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动物疾病的病因及防控
2021-03-05郑玲玲
郑玲玲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诸城262200)
动物疾病的病因较多,不同的疾病对动物的伤害程度也不同,每一种动物疾病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才能真正的完善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既要满足动物养殖的现实需要,降低养殖业户的经济损失,又要保证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本文重点分析了畜禽养殖场动物疾病的类型、病因,针对病因提出了防控措施,希望能够给畜禽养殖人员在制定养殖场动物疾病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参考。
1 畜禽疾病的类型
畜禽疾病种类繁多,(1)普通疾病,主要是指动物饲养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内科或外科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危害较小,治愈率较高,比如动物腹泻、肺炎或感冒等。(2)寄生虫病,寄生虫一般是指动物体内的原虫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具有传播性,可以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大量传播,危害较大,很容易出现群体性患病,降低动物免疫力,从而影响动物的生存率。(3)传染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最高,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大量的动物生病或死亡,比如牛结核病,传染性疾病还会造成人畜共染,严重危害着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2 畜禽疾病的原因
动物疾病发生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畜禽本身体弱外,(1)饲养管理不善,防疫卫生消毒等工作不到位,饲料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等,从而引起动物发生疾病;有的饲养员缺乏饲养管理知识,给动物盲目用药,进而会造成动物疾病的恶化。(2)环境因素影响,四季交替、空气冷热都会造成动物发生疾病,有的动物养殖基地本身环境较乱,容易滋生大量的病菌,也会产生动物疾病,加上温度、湿度不合理,进而引发动物疾病。(3)饲养管理不规范,让动物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从而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力,导致动物生病,有的养殖场一旦动物生病,病急滥用药,不仅无益于疾病治疗,还会导致动物体内兽药残留,影响动物产品的食用安全。
3 畜禽疾病的防控
3.1 加强对畜禽养殖情况的调查
为防止动物出现疾病损害,应对畜禽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动物的疾病情况,明确不同动物的疾病种类,有针对性的对动物疾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在防控动物疾病时,要考虑养殖场自身的环境,加强对养殖场的环境治理,如果发生流行性疾病,应准确掌握疾病的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及时作出诊断,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从而达到动物疫病治愈和扑灭的目的。
3.2 加强日常养殖管理
为了加强畜禽养殖场动物疾病的防范措施,要对养殖场加强日常管理,无论是大规模的养殖场还是散户养殖,都应该建立疾病防控体系,针对所有畜禽养殖的环境、疾病预防等提前做好防护工作,逐步规范畜禽养殖,实现畜禽养殖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在进行疫情防控的时候,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有效降低动物患病风险,一旦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动物疾病应及时对动物的疾病检测,并加强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措施,防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加强防疫工作措施
为提高畜禽养殖业的整体养殖水平,避免动物疾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损失,应该尽可能的将损失降低到最低。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畜禽防疫卫生等各项管理制度:(1)针对不同的疾病,提前做好动物养殖场所的消毒等管理工作,加强动物养殖场畜禽的疫病预防免疫工作,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对传染性疾病要建立监测体系,找出动物疾病的病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3)对患病畜禽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如隔离观察、解剖、实验室检测、药物治疗等,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以建立动物疾病防治救援措施,针对养殖区域,建立专人负责制,并对每一项工作落实责任,切实保证每项工作都有责任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