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公园游客景观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以福州飞凤山奥体公园为例

2021-03-05陈文辞郑玮锋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使用者景点矩阵

陈文辞,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350000)

“城市病” 等公共健康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新型的病毒又在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当代人类的健康问题不能再完全依赖医疗设施了,要主动寻求能够促进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行为和环境[1]。2016年,张利教授首次提出“主动式健康空间”的概念[2]。夏明明学者将其定义为能够激发使用者积极的空间感知和正向的空间行为的景观空间[3]。使用者在空间内发生的促进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行为称为“主动式健康行为”。近年来,在外部环境主动式干预的功能和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不断[2-5]。

景观偏好作为反映游客对外部环境喜欢之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能主观地反映出景观环境的优劣。2004年,陈云文将景观偏好的概念介绍到国内,并探讨了影响景观偏好的影响因素[6]。此后,景观偏好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度假、摄影审美、植物观赏的景观效果研究[7-13],极少有人将景观偏好与健康行为联系起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通过探究景观偏好的影响因素和山地公园的主动式健康空间要素,分析偏好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山地景观空间的规划利用,最大化提升山地空间的健康功能效益。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福州市飞凤山奥体公园。该公园位于福州仓山区奥林匹克体育文娱商业圈的中心,西邻闽江南港和三环快速,交通便捷,辐射半径可达30 km2,服务人口约20 万。公园以运动为主题,依靠山体修建了多条健身步道,最长有4.2195 km,是福州首条马拉松赛道,环绕山下的飞凤湖,连接了17个景观节点。公园南北长约880 m,东西宽约670 m,涵盖飞凤山和飞凤湖,总规划面积约为90 km2,最高处观景桥离山有30 m 高程,健康行为空间和服务设施丰富,周边社区成熟,使用人群较为稳定。

2 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2.1 VGI 数据获取

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简称VGI)是在2007年由Michael F.Goodchild 教授提出的一种由用户自制内容并上传到网络共享地理信息的服务系统[14],经常被应用于研究景观环境的受关注程度和偏好情况[15-18]。这种数据采集途径弥补了游客问卷时间跨度短和调查范围受限的缺陷,更准确地反映使用者的行为和偏好情况。

本文利用八爪鱼数据采集工具,从大众点评网、马蜂窝旅游和美篇三个旅游点评网站获取飞凤山奥体公园游客拍摄照片共1565 张,筛选出模糊无效的照片后剩下1277 张。爬取的时间跨度定为2017年11月-2020年10月。

2.2 研究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结合层次分析法分层级构建景观评价模型,能够清晰地梳理指标间隶属关系。用图像内容分析法将照片按照指标整理归类。用统计法统计飞凤山奥体公园17 个景观空间的人流信息。运用GIS 技术将所得数据在公园地图上可视化。最后根据图像内容和Pearson 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图1)。

图1 技术路线图

2.2.1 ISM 指标的建立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城市绿地是市民切身健康福祉的重要投资,健康的景观应该满足使用者对环境的需求、理解和健康使用[19]。所以,身体健康效益、心理健康效益和社会健康效益应为一级目标层。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分析与解读[20],提取出山地公园具备的5 个景观类型作为二级准则层,包括游戏型、游憩型、景点型、游步型和游赏型。结合园林六要素[21],提取得到6项景观内容作为三级指标层,包括植物配置、山石组景、园路设置、地形起伏、水景设置、亭廊设置、休憩设施、景观小品和服务设施。根据以上层级限定,在ISM 模型基础上计算可达矩阵(见图2,图3)。

图2 1,2 级指标间关系矩阵

图3 2,3 级指标间关系矩阵

其中,B1-B3代表1级指标;C1-C5代表2级指标;D1-D9代表3级指标;O 代表指标间无隶属关系;∧代表指标间具有隶属关系;1,2 级可达矩阵计算如下:

1)建立邻接矩阵A

图4 邻接矩阵A

2)建立可达矩阵R

根据布尔矩阵的运算性质,采用幂乘法计算可达性矩阵(见图5,图6)

图5 一次幂矩阵A

图6 二次幂矩阵A2

幂乘法计算得出A2=(A+I)2=(A+I)4,所以可达矩阵R=A2=(A+I)2。同理计算得出2,3 级可达矩阵R=A1,3=(A,+I)5。

根据可达矩阵的结果,用有向图示表达出各层级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绘制层次递阶有向图(图7)。可以看出各层级指标之间交叉性较强,联系紧密。

图7 山地公园评价指标的层次递阶有向图

2.2.2 指标权重的确立

根据建立的ISM 模型,明确指标间的权重差异,并制定问卷,请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将评分数据录入Yaahp 进行计算,数据通过一致性检验,算数平均之后得出指标权重(图8)。

