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风险应对
2021-03-06魏静娴江苏省设备成套股份有限公司
魏静娴 江苏省设备成套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近年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定变化,传统一体化贸易格局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国内经济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也开始引起各界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多重风险挑战,如何实现这类风险的科学应对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以往我国经济增长源于改革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尤其主要由出口贸易发展的增加带动,随着改革深化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出口贸易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换为技术型出口,国内经济快速上升态势使个人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个别成本的增加促使国内企业家不断寻求新技术、新场地、新管理。近年来,国内很多制造厂早已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开拓领土,已经稳步走向国际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均有国内成熟市场品牌的投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得更为主动。在国内企业不断寻求利润突破口的同时,企业投资更着重于技术研究与开发,促使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个别领域甚至已接近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国家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以及资源消耗日渐加剧,原有的国际贸易一体化格局正逐步走向多样化格局的发展。基于此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不断调整对外战略,不断为国内企业、国内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话语权、影响力的增加,我国提议的能源战略、经济战略带来的影响同样较为深远。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这种多边合作的贸易方式将促使沿线各国经济的多层次发展,深掘各国经济发展增长点,通过互惠互通促使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按照市场要求配置,优化配置的效率将会显著提高。这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格局是改变全球经济衰竭趋势的一种变革,是以全人类利益为优先的倡导书。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当下国内经济发展在国际贸易格局一体化和国际贸易格局多样化发展中不仅发挥着经济促进作用、文化交流作用,同时也在优先带头提倡中,能更多的在国际舞台中获得主动优势。。
二、当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
(一)内部风险
基于质量效益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近年来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规模速度增长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也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但综合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有大量内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口风险、就业风险、金融风险、产业转型风险四个方面。以产业转型风险为例,该风险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无法实现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支撑。对于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低端的我国二、三产业来说,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垄断部分核心技术,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克方面面临着较高挑战,这与国内强大消费需求催生的产业“低质量陷阱”风险间存在突出矛盾[1]。
(二)外部风险
不平衡的世界发展格局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同时存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格局,而随着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世界舞台上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就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阻力和风险不断加大。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因长期贸易争端影响下降至2.3%,而根据世行给出的经济数据,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六路、六廊、多港、多国的主体框架日渐完善,各项行动规划与计划实现了稳步推进,但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推行中正不断积累不确定性因素,部分中东国家存在的疑虑也会对“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2]。
三、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应对多重风险
为更好推进国内经济发展,必须设法应对上文提及的多重风险。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强,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趋势仍然显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高质量作为今后的主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设法实现风险的积极预防、综合施策、有效化解,具体可从国际形势变化应对、多方谋划、经济韧性优势发挥三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国际形势变化应对。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应对中积累的经验,本文建议我国设法健全重大灾害管理制度,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主动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最终获得制度化成果,保证国际形势变化及未来可能出现重大灾害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降到最低;第二,多方谋划。近年来世界贸易摩擦日渐加剧,因此本文建议通过多方谋划、周旋降低这种竞争带来的消极影响,设法实现“稳定竞争”,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过程中,我国应积极与世界各国就贸易协定达成共识,但这需要以不影响自身利益为前提,国内国际市场预期将由此稳定;第三,经济韧性优势发挥。为保证我国经济韧性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必须设法破除现阶段仍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此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建立能够有机融合现代前沿科技的体制机制,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高新技术实现管理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提升。此外,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国将长期面临的潜在风险也需要得到重视,我国应针对性建设应急风险管理机构,同时智库研究力度也需要针对性加大,真正形成社会、市场、国家、国际组织多方参与的风险预防制度框架。
(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对于现代经济体系来说,现代产业体系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其提供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着高质量经济发展能否实现,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会受到直接影响。通过开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将大幅提升,这一过程中产业体系的发展能力和潜力也需要设法提升,具体可从四方面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切入点:第一,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逐步向主导和支柱产业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打造有利于高质量人才、技术、资本聚合的制度环境。关键性技术研发也需要得到重视,通过加大投入,我国基础技术应用和原始技术创新的整体效能将大幅提升;第二,推进数字化改造。对于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推进极为关键,以此推进“互联网+”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即可实现三者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水平调试;第三,弘扬工匠精神。基于优秀企业示范和顶层制度引导,推进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态转型,保证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能够真正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第四,结合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结构优化。应设法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关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合作,实现现代化产业链联合体的建设,高技能人才的区域间交流合作强化、跨境产能合作的探索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此更好实现链条、功能、产品、工艺、产业的升级。
(三)优化超大规模市场发展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开放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来说,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要性极高,为真正发挥这一优化,市场的发展环境必须设法优化,自由流动的各市场要素也极为关键,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发展的优化:第一,明确市场和政府边界。需设法保证资源配置中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有力作用也需要同时发挥。为设法建设统一开放的国内要素、产品市场,必须设法将区域行政壁垒真正打破,促进技术、数据、管理、资本、劳动的充分流动;第二,强化所有制经济发展关系处理。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中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定海神针”作用能够持续发挥,必须设法消除所有制间仍存在的制度性歧视,为真正开展全面的市场竞争,同时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各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提供鼓励与支持;第三。强化市场培育。需同时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开发和本国消费的促进属于其中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优化超大规模市场发展等内容,则为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道路。为实现国内经济的更好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相关影响也需要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