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海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021-03-05秦明东
秦明东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人民政府, 青海 大通810100)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畜牧业经济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水源涵养区,青海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随着畜牧业人口的不断增长,在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下,人、草、畜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地资源已经无法承载牧民持续增收的需求,大量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局部地区甚至已经失去了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畜牧业是青海实现创新、创收的支柱型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要促进青海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首要问题便是解决矛盾。要立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畜牧业发展经验,明确方向,加快转变传统养殖方式,最大程度地减轻草原压力,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1 青海畜牧区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过渡放牧
随着畜牧场数量的不断增加,畜牧规模也在急速扩大,畜牧养殖所需的草场量也随之增加。市场对畜牧产品的质量、数量要求进一步提升,致使草场经营者将优质牧草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竞争手段。在草场生产中,以草籽脱落的形式来不断更新草场,促进牧草的生长。另一方面,很多畜牧场在发展中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养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极易导致过度放牧的问题出现,使得草籽数量急剧下降,极大地降低了草场的整体质量,引发牧草严重不足等问题,这就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场的生长周期必然会拉长,草场也会慢慢退化。
1.2 土壤沙化
规模化养殖场的出现,使得出栏牲畜量也在不断增加。青海地区的牲畜养殖一般以放牧为主,在放牧过程中,养殖人员没有严格把控牲畜对草场的啃食时间和啃食量,一些牲畜会连根啃食牧草,加上对草场的放牧量缺乏控制,使得草场遭受过度啃食、践踏,阻碍了鲜草的正常生长,并且很多草场区域会出现寸草不留的现象。一旦出现干旱、大风等恶劣气候,草场便会因植被覆盖不足而出现风蚀现象,土壤抓附力不断降低,增加了草场沙化的概率。
1.3 水土流失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由于当地的畜牧业长期缺乏规范治理和科学管理,致使水蚀、风蚀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塌方灾害。而随着草场周边黄河泥沙量的增加,河床会不断增高,在面临大风天气时,河床上的泥沙会逐渐裸露,久而久之便会加深草场退化程度。而当草场内植被覆盖率下降,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到破坏,大量的生物群落会失去适宜的生存基地,危害到生态平衡。
2 促进青海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2.1 加强鼠害控制
鼠虫繁殖是除过度放牧外对草场造成潜在退化风险的重大因素,由于鼠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繁殖速度快,使得草原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在生态保护工作中,(1)相关人员必须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当地草原鼠害的实际情况,根据所调查的数据,向大众通报灾害情况,督促全社会引起关注,加强防控鼠虫灾害。要健全防控措施,尽量控制鼠害的负面影响。(2)要科学运用生物抑制剂,在确保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喷洒药剂,降低草原鼠虫害的规模化暴发。(3)要积极运用生态防护措施,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平衡,为草场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加大资金投入
要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政策、投资上发力,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优化养殖条件,增强牧民的规模化养殖知识与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做到规范、科学养殖。(1)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抗害能力。相较于其他养殖区来说,青海草原现阶段所面临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更加恶劣,并且出现大面积灾害的概率较大。为了稳固牧民收入,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着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增强草场质量。(2)要优化牲畜养殖技术,不断更新优良畜牧品种。优良的畜牧品种和养殖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牲畜的存活率,并且可以适应综合养殖模式。要维持青海畜牧业发展大计,不能只依赖天然草场。传统的生产方式必然无法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只有推行良种繁育、建设特色草地畜牧产品、以草定畜、草畜联动的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要不断间断地保护天然草场,发展人工草场,恢复草原植被,提高增草效果,大幅改善草原生态。政府部门要给畜牧业生产相应的补贴,如牲畜遗传资源保护经费等,推动良种更新速度。(3)要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控制草场进一步沙化、退化问题。将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减少因退牧还草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牧民的收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