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文庙棂星门文物价值分析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2021-03-05马志恒王屹峰
马志恒, 郭 涛, 王屹峰
(中建国际投资(安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开封是北宋的国都,因此只有“国子监”而无“府文庙”、“府学”。元代,把位于开封城东南隅汴梁路的“国子监”故址上改建的“儒学”称为“汴梁路学”。明代遭受水灾毁灭后复建的开封府“儒学”在李自成围攻开封时毁于水患。
清顺治九年,在现今的开封府文庙旧址处重建(图1)。文庙坐北朝南,分中路、西路、东路三跨院落,中路建文庙,西路建府学,东路为儒学教授宅。中路先师殿及两侧东西庑皆面阔七间,先师殿后为面阔三间的启圣祠,先师殿前为面阔三间的戟门,门前设两碑亭,戟门东西为明宦、乡贤二祠皆面阔三间。棂星门面阔三间,门前广场设泮池。西路府学为三进院落的形式,在其轴线上,大门、仪门皆面阔三间,明伦堂面阔五间,千秋道脉坊一座,尊经阁面阔九间。尊经阁两侧东西斋面阔九间,仪门两侧的东西号房面阔七间。东路为三进院落的儒学教授宅,前堂、后堂皆面阔三间。清康熙十一年(1672)大修,府学后殿的墙上至今存有六块康熙御笔石碑。从1927年开始,泮池、戟门等相继被国民政府以修建道路的名义拆除,形成了现在的文庙街,文庙内的建筑也因为缺乏保护措施而不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和府学建筑归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使用。1991年,棂星门被认定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棂星门被认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开封府文庙布局图
1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概况
开封府文庙位于开封市龙亭区文庙街北侧,建于清顺治九年(1653),现仅存文庙棂星门1座及六通学宫康熙御碑等文物建筑(图2、图3)。文庙内原有多处石碑、石刻因文庙颓败多已毁坏,其中《宋二体石经》移至开封市博物馆保存,《金女真进士题名记》移至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保存。
图2 开封府文庙文物分布图
图3 六通康熙御笔碑
棂星门原位于文庙内,但因文庙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布局形式被破坏,多数建筑已无迹可寻,现临街而立。原文庙街东西设“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路南设半圆弧形的泮池,高约4尺的石栏环绕,泮池左右还设有“圣城”“贤关”两牌坊,皆在1927年扩街时被拆除(图4)。
图4 开封府棂星门及泮池
2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的文物价值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是该保护区内现存最重要的文物,其历史风貌、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修、雕饰精湛且保存相对完好,保持了历史原真性,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物质文化遗存之中相互渗透。
2.1 历史价值
文物建筑包含了历史积淀的信息,是记录历史的无声语言。儒学被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奉为经典,因此将文庙之门命为“棂星门”,表示对儒学的尊敬,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庙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封府文庙中除六通康熙御碑外,还有一通保存相对较好的清顺治十三年(1657)刻制的“游梁书院增科举额员由详”碑刻,内容是修复游梁书院,增设科举名额之事,反映了清初满人借科举稳定社会,广集人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庙的形制,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影响、政治因素等,也是研究清初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开封府文庙原有古建筑仅存棂星门1座,对于发掘开封府文庙的历史及其演变有重要价值,现成为开封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
2.2 科学价值
文庙建筑布局形式有三种,即“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从建筑类型上说,全国各地文庙都设有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等,不同的文庙布局形式皆依中轴线布置建筑,体现以中为尊的传统思想。开封府文庙属于典型的“左庙右学”形式,坐北朝南,从南向北分别是泮池及两侧的牌坊、棂星门构成前院礼仪部分,戟门、先师殿、东西庑、启圣宫等构成后院。右边学府内的建筑也依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从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及两侧的东西号房、明伦堂、尊经阁及两侧的东西斋房。整个文庙内院落众多,形式多变,开封府文庙布局合理,装饰精湛,对于研究文庙的建筑布局形式、空间变化、文庙构成元素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棂星门是文庙类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建于泮池和影壁、泮池和圣门或泮池和戟门之间,多取决于文庙的布局形式。开封府文庙棂星门为木质、平面呈“一”字形的牌楼,位于泮池和戟门之间,为四柱三间抬梁式牌坊,牌坊正面刻有“棂星门”3个字,4根柱顶饰有石雕走兽的华表柱作为支撑(俗名通天吼),中柱高8 m,边柱高7.5 m,当心间开间4.3 m,稍间开间3.9 m,柱间设门扇,当心间略高,门上施六攒九踩斗栱,稍间门上施五攒九踩斗拱,门上正脊设鸱尾,当心间垂脊设3对脊兽,稍间垂脊设1对脊兽。文庙中现存的棂星门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集中反映了清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艺,对研究清初建筑是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门前还有石狮1对,亦为文庙原物,对研究清初石刻技术发展也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2.3 建筑艺术价值
