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地区村改居社区人生仪礼礼俗空间变迁研究

2021-03-06张佳艺李梦慧李妍高荣荣王紫洁杨亚雯

消费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仪礼礼俗仪式

张佳艺 李梦慧 李妍 高荣荣 王紫洁 杨亚雯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引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地区被集中建设为居民社区,人民生活方式也由“乡土”向“城镇”转变,介于城乡之间的转型下出现了大量“村改居”社区,而传统民俗中依附于村落模式的交往空间及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让人生仪礼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了传统人生仪礼中的特有习俗被逐渐淘汰,使作为人文精神必需品的人生仪礼也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一、村改居社区人生仪礼礼俗仪式空间的变迁状况

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每个人在进入一生中必须经历的几个生活阶段时,通常会有一些特定的礼仪作为标志,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人生仪礼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也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出生、结婚、丧葬三大人生仪礼方面积习已久,但随着村改居生活空间的变化,人生仪礼礼俗仪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一)婚礼仪式的空间变迁

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深得双方家庭的重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其婚礼仪式自古以来繁琐而隆重。洛阳地区村改居婚礼仪式的空间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得到极大的优化而形式上被简化。例如提亲的习俗与先前不同,居民社区改变了媒人提亲的繁琐程序,对彩礼的要求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简化为钱财和房车等。村改居后婚礼程序大都在一天内结束,这与极大的简化婚礼程序和交给专业的商业部门承包有很大的关系。

(二)葬礼仪式的空间变迁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洛阳葬礼仪式的空间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葬礼仪式从自家门口或院子到殡仪馆举行,下葬地址从自家土地到公墓。首先是举行仪式地点的变化,村改居后人们将仪式的准备工作交接给殡仪馆,减少了逝者家庭的心理压力。同时洛阳地区原本必须在家中停放尸体的习俗被人们摒弃,为丧葬改革提供了契机。其次是下葬地址的变化。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下葬的地址选择很看重,古本《葬经》中,就提示墓葬风水。洛阳人自那时起就对土地产生依恋,“入土为安”的思想一直隐匿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来随着村改居的形成,居民虽仍延续着“风水”之说,但由殡仪馆承接的火葬成为大多数人丧葬方式的首选,后将下葬地点转到公墓。

(三)诞生礼、祝寿礼空间变迁

诞生礼和祝寿礼的空间变迁在物质空间上主要是由个人院落到公共空间。村改居后,由于私人空间的缩减,洛阳地区居民自家已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宾客,因此满月宴和寿宴的举办就从自家院落改到了饭店或酒店。由于参加寿宴的人一般是儿女媳婿及孙辈们,人数规模较小,具有家庭化的特点,因此村改居后,不少居民还是会选择在自己家中摆宴,而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则会在酒店举办生日宴会,大摆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祝。在组织主体上,以自家组织为主,少数家庭会选择专门的庆典公司来举办。而庆典公司往往会采用传统结合现代媒体方式来举办诞生礼和祝寿礼,仪式程序大大简化。

二、村改居人生仪礼礼俗仪式空间变量要素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村改居所带来的被迫或主动的人生仪礼礼俗仪式的变化,空间形态上的物质变量是最为明显最基本的,其次还有众多附带影响扩展开来的组织形式、仪式程序、节日内涵等大大小小的变量。

(一)四大变量要素的演变及其特征

1.物质空间形态

村改居前,以村落为单位的“水平式延展,分散性居住”形式将居民私人活动空间与公共空间局限在个人院落中,依托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使洛阳村民的物质空间产生互相交织,难以分割的形态,这促使人生仪礼这种精神文化需要村民间合作完成,因此在物质层面体现为村民间平均经济水平,在空间上则体现为以自家院落为中心向外扩散为主。

村改居后,村民的居住空间改变,个体有效利用空间的减少不能够支撑大型的合作式的仪式进行,私人活动空间与公共空间被拆分成了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活动张力被大大削减,城市逻辑背景下“紧凑性集聚”和“垂直型集中”的居住模式,打破了合作生产的社会交往模式,一家一户“过小日子”的观念,促使了人生仪礼的举办形式物质上依托于个体的经济水平,因此在举办方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贫富分化,而空间上则迁移至专门的公共场所。

2.组织主体和组织制度

村改居前,依托于小农经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低,信息接收速度慢,休闲娱乐场所供不应求,而人生仪礼的参与性则满足了人们在农余时间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村改居之前人生仪礼的组织主体以村民为主,参与性强,组织制度则依托于传统仪礼经验,形式复杂,周期长,忌俗讲究。例如洛阳地区原本葬礼周期通常为七天到十五天不等,而婚礼周期则更长。

村改居后,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种商业形式的服务填补了人们的信息空白,电子科技的普及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降低了参与需求。同时,以往的依托于农历的农闲时间被朝九晚五的星期制所取代,所以村改居后的人生仪礼的组织主体逐渐由庆典公司或者私人设计部门等商业机构代为承办,这简化了仪式的举办周期,同时也丰富了仪式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仪式的组织制度,呈现出创新性,多样化与简单化。

3.仪式行为和仪式程序

人的行为习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村改居前村民的仪式行为受当地习俗文化的制约,在思想观念上体现为文化认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讲究“入土为安”“前世今生”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因此仪式行为则更注重细节与形式,讲求仪礼的圆满和寓意的好坏。村改居则打破了这种文化环境,外来文化的入侵,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舆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例如“入土为安”的观念被“火葬”打破,依附于这种观念的行为随之自然瓦解。

