调查结果中的劳动力数据,于2010年1月29日发布了2004—2005基准年的国民账户。根据SNA2008的建议将公共部门视为资本支出;采用资产寿命递减法估算固定资本和存量消耗;采用使用者成本法估算农村地区自住住房的服务,与目前按住房租金计算这些服务的做法相反;将防御性资金账户的建设组成部分和机械/运输费用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此前作为中间消费处理。

基准年的第七次修订(基准年2011—2012)。本次修订了宏观经济总量的报表,包括部门分析、非金融公司账户、金融公司账户、一般政府账户、住户账户和国外账户。除此之外,还包括按经济活动和分解报表进行的汇总。

2018年国民账户统计(NAS)报告提供了2011—2012年至2016—2017年的宏观经济总量估算值以及详细的分类报表、机构部门账户。除这些估算数据外,报告还包括2018年5月31日发布的2017—2018年国民收入临时估算数据和2011—2012年至2017—2018年GDP季度估算数据。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统计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中印统计交流从20世纪50年代统计代表团的互访、统计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两国统计人员的培训以及周恩来总理接见来访的印度内阁统计顾问马哈拉诺毕斯教授,到201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国家统计局局长会议、出版《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很好地诠释了中印统计交流的友好历史。

本文对印度统计史的发展轨迹及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加深了对印度统计工作及统计体系等方面的了解,为两国更好地进行统计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通过积极的交流,特别是统计技能、统计方法、统计实践的共享和创新,有助于中印两国建立更加完善的统计体系。

“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积极搜集整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统计资料,进一步提高中国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与各国分享中国统计改革发展经验,符合倡议,很有意义。本文只是对印度统计史的初步梳理,在本文的基础上,要继续探索包括印度的统计方法史、印度的统计数据质量的法案变迁等在内的统计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印度一带一路
印度总统定了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