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男孩改变记
2021-03-06张菲菲
□张菲菲
孩子终归是孩子,只要家庭教育科学合理,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适时引导,就没有管不好的孩子。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六年级学生小林(化名)的妈妈就来求助,说儿子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只要遇到事情就开始“哇哇大哭”,家长越劝孩子哭得越凶,根本不能控制自己。家长以前觉得孩子小,哭就哭吧,哭是释放情绪,大了知道好坏就好了。现在六年级了,小林还是非常爱哭,家长感觉特没面子,也不知道从哪入手引导孩子。想讨教如何让孩子从爱“哭”的习惯中走出来。
寻根问源查找原因
与家长沟通,家长吐糟最多的是孩子在家里的各种问题,很伤脑筋,特别是动辄就大哭,一直哭够了为止。现在家长非常担心,小林已经上六年级,到了初中会不会还这样,遇到事情就大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无可奈何,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问题。
我约见小林,发现小林高大帅气、活泼好动、听话乖巧。沟通后,我发现小林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情绪上的变化很不稳定,经常用“哭”来宣泄自己的心情;二是无论什么事,只要老师或家长妥协,他的情绪就好了;三是学习上不愿意坚持,爱偷懒,借着“哭”逃避自己学习的内容与责任。
综合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我发现小林从小在家里有点娇生惯养和任性,遇到事情只要带有“目的性”地哭闹,家长难以忍受就开始哄,迫使家长让步或者达到一定目的,然后事情就过去了。上学后,他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在他的意识里,只要一“哭”就会解决所有问题,可以不用承担自己的责任,活在自己的快乐和自由中。弄清楚原因后,我和家长就开始了纠正计划。
四个步骤调节情绪
我与小林家长达成共识,对一个正常人来说,爱哭是不正常的现象。小林特别爱哭,其实这是他逃避责任的一个法宝。特别爱哭,不仅影响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中的形象,而且很影响学习成绩,对塑造孩子的人格和性情造成阻碍。小林从小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调节一边改变。
一是让其哭够,释放情绪。一旦小林开始“大哭”,只要不是孩子身体不适引发的,一定要单独把孩子叫到一边,不发怒、不生气、不可怜、不体恤,这时候不要剥夺孩子哭的权利,给他点时间让他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就是给他时间让他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完了,等他平复下来家长再感同身受地说一句:“宝贝我很爱你,你哭得这么伤心,我也很难过。”这样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要给孩子的哭贴上“懦弱”或者“无能”的标签,拒绝负面强化,否则不利于以后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对待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再用安慰的话询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哭”“需要父母做什么”等,鼓励孩子说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认可,家长表情要和蔼可亲,同时要严肃认真,不把家长的感情带出来,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在学校同样如此。当老师和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哭”时,孩子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哭了。善意提醒家长,这个过程开始有点困难,关键在家长的身上,只有家长做到“面无表情”,不溺爱,“哄”才会发挥作用;如果家长坚持不住,心疼孩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细谈,寻找对策。经过“哄”的训练,孩子知道“哭”不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不管怎么“哭”,总是在“哭”完之后继续面对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知道“哭”的意义不大,慢慢地,“哭”的时间就会缩短了。孩子“哭”的时间短了,就容易冷静下来,老师和家长解决问题就相对容易。孩子情绪稳定后,开始和孩子“谈”。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倾听,哪怕孩子说的不正确、不合理,家长也要心平气和地听完。在听的过程中要理解孩子的焦虑,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接受父母的态度之后,父母再与孩子沟通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事情进入心情,主要解决“哭”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即使是必须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一定做到延迟满足,帮助孩子树立坚强、勇敢、担当的意识,开启“成长”的话题,这有助于孩子走出爱哭的魔咒。这个过程,老师和家长尽最大可能少说,主要把时间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体验,让“说”代替“哭”,解决情感问题。
三是硬撑,不给幻想。经过“哄”和“谈”,小林遇事时不怎么“哭”了,但是还会因为自己的脾气,在任性的时候拿出看家本领——“哭”。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到一“不哄”、二“不谈”,给他一盒纸巾,让他哭够了,这里家长还是要忍住,面无表情。当家长摆出“硬”的态度,小林就败下阵来,不再大哭而是含着眼泪。到这个阶段,孩子基本上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是书写,学会转移。虽然小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还有很多的委屈,老师与家长开始尝试指导孩子进行写日记的训练,就是将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从学校开始,然后进入家庭,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每次“哭”的经历,将“哭”转变成“写”的动力。这里需要家长陪伴,特别是多一些精神陪伴和心灵陪伴,少一些行动上的陪伴,坚决杜绝监督式、指责式、唠叨式陪伴以及惹孩子厌烦式陪伴,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当孩子表达需要帮助时,家长给孩子鼓励与力量,让孩子内心不恐慌、不焦虑。慢慢地进行,长期地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爱哭的表现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家校携手助力孩子成长
在整个学年中,小林的妈妈多次与我沟通,我根据小林的表现提醒小林的妈妈,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做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但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的关爱。
期末时,小林的妈妈来与我再次进行交流,说小林已经改掉了“大哭”的习惯,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能够静下心来找原因,成为一个勇敢、能担当的男孩,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里,期末检测的成绩从不及格提升到了B等级,进步巨大,同学们都鼓励他,说他成长了。小林的妈妈非常高兴,认为“哭谈硬写”四步指导法非常有效果,愿意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有很多感觉自己无法逾越的门槛,其实是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能力需要锻炼的体现,这时需要的是老师与家长的引导和帮助,需要触摸到孩子内心,家长与老师需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手中有招、口中有德、脸上有笑,最终达到身上有光,这样才能吸引人、信服人、引领人。
众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手足无措,总是认为“管了没效果”“管不了,没办法”,特别是假期里更是“神兽归巢,鸡飞狗跳”。孩子终归是孩子,只要家庭教育科学合理,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适时引导,就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要家校和谐携手成长,对孩子爱一点、严一点,每个孩子都会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