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化控剂两种剂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2021-03-06赵冬霞焦国安王凯涛
赵冬霞 焦国安 王 璐 王凯涛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第五分公司 扶沟461314)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面临的气象和病虫害也越来越频繁,其中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2],特别是自然灾害中大风大雨,使小麦出现严重倒伏,致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收割困难和收割成本增加,农户对此十分头疼。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小麦安全生产是我们的研究目标。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3],通过化学调控来降低小麦株高,增加小麦基部节间粗度和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以期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是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大课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黄泛区实业集团第五分公司三区果园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西瓜。基本苗17.6 万/亩,全生育期浇水两次;12月19日追施尿素 6 kg/亩,2月13日追施尿素16.5 kg/亩;2月10日喷洒 300 g/L 苯甲·丙 环唑20 g+325 g/L 苯甲·嘧菌酯10 g+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 mL+10%吡虫啉20g/亩防治纹枯病和蚜虫;4月17日喷洒48%氰烯·戊唑醇50 mL+0.01%芸苔素内酯10 mL+磷酸二氢钾100 g/亩防治赤霉病。
1.2 供试材料
25%多效唑SC,上海禾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烯效唑WP,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0%多唑·甲哌鎓EC,北京北农天风农药有限公司生产;钜控(微生物菌剂),河南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处理1: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2: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3:5%烯效唑WP 50 g/亩;处理 4:5%烯效唑 WP 100 g/亩;处理5:20%多唑·甲哌鎓 EC 30 g/亩;处理 6:20%多唑·甲哌鎓EC 60 g/亩;处理 7:钜控(微生物菌剂)100 g/亩;处理 8:钜控(微生物菌剂)150 g/亩;处理 9:CK(清水对照)。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长10 m,宽 4 m,16 行区。于 2020 年 2月12日在各小区进行化控施药,使用电动喷雾器,对水量15 kg/亩。每小区取30 株,测量小麦基部第一、二、三节间长度、粗度及株高,调查30 株穗部性状,实收中间4 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控剂及不同剂量对小麦基部3 节间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出,基部第1 节间长度各处理均较对照缩短,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短,为2.5 cm,较清水对照缩短2.7 c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药剂两剂量间差异不显著。基部第2 节间长度各处理均较对照缩短,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短,为4.7 cm,较对照缩短2.3 c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基部第3 节间长度各处理 均较对照缩短,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短,为6.6 cm,较对照缩短3 c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基部第1 节间粗度以25%多效唑 SC 60 g/亩处理最粗,为3.9 mm,与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20%多唑·甲哌鎓EC 30 g/亩处理和20%多唑·甲哌鎓EC 60 g/亩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基部第2 节间粗度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粗,为4.83 mm,与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和钜控150 g/亩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其他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基部第3 节间以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粗,为4.9 mm,与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清水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第一、二、三节间长度和粗度均较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则多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25%多效唑SC 用量超过30 g/亩处理时才对小麦缩短和增粗茎节有一定的作用。
由表2 可以看出,化控后的所有处理株高均低于清水对照,以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最低,为62.03 cm,较对照低17.13 cm,其次是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第三为5%烯效唑WP 100 g/亩处理,以上3 个处理均较对照株高降低达极显著水平。穗长以钜控150 g/亩处理最长8.4 cm,较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长0.8 cm,两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其他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实小穗以钜控150 g/亩处理最多,为 16.82 个,较 25%多效唑 SC 60 g/亩处理多0.7 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孕小穗以20%多唑·甲哌鎓EC 60 g/亩处理最多,为5.13个,较清水对照多1.08 个,较钜控150 g/亩多1.1 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由表3 可知,亩成穗以钜控150 g/亩处理最多,为51.6 万,较最低的20%多唑·甲哌鎓EC 60 g/亩处理多2.2万,较对照多1.8万。其次是5%烯效唑WP 100 g/亩处理,亩成穗数51.4 万,较对照多1.6 万穗,这和谷增辉《烯效唑对小麦生理效应》一文中烯效唑可使小麦有效穗数增加观点是一致的。穗粒数以钜控150 g/亩处理最多33.73 粒,多于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 5 粒,与25%多效唑 SC 60 g/亩处理、5%烯效唑 WP 100g/亩处理和 20%多唑·甲哌鎓 EC 60 g/亩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以20%多唑·甲哌鎓EC 30 g/亩处理最高,为44.4 g,高于最低25%多效唑 SC 60 g/亩处理4.08 g,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亩产以对照最高,为720.87 kg,高于最低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92 kg,经方差分析,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与清水对照和5%烯效唑WP 30 g/亩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
表3 对三要素及产量性状影响
3 小结
(1)小麦使用化控剂后均能缩短基部3 个节间长度,增加茎的粗度,有效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以施用25%多效唑SC 60 g/亩效果最好。
(2)施用 25%多效唑 SC、5%烯效唑 WP、20%多唑·甲EC、钜控4 种药剂均有减少穗粒数、降低产量的作用,以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较对照减产最多,达显著水平。
(3)25%多效唑 SC 30 g/亩、5%烯效唑 WP 50 g/亩和钜控100 g/亩能有效降低小麦株高,缩短小麦茎基部第一、二、三节间长度,增加小麦基部第一、二、三节间粗度,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较清水对照减产差异不显著。
(4)本试验期间未遇大的风雨,各试验处理均未倒伏,相关结论有待来年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