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1-03-05陈婧
陈 婧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23)
1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篇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及文化创新意识,从而提升文化传承的使命感[1],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2]。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3]。各高校图书馆因自身的专业特色或历史积淀拥有大批特色馆藏,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高校图书馆往往具有宽敞且供读者自由使用的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空间条件。高校图书馆目前多已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既有某种专业学科背景,又受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是复合型专业人才[4],同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们也为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这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传承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独特的优势。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均开展多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东北大学图书馆以中华再造善本为主题为师生们普及我国传统古籍知识,介绍古代经典作品[5]。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仲景文化节”等方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6]。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以非遗为传承内容,将木版水印、泥人张、高氏空竹等多种非遗技艺引入校园[7]。复旦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将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作为传承对象,开展主题活动[8]。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现状与研究成果,总结南京大学图书馆传承实践的特点,对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探讨,以期对他馆有所参考与借鉴。
2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关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研究,或通过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以指导高校图书馆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邵国莉从高校图书馆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间的融合问题,提出“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与感染”与“在服务中体会”的建议[9]。穆祥昆等剖析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观点,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10]。曾永杰与蒋春林以CNKI 中关于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该领域进行评述并对高校图书馆开展传承工作提出参考意见[11]。范跃华通过问卷调研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寻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2]。
实践研究是基于各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工作展开。从传承主题内容上看,各馆举办的活动主题内容丰富多彩,代表性的有:“文献修复”[13]、“家谱制作”[14]、“非遗进校园”[15]、“保护传承民族医药文化”[16]、“拓片书法”[16]。从传承形式上看,传承形式各具特色: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工作坊”[1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古籍装帧实践“嵌入”文学院古典文献课程[18];山东大学图书馆开设“浸润式课堂”[19];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举办“河北省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16];复旦大学图书馆举办“金秋曝书节”[20];东北大学图书馆创立“真人图书馆”[21];浙江大学图书馆建设“立体文化育人平台”[22];同济大学图书馆建立“闻学堂”文化传承平台[23]。王鹤群以“高校图书馆+尼山书院”的模式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策略[24]。姚春燕和查志强对多馆开展的传承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传承实践的四种主要模式:空间建设、体验活动、新媒体宣传与文化创意产品推广[25]。
总体上看,国内的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中,理论研究多缺乏具体的传承实践作为支撑,并且其提出的意见多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实践研究丰富,多侧重于各馆传承实践的介绍或在各馆的实践工作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但研究内容局限于传承的内容与形式,缺少对于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本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基础,从其传承活动的前期规划、空间上的可行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传承对象、传承形式、传承内容、宣传方式与传承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并提出实践建议。研究重点在于传承的有效性,以提升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3 南京大学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南京大学图书馆起源于20世纪初的金陵大学图书馆与中央大学图书馆,历史积淀深厚。馆藏古籍线装书40余万册;民国图书3万余册;民国期刊700余种,合订本2 万多册,散本14 600余册;民国报纸600余种,还存有大量名人字画、手迹、日记、地图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26]。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2016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作为传统技艺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校外实训基地。2018年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合作教学,为本科生开设书籍装帧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展多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大学图书馆2015-2019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列表
时间名称 主要内容类型2017年5月10日 江苏传习所文献保护与交流会 文献修复心得交流 交流2017年5月20日 楮墨留真拓片活动 拓片制作体验 体验2017年6月26日 薪火文献修复中心文献修复工作坊 纸浆修复 培训2017年10月30日 化浆为纸,古法传今——蔡伦造纸DIY中国传统造纸技术和撒金纸制作体验 体验2017年11月10日 书之印象——倪建明藏书票艺术展 藏书票展 展览2018年4月20日 江苏省古籍修复高级研习班暨张士达先生古籍修复技术研讨会 纸浆修复 培训2018年4月23日 指尖上的记忆——抢救古籍我们在行动 文献修复展演 展演2018年4月25日 挥墨书经典 书法体验 体验2018年6月8日亲手制作一本属于你的“武林秘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线装书制作 体验2018年10月22日 剞劂成书,纸墨传之 雕版印刷体验 体验2018年10月30日 多少藏书家俱在,姓名不逐暮云空古代藏书家与藏书楼讲座 讲座2018年11月8日 碑帖的装潢形制与案例 碑帖装帧讲座 讲座2018年11月27日 天禄琳琅——乾隆皇帝的善本藏书古代皇家藏书文化讲座 讲座2018年11月29日 南京大学文创实践联展之书籍设计课程展南京大学书籍设计课程展览 展览2018年12月13日 “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的碑帖收藏 碑帖拓片文化讲座 讲座2018年12月22日 胡小石和他的时代 胡小石书法文献展 展览2019年4月23日 湿拓·印象——流沙笺纸及书签的制作 笺纸及书签制作 体验2019年6月14日 飞行时光 南京大学书籍设计课程展 展览2019年9月23日 拓来一纸问秦汉——瓦当传拓技艺实践 瓦当传拓 体验