文物建筑综合了材料、技术、民族、美学等各方面元素,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无限美的感受。开封府文庙棂星门平缓的屋顶、瓦当、滴水、柱础的风格,枋子上的彩绘及文庙雕刻,对研究清初建筑文化艺术及其发展价值重大。清初时期斗拱形式、做法,不仅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艺,更为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棂星门前两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反映民间雕刻艺术性的同时增添一点雄伟庄重的色彩。
3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破坏原因分析
(1) 文庙保护区内文物建筑破损严重,棂星门油漆脱落严重,多处构件损坏,建筑局部破损或坍塌保护手段单一,保护力度不够。划定的保护范围内,随意加建、贴建违章建筑,对周边建筑的高度控制不足,对保护区内原有文化重视不足,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及氛围。
(2) 文庙保护区内道路凌乱,部分地段过于狭窄,不利于人车的通行且无法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棂星门前街道地势增高,弱化了棂星门的气势,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更显破败。
(3) 文庙保护区内敷设的上水、下水、电力、电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均为明线架设,且设施简陋、老化、年久失修,隐藏着极大的火灾隐患。仅满足现阶段使用,无法以后发展的需要。
(4) 文庙保护区周边建筑类型凌乱,大部分为民居,环境杂乱不堪,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对于游客或者其他的外来者毫无吸引力。(图5)
图5 损坏原因分析图
4 对开封府文庙棂星门保护的几点思考
4.1 保护和利用文物建筑及其价值,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文物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发展文物旅游是保护文物建筑并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对开封府文庙来说,完全保护文物建筑风貌实践难度较大。保护区内很多旧民居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可在改造中以保护文物建筑为重点,做到专职、专业人员保护、政府保护、民众参与保护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对开封府文庙棂星门的文物保护的同时,将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文庙管理机构成为开封府文庙棂星门、儒家文化、传统教育管理的研究及相关资料信息研究中心,对文化遗产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探索促进文物保护的利用模式,探索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机制,促使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双赢。
4.2 文物本体的保护应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性
从开封府文庙棂星门破坏原因调研、评估分析陈述中可以看出,审慎确定保护工程类别,按照遗产保护原则,科学采取文物本体保护措施,解决因老化、自然力侵蚀及人为破坏造成的遗产本体残损。建立健全开封府文庙棂星门保护、研究、利用的科学体系与制度,完整的保护文庙及其产生、发展的环境,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在主体结构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现状及风貌,展开积极有效的保护与抢救,将文物建筑与碑刻置于安全环境中,防止文物建筑被进一步破坏,延续其生命力,从战略与法制高度上实现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
4.3 坚持开封府文庙棂星门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保护、整体格局相结合
制定严格的保护管理要求和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技术手段,对文庙内外的历史环境适度地修复,拆除原有院落东、北部现代建筑及违章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及安全防范建设,满足遗产保护与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梳理交通流线,对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建筑及道路整改,部分道路拓宽。研究文物建筑原生环境信息,采用不同的手法,尽最大可能修复历史环境要素,整治影响文物环境的因素。开封府文庙保护区划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以文庙棂星门为点,建筑群为线,文庙附近的珠玑巷街区为面,共同组成开封市儒家文化、开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展示中心。评估文庙价值、展示现状,调整展示功能,完善展示与服务设施,以各种方法扩大遗产的社会影响,普及遗产保护理念,协调遗产价值实现与相关利益者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划以现有棂星门为主的轴线建筑群,结合现代功能形式,作为管理用房、游客接待中心及开封传统建筑文化展示中心等,局部恢复原有文庙建筑格局,体现文庙价值,但没必要将文庙格局中的建筑全部复建,新生一批假文物建筑。
5 结束语
开封府文庙虽然残存文物建筑较少,但从其概况及文物价值分析可知,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清初建筑技艺及文化提供重要实物依据,对于研究清初科举制度亦有重要意义。对开封府文庙破坏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对文物建筑保护不科学,需要探索文物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缺乏对文物建筑保护与环境保护、整体格局相融合的考虑,文物建筑保护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经历了20世纪旧区改造的负面影响后,由盲目拆建转向了以保护性改造为主的发展战略,处理好保护与继承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文物建筑保护带来的优点不仅仅在历史文化方面,而且在环境和经济上都具有可观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