4.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

洛阳人民的人生仪式作为精神文化依托于传统的中原价值体系,是历史的沉淀。但是村改居作为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区,使居民心理认同在传统与新理念间发生了矛盾性的转变。受中国儒家“孝义”思想的影响,人生仪礼往往通过繁琐的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对婚姻重组的许可,对新生的期盼,与对长辈的尊敬。而村改居后,在殡葬文化建设上体现为必须抛弃“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代之以“精神永存”的现代殡葬文化的核心内容。村改居后,破除仪式旧俗和封建迷信,更有利于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化仪式,减轻居民经济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助于社会不断走向新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二)礼俗仪式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1.地域转化

居民社区模式下的空间变迁缩小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间。以洛阳市村改居为例,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划分了专门的公共场所。像“陈李寨”变为“龙翔社区”的现象可以窥探,乡村向城市地域转化加速了社区居民的城市化进程,地域性的特点被弱化。

2.生计模式与人口流动

洛阳村改居使得农村不再以农业生产,农民不再从事劳动,至少有2/3的农民不再从事劳动,不再以农产品收入为来源。他们的生计模式发生转变,由农业领域跨入到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经济收入渠道较之于农业来说更多。而居民可容量的扩大、村改居前地域的划分和周围经济发展都使得以“熟人经济”为依托的少量人口流动变为大量人口流动,甚至改变了原住民的比例。

3.媒介技术与国家政策

随着媒介技术的介入,多元化的生活模式呈燎原的趋势,席卷了村改居前的村落文化共同体,居民更容易从中国不同地域乃至世界所尊崇的仪礼仪式中自由做出内容的取舍,国家层面也更提倡科学、健康、节约、简易的仪礼仪式。社区文化下的“新传统”更为仪礼仪式的改革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仅在几年之间便迅速实现了变革。

三、新型人生仪礼仪式空间的代表性类型和社区居民的感知与评价

村改居之后,城镇化的生活模式、信息化的通讯方式、快节奏的生活变化都使得村民视野阔大,与时俱进,滋生并接受新型的人生礼仪仪式。

(一)新型人生仪礼仪式空间的代表性类型

新型人生仪礼仪式空间主要包括自发型、重建型、替代型、转型型、网络型等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是相互交融的,新型的仪式空间可能同时拥有其中几种类型的属性。

受到私人空间的限制,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作为举行仪式的场所,这就是自发型仪式空间。如迎娶的前一天,结婚的人家常常会在社区的入口架起充气拱门,并在社区路边的小树上张贴红纸喜字等。

重建就是指以往的仪式空间消失或被破坏,无法再利用,人们重新建构一个空间来举行仪式。如饭店、殡仪馆的出现就是人们对仪式空间的重新建构。

替代型仪式空间是指人们找到了一个和原来的仪式空间功能差不多的仪式空间。如公墓替代了自家土地成为下葬地点;酒店替代了自家院落成为成婚仪式的举行地点等。

网络型仪式空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产物。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就很好地适应了私人空间减小的变化。网络型仪式空间在人生仪礼中还未普及,但不能否认其存在,我们已经可以窥见未来网络型仪式空间的发展态势。

转型仪式空间是指人们在原有空间和新空间之间找到了一个更符合村改居现状的仪式空间。如殡仪馆就是传统仪式空间的转型升级,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悼念仪式,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亡者纪念的需要。

(二)社区居民对新型仪式空间的感知与评价

礼俗仪式承载着乡土记忆,是与村落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新型仪礼礼俗虽然在极大程度的削弱了人际交往互动,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大势所趋。而社区居民也在新的仪式诞生时努力进行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塑,用多种方式展以社区为中心的仪式的勃勃生机。例如,代表喜庆的婚礼上,利用香烟与糖果与社区其它成员达成利益共识。这些行为会随着社区的发展逐渐成为新的集体记忆得到传承。

四、村改居新型人生仪礼礼俗空间生产的路径探索

在新的环境下,寻找一条人生仪礼礼俗的空间生产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达成和谐的局面,首先在物质层面上,人生仪礼礼俗就要合理利用现代社区公共场所。例如在葬礼礼俗中的“搭戏台”、“哭丧”、抬棺扶棺等行为被简化,同时利用火化制度,极大程度上缩小葬礼的规模,从而在不影响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进行。

第二,就是社区适度重建或改建传统仪式空间场所。社区的公共空间主要以商业区,休闲区为主,合理利用休闲娱乐地区,为居民留下一片足以自由运用的传统仪式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分人生仪礼礼俗文化的流失,同时也能促进社区人文的交流与互动。

第三,要注重转型礼俗仪式空间的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建构,积极探索虚拟态网络仪式空间的构建。

第四,在精神层面上,要提倡仪礼仪式的地域性特点,设立礼仪仪式的宣传专栏,保留仪式中传承地方文化传统的部分,以社区为单位唤醒城市主体的乡情和地方感,灵活创新仪式内容。鼓励保留了优秀的洛阳市村风民风、乡土知识的礼俗仪式的举办。

第五,社会层面上则要以重塑民众与空间的情感纽带为主线,创建社区礼俗仪式互助工作小组,为礼俗仪式的举办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有用的商业合作,构建或重建仪式空间的公共关系网络。提升居民礼俗文化的参与感与传播效能。

结语:人生仪礼礼俗是文化空间记忆的传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应被经济社会的洪流所淹没,更无法保留所有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发掘其中的文化底蕴,在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上和“新传统”的建设上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是城市化发展下的独特果实,无法被消灭也不容被遗弃。

猜你喜欢

仪礼礼俗仪式
CLOSE TOHEAVEN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Talking strategies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新中国“十七年”婚姻礼俗的演变(1949—1966)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