经过总结,笔者认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面有以下特点:
3.1 传承活动具有规划性与连续性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仅通过几次随机性的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为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南京大学图书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入图书馆的工作计划与馆舍的规划中。
南京大学图书馆每年于世界读书日(4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南京大学读书节(10月)期间固定举办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展演与体验活动,已持续多年,并且形成了具有了品牌效应的系列活动,受到师生们的喜爱,在校园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图书馆大厅与古籍阅览区均设有专用展柜,展示特色馆藏古籍线装书与名人手稿。馆舍规划中预留面积约500 平米的文献修复中心,并专门设计了文献修复展示区与教学活动区:展示区以图文与实物结合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知识、中西方文献修复等内容;教学活动区配备有裱画台、切纸机、压书机等专业设备以及多种材料与工具。这些区域成为传承活动开展的固定空间,已接纳千余人次参与传承活动。
3.2 传承形式具有针对性与层次性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局限于在校师生,这极大地缩小了受众的范围,传承形式也因此普遍是讲座、展览、体验等。为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切实做到有传有承,南京大学图书馆针对从事文献保护工作的在职人员、文史类专业学生以及非文史类师生设计不同的传承形式,并有侧重点地开展传承活动。
面对各图书馆或档案馆等文献收藏机构中从事文献保护的工作人员,传承形式需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求,最大程度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南京大学图书馆被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聘请文献修复专家邱晓刚作为传习导师,对馆内专职从事文献修复的工作人员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传习指导。同时举办全国性古籍修复培训班,招收来自全国各文献修复单位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员进行纸质文献修复技能培训,增强业内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面对文史类专业学生,以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课程形式进行传承,重点在与学生本专业的结合或为未来专业学习做铺垫。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合作教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书籍装帧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传统造纸、雕版印刷、古籍版本与装帧、古籍修复等多方面内容,并且理论结合实践,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亲手制作出各种装帧形式的古籍样书。同时,南京大学图书馆也是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收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入馆实习,为古籍修复行业输送大批新鲜血液。
面对非文史类专业师生,传承旨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增强文化自信。参与者们不仅可以“走进图书馆最神奇的地方”参观文献修复中心,聆听专业老师的讲解,了解一本传统的线装书是如何诞生;还可以亲自动手“雕刻时光”、“化浆为纸”体验各种不同的传统技艺;还有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家讲座,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活动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很多师生连续参加多场,并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
3.3 传承内容具有体系性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传承的内容多为传统书籍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部分有代表性或者操作性强的项目,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传承内容体系,致使参与者接收的文化内容碎片化。为增强传承内容的关联性与完整性,南京大学图书馆对传承活动的内容进行整合,为传承对象构建完整的文化体系框架。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与传统书籍文化相关的传承活动为例:“化浆为纸,古法传今——蔡伦造纸DIY”,通过让参与者亲手将纸浆制作成纸张了解我国传统造纸工艺的原理及基本流程;“剞劂成书,纸墨传之”让读者近距离接触传统雕版印刷技艺,亲手刷印传统古籍书叶;在“亲手制作一本属于你的武林秘笈”活动中参与者穿针引线动手装订传统线装书。以上三个活动完整地包含了我国传统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步骤:抄造纸张,雕版印刷传,装订成册。参与者在体验了每个步骤的同时,对我国传统书籍制造流程有了完整的认识。
3.4 宣传方式具有创新性
目前各大高校图书馆基本都使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对其举办的文化传承活动进行宣传,宣传方式普遍是以文字发布通知或新闻。在当前信息时代,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关注,也就减少了传承活动的参与度。南京大学图书馆为吸引更多师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传承的影响力,与时俱进地借助新媒体,以活泼且具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宣传。
以“亲手制作一本属于你的武林秘笈”为例,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时以“武林秘笈”引起读者注意,在推文中配有电影中常见的线装书道具图片,让读者找出其外观形式上的错误,以答题方式引发读者对于传统线装书装帧形式的关注与思考,答对者可参与活动的筛选规则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微信推文一经发布,引发大量点击与转载,师生们答题报名积极踊跃。
以微电影“那年秋天”为例,电影以青春活泼的方式展示了图书馆的变迁,其中穿插“镇馆之宝”——宋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的介绍,以时下流行的“硬植入广告”方式,在欢声笑语中将传统古籍文化带给观影者,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师生们的热议对象。微电影走出校园,发布于各大媒体平台,大量的播放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极大增强了宣传效果。
3.5 传承效果具有启发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此大背景下,南京大学图书馆立足传统着眼于未来,在进行文化传承时注重对受众进行有益的启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开设的本科书籍装帧教学课程为例。课程主要以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法教授中西方古籍的装帧。在理论课中着重对比中西方古籍的装帧异同,启发学生对装帧形式以及书籍文化的思考。在实际操作部分,给予对传统装帧进行创新的同学更多的指导与协助,鼓励其探索新的装帧形式。多位学生将南大校园元素运用于传统装帧设计中,成功制作出具有南大特色的装帧形式,并参加书籍装帧展,受到好评。
“拓来一纸问秦汉—瓦当传拓技艺实践”活动主要向师生们介绍我国古代的瓦当及瓦当文化,使其了解与体验传拓技艺。参与者对该主题十分感兴趣,在传统的拓片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了多种创新尝试,比如使用不同的颜色墨汁将瓦当重叠进行传拓形成一种立体的展示效果,新颖独特。为了鼓励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创新,南京大学图书馆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了拍照与记录,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与师生们分享的同时期待着更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创新应用。
