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
2021-03-06潘红琴芜湖市图书馆
潘红琴 芜湖市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时候,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加重视对于图书馆工作的管理以及服务,同时还需要利用合理的图书馆工作方式促使其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为地方资源的有效发展奠定基础。为完成以上工作,就需要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加强对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促使图书馆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资源建设效率,促使图书馆能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一)加强对于人才的建设
人才质量是公共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利用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员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1]。第一,公共图书馆需要强化对于馆内人员的配置,保证馆内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专业技能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促使工作人员能更大限度的为图书馆作出贡献。第二,在进行工作人员聘用的时候,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优先考虑工作人员是否熟悉当地的地方文化,工作人员历史文化知识丰富能促使其更好的对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以及发展,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公共图书馆还需要定期为员工安排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需要涵盖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要包括对其 素质方面的培养,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之中,提升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
(二)利用网络建立文献数据库
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文献资源以及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的整理、收纳、展示的重要场所,必须注重对文献的保护工作[2]。当前是信息化社会,图书馆也能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地方文献进行保护,建立文献数据库。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对纸质文件进行专门化的整理与归纳,保证纸质资源的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对纸质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文献查询与保存的能力。图书馆还能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图片、语音等特殊资料文献进行收集,并对其妥善保管,防止资源丢失的情况产生。第二,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还需要利用信息化资源对文献进行整理,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料库,促使读者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文献,并提升文献检索的能力。第三,图书馆还能根据当地文献保存与收集的实际情况对文献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使其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符合,提升地方文献资源中的文化价值。
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模式
(一)分析式服务
图书馆的信息化资源收集已经不能满足于馆内的文化资源,还包括互联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源,在当前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更加注重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各个图书馆之间凭借着数字化技术相互连接,互相沟通,共同组建成更为庞大的数字体系。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上可供图书馆收集的信息逐渐增多,图书馆没有办法对所有信息都进行有序的整理、归类以及传播,只有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种图书、报告、期刊、杂质等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并建立成数字化资源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序性以及完整性。这是解决当前地方资源文献快速发展以及图书馆发展落后的根本方式,是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
(二)主动型服务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之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工作人员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服务工作之中,不断的优化地方文献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3]。所谓的主动型服务指的是工作人员利用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分析了解到读者的真实需求,并根据读者的活跃度、喜好以及阅读习惯对读者推荐适合读者的书籍文献,主动型服务使得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当前,各个地方公共图书馆都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建立了阅读网站等平台,读者能在网站中进行图书的借阅等,这样的借阅方式较为简单,能为读者节省更多的借阅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读书体验。除了借阅书籍之外,读者还能通过网上平台了解到当前的时事新闻、地方发展现状、图书馆当前存在的各种服务活动、图书馆借阅书籍方式的变更等,让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中进行借阅,帮助读者做到足不出户也能了解更多的事件,使得没有时间到图书馆中借阅图书的人也能了解到地方的文献资源,这是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奠定基础的另一个影响方面。
综上所述,当前是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进行传播与保存的范围逐渐扩大,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服务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化成当前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服务,读者能利用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参与到文献的阅读过程中,提升了读者的体验感,这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水平提升的表现。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利用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开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