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施工技术
2021-03-05董德惠
董德惠
(黑龙江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富锦松花江公路大桥位于富锦市、绥滨县间跨越松花江,是前锋农场至嫩江公路(横二线)的控制性工程,桥梁全长3478.2 m,最大跨径为150 m。主桥钻孔桩为φ2 m,桩长分别为75 m;引桥钻孔桩为φ1.8 m,桩长分别为52 m。全桥共360根钻孔桩。
在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如果采用传统的钻孔桩工艺缺陷较多,存在着桩底沉渣和桩周围泥皮太厚等原因,消弱了桩基承载力,增大了沉降量。实际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施工技术,单根钻孔桩桩基压浆量均在4.8~6.5 T,满足设计要求,经检验与传统工艺比较设计承载力大大提高,提高桩基质量。
1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桩基,对于沉降比较敏感,对沉降要求较高的结构,或桩基承载力要求比较高,而设计承载力富余量不太大,为增加承载力的安全储备。
2 工艺原理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指在桩身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采用压浆设备,使水泥浆在压力作用下,通过预先埋设在桩底的压浆管,压入桩基四周土体或端部松散层,使之胶结成整体,改善其力学性能,达到提高桩基承载力以及减小沉降量的目的。
图1 桩端压浆施工示意图
3 施工工艺流程
在检测管底部设置压浆阀门→下设钢筋笼将检测管底部插入砂层→灌注水下混凝土→第一次通水→第二、三次通水→桩底压浆
4 施工要点
4.1 压浆管桩端的位置及形式
利用钻孔桩无损伤检测管作为压浆管。压浆管位于桩低箍筋内侧,压浆管、压浆器壁厚均为3 mm,直径71 mm,底部制成尖形,底部用钢板封底,在距尖形底部5 cm设置六排压浆孔(每排钻孔间距3 cm),每排四个钻孔。每个钻孔单独制作,孔径6~8 mm,其构成由三层组成:第一层为能盖住孔眼的图钉;第二层为比压浆管外径小3~5 mm的自行车内胎,长度为20 cm;第三层为密封胶带,盖住自行车内胎两端各2 cm。制作前,压浆管密封部位及压浆孔处应用细砂纸打磨。必须使用新的自行车内胎,密封完好、有弹性。应进行地面试压试验。
压浆管暂不固定于钢筋笼上,利用压浆管底部针尖状,保证压浆管能插到底部砂土层,不被桩底混凝土包裹。
图2 桩端压浆施工示意图
4.2 通水时间的控制
通水时间的控制完成钻孔桩混凝土1~2 h之间开始第一次通水,将压浆管阀门打开,在进行二次、三次通水确保压浆管及阀门处畅通,因此通水时间的控制一定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通水,越早越好。
4.3 施工控制
确保压浆管的密闭性和阀门可靠性,要进行地面试压试验。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压浆管不得漏浆及其他杂物进入,每次压浆前应用清水冲洗压浆管底。压浆管阀门应在通水前完全密闭,并在通水压力2.0 MPa以内能顺利打开。
经超声波法检测确认无断桩、短桩且满足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桩端(底)压浆,水泥浆浆液水灰比为0.6,并无任何杂质,搅拌均匀。配备大功率且满足压力要求的压浆设备进行桩端压浆,注浆压力限定压力在8 MPa以内,桩端压浆终止压力除桩长75 m主墩为2.5 MPa外,其余均为2 MPa。注浆量不大于60 L/min。达到控制压力,并持荷5 min,注浆量达到设计量。防止对人员及相应设备危害(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用品)。做好施工工艺和安全技术工作。
压浆分三次循环;
每一循环的压浆管采用均匀间隔跳压;压浆量分配:(1)第一循环:40%;(2)第二循环:40%;(3)第三循环:20%。若发生管路堵塞,按每一循环应压比例重新分配压浆量。
第一循环:每根压浆管压完后,用清水冲洗管路,间隔时间不小于2.5 h,不超过3 h进行第二循环。
第二循环:每根压浆管压完后,用清水冲洗管路,间隔不小于3.5 h,不超过6 h进行第三循环。
第一循环与第二循环主要考虑压浆量。
第三循环以压力控制为主。注浆压力须达到控制压力,并持荷5 min。
5 质量控制
(1)压浆管制作时,确保压浆管的密闭性和阀门可靠性,要进行地面试压试验。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压浆管不得漏浆及其他杂物进入,每次压浆前应用清水冲洗压浆管底。
(2)完成钻孔桩混凝土1~2 h之间开始第一次通水,确保压浆管阀门全部被打开且通水量增大,每个24 h进行二次、三次通水。
(3)保证水泥浆水灰比为0.6,水泥浆搅拌均匀并无杂质。
(4)第一循环:每根压浆管压完后,用清水冲洗管路,间隔时间不小于2.5 h,不超过3 h进行第二循环;
第二循环:每根压浆管压完后,用清水冲洗管路,间隔不小于3.5 h,不超过6 h进行第三循环。
第一循环与第二循环主要考虑压浆量。
第三循环以压力控制为主。注浆压力须达到控制压力,并持荷5 min。
6 结束语
利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施工,可以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弥补桩基缺陷以及减小沉降量的目的,避免了增加桩长的设计,减少工程成本,缩短了工程整体的工期,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