4 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4.1 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3]。这说明文化传承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书馆应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将文化传承纳入自身长期发展计划中,建立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在特殊的节日或时期举办一些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图书馆工作、学校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在图书馆内,规划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专用空间,并对空间内部进行专业设计;制定长期可行的传承计划,设立工作小组或团队专门负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确保传承工作持续开展;加强馆员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提高馆员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鼓励馆员在日常服务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激发读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图书馆外,加强与学校各单位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与档案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或与学校宣传部门合作,制作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影片,提高文化传承活动的影响力;适当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健全文化传承机制,馆内馆外多方面合作,在提高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
4.2 加强社会合作
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办学以及专业特色或因历史积淀拥有一批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与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这都是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基础,但单个馆的资源、技术、宣传等方面都是有限的,这将制约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削弱传承效果。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间已有多种合作共享联盟,而社会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在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充分共享与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深挖、扩展传承内容。在技术方面,图书馆可与科技型公司开展合作,最大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全方位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高文化传承的效果。在宣传方面,新型的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可与互联网公司或网络社交平台合作,制作与发布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片或开设网络专栏,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要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加强社会合作,提高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这种合作的方式也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形成一种扩散效应,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4.3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承效果。高校图书馆在选择传承主题时,一方面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应不断挖掘新的资源,整合传承内容,构建传承内容体系。
图书馆可通过本馆资源优势确定传承内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细化延伸并不断丰富传承内容。又或是寻找已成熟的传承主题之间的联系,将其整合为完整的体系。体系化的传承内容利于打造系列活动,产生品牌效应,扩大文化传承的影响力,同时,也利于受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文中提及的以书籍文化为主题的传承体系,包含了造纸、印刷、装帧等多个与书籍制造相关的文化传承内容,也可以考虑与书籍收藏文化或书籍使用文化等相关的其他内容,打造完整的书籍文化传承体系,成为图书馆的品牌活动,增强传承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保证了文化传承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扩大了文化传承的活动的影响力。
4.4 创新宣传方式
大学校园充满活力与朝气,它往往是接受新生事物最早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宣传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宣传册、海报到图书馆主页、校园BBS,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活动在宣传方式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提高影响力,扩大受众面。
图书馆应通过多种渠道定期调查了解师生们获取校园资讯的手段与方式,结合文化传承活动特点,更新宣传媒介,确保师生能够及时接收到宣传信息。在宣传时,应密切关注当下社会热点、网络流行元素等师生们的关注点,寻找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介绍文化传承活动的切入点或宣传的重点,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宣传方式也可以从静态的文字、图片向动态的音频、视频等方面进行尝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提高师生们的关注度。同时,宣传方式也可打破传统单方面的公告通知,以答题、竞猜等方式与师生们进行互动,增加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扩大受众面的目的。
4.5 培养创新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我国深厚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在不断继承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只有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保持其活力与时代内涵。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后大学的第四大职能[27],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3]。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注重培养受众的创新精神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当激发受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只有在参与中受众才能感受到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从而有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可能性。可以在传承活动中设计一些供参与者自我发挥或为图书馆做一些设计的环节,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其次,文化传承活动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在选题与内容的设计上都应当经过仔细的考虑,保证活动的质量,不流于表面形式,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可以在活动宣传的文案中附上相关的专业资料供参与者参考,扩展传统文化与各专业领域的联系,从而促进文化创新。第三,要发挥馆员的引导作用,积极与参与者进行交流,同时启发与协助参与者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尝试,可以以举办成果展或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优秀作品展示等方式鼓励参与者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与拓展。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的信息空间与人文空间,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有效利用其优势,不断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加强社会合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体系,传承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人文精神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