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的诊治措施
2021-03-05董玲琳
董玲琳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定西74840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疾病,在我国已经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会对人类以及动物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养牛业发展迅速,牛口蹄疫发病概率逐渐提高,养殖户需对牛口蹄疫病高度警惕。
1 传播方式
牛口蹄疫传播速度较快,传播方式多样,病牛及带毒牛为主要传染源。口蹄疫病毒主要集中于病牛或带毒牛消化道内,可利用粪便排放至环境当中。牛口蹄疫传播方式一般为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其中外伤感染、饮食摄入、空气吸入及人工授精等较为常见。通常成年口蹄疫病牛死亡率约为5%~20%,而幼畜患病后死亡率约为50%~80%。
2 临床症状
牛口蹄疫潜伏期一般为2~7d,病牛精神萎靡,食欲较差,体温40~41℃,呼吸及脉搏较快。牛口腔张开,流出大量泡沫状液体。病牛蹄部可见疱疹,无法站立,行走摇摆。部分病牛口腔、鼻孔、蹄叉等部位可见水泡,待其破裂后出现红色溃疡病灶,接着糜烂溃疡灶愈合并转变为斑痕。因水泡破裂病牛疼痛难耐,不愿行走。妊娠母牛感染疫病可突然流产或产出死犊,病牛若存在乳腺感染,还可诱发乳房炎而导致产奶量受到影响。病情严重时病牛蹄壳脱落。
3 病理变化
对病牛剖检,可见其面部、口腔、鼻腔、乳房、蹄冠及蹄趾等多个部位存在水泡或疱疹。多数病牛皮肤组织存在典型水泡。进一步剖检,可见病牛心肌存在带状或点状出血,颜色为灰黄色或淡黄色。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牛水疱液并制悬液,将其中杂质及细菌过滤后,采用超速离心技术对病毒浓缩,置于电镜下分辨并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提高养殖户疾病预防意识 牛口蹄疫暴发后常引发大规模流行,使整个养殖区域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而需对该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疾病预防意识。(1)当地农牧部门及基层兽医站可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果;(2)相关工作人员需深入基层对养殖户加强培训教育,帮助其提高对牛口蹄疫的重视程度;(3)对畜牧部门监管职能充分发挥,监督养殖产业及疫病状况,实现对牛口蹄疫的有效控制。
5.2 加强饲养管理 (1)养殖户需为牛群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保证良好通风透光条件,合理调节温湿度,在寒冷冬季加强保温,避免牛群受到寒冷刺激;(2)对牛饲养工作加强重视,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利用多种饲喂方式提高牛的抵抗力;(3)注重日常监测工作,每年每头牛需接受2次检查。
5.3 完善卫生防疫制度 完善卫生防疫制度能够避免病毒侵袭。(1)对养殖场卫生工作加强重视,及时清理牛群垃圾污物,清洗饲养用具,避免病毒滋生;(2) 强化消毒工作,对牛场发病概率有效控制,例如可采用生石灰消毒饲养场地,使用消毒剂消毒养殖场器具,降低疫病发生概率,保证消毒工作全覆盖。需注意及时更换消毒药剂易保障消毒效果。
5.4 规范引进检疫制度 制定检疫制度能够帮助养殖户引入牛时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养殖户需对选种工作加强重视,对引入品种场地严格调查,以保障牛群健康。
5.5 有效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牛口蹄疫有效的预防手段。例如,每6个月为牛群接种一次O型口蹄疫灭活苗即可获取良好预防效果。
5.6 紧急处理 养殖场发现患病牛后,需立即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确诊,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疫情。相关部门需建立完善的牛口蹄疫报告制度,保证上报途径顺畅,以降低牛口蹄疫上报风险及损失。(2)及时扑杀病牛及同群牛,兽医工作者需严格监督病牛扑杀并落实尸体无害化处理工作,避免因侥幸心理仅隔离并扑杀重病牛。(3)严格封锁疫区及疫点,彻底消灭疫源,避免疫情外散,严禁工作人员及牛只随意进出牛场。定期对牛场全面消毒。(4)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牛扑杀后,还需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无新病牛后,彻底消毒牛场,相关部门批准后即可解除疫情。
6 结 语
牛口蹄疫危害巨大,不仅传播速度快,同时致死率较高,但其当前并不具备有效治疗措施。为降低牛口蹄疫的威胁,需对牛口蹄疫最新防疫动态及先进防疫技术时刻关注,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检疫及卫生消毒工作,强化养殖人员培训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避免随意引种,以降低牛口蹄疫发生概率,对其传播蔓延有效控制,减少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