图8 评价指标权重

3 研究过程

对VGI 照片信息进行处理。每张照片筛选出不少于3 个主要的景观元素(表1)。利用GIS 分析工具生成基于飞凤山奥体公园17 个景观节点的泰森多边形。将爬取的照片按照位置信息和所选景观要素与生成的景点区域多边形连接,计算各个景点区域内的照片数量和景观要素频次(表2)。将景观要素的频次与相应指标权重计算后得到综合偏好评价数据,用GIS技术将数据可视化,绘制景观区域偏好强度图(图9)。

表1 17 个景点的景观要素和健康功能特征

表2 景观要素频次及占比

选取人流量较为合理稳定的周五、周六和周日3 天,每天分时段对公园17 个景观空间做场地人数统计(表3),并将数据可视化,得到公园景点人流分布情况(图10-11)。

表3 景点场地人流统计表

图10 景点区域各时段人流量折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景点区域偏好强度图和景点人流量核密度分析图,分别对山地公园游人景观偏好特征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相关系数分析,探究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对主动式健康行为的影响。

4.1 景观偏好分布特征

从景点区域偏好强度地图显示特征总体来看(图9),游人的景观偏好强弱分布区域性明显。公园东入口和公园西南处偏好强度较高。山体西南边界和东部入口边界偏好强度适中。在山体西北区域和中心部分区域偏好强度显著偏低。

图9 景点区域偏好强度图

偏好强度较高的3 区域分别以飞凤湖观景平台、西岸小广场和飞凤桥3 个景点为强度重心。这些景点是飞凤山奥体公园着重打造的高质量、高感知的刺激点,位置优越,可达性强,景观资源丰富,服务设施配备完善,是健康功能效益较高的休闲游憩空间。另外,飞凤湖内建设的音乐喷泉和飞凤桥特殊的荧光铺装以及小广场设置的游戏设施提高了景观空间的游戏性和观赏性,都起到了刺激主动式健康行为的作用。

偏好强度适中的4 个区域分别以步道入口、流香台、步云台和潋光园4 个景点为强度重心。这些景点所在位置与主要健身休闲步道距离较短,交通相对便捷,景观元素简单,主要是座椅石凳、小面积的观景平台和自助服务设施,提供了驻足休憩的空间,适合放松休息、日常社交,但是对主动式健康行为的刺激不够强烈。空间缺少健身所需的物质条件,使用者经常以石凳、栏杆作为工具,辅助锻炼。

偏好强度较弱的3 个区域包含了樱花谷、涵碧台、蔚云台、钟灵亭、叶子廊架、卧漪台、毓秀亭、花间小路、和镜坪和石光园10 个景点。这些景点多位于山体高处的林下空间,与主要健身休闲步道距离较远,以石板小道或者登山石阶相连通。由于山路指示标牌不够明晰,曲折往复,更是大大降低了可达性。涵碧台、蔚云台、叶子廊架是小面积的休憩空间,山林野生植物长势旺盛,年久没有修剪,观景视线完全被遮挡,只有简陋的石凳木椅仅供休息。樱花谷的水流景观没有得到日常维护,丧失了行为感知刺激的作用。

综上所述,景观偏好受景观空间可达性、景观资源丰富度、景观设施完善度的影响。可达性强,景观观赏性高,景观设施完备的空间偏好性强,反之较弱。在以运动为主题的山地公园中,使用者偏好更倾向于健身条件充分,感知刺激较强的游戏性空间。

4.2 主动式健康行为分布特征

从公园景点人流量核密度图显示的总体特征来看(图11),公园东部和西南部使用人数较多,西部和东南部使用人数适中,西北部使用人数较少,且两极差异显著。

图11 景点人流量核密度分析图

使用人数较多的区域包含了飞凤湖观景平台、西岸小广场、步道入口处以及飞凤桥4 个景点。这些区域空间面积较大,观景位置和视野极佳,有较多的休息椅凳,空间连通性较高。早上,使用者主要聚集在广场和休闲步道入口的林下树池做健康活动。晚上,健身步道使用率最高,飞凤桥成为健康活动的必达之地。

使用人数适中的区域包含了流香台、步云台和潋光园3 个景点。这些区域空间面积较小,观景位置和视野较弱,空间连通性较差。早上,使用者很少此活动,多是经过或短暂休憩。晚上,使用者多聚集在此,以社交活动为主。

使用人数较少的区域包含了樱花谷、涵碧台、蔚云台、钟灵亭、叶子廊架、卧漪台、毓秀亭、花间小路、和镜坪和石光园10 个景点。这些区域面积很小,其中最小空间的钟灵亭最多供3 人密切交流。景点位置隐蔽,植物旺盛,连通性很差。早上使用者较多,以社交和观赏活动为主。晚上使用者极少,经常是1~2 人的密切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主动式健康行为受空间面积、空间连通性和观赏视野的影响。空间面积大,连通性强,观赏视野宽广的景观空间,主动式健康行为较频繁,反之,较差。因为山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山林景观特色,一天的光影变化也是影响主动式健康行为的重要方面。使用者多选择在光线充足的白天游览山上僻远的景点。

4.3 景点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关系

将景点区域偏好强度图与景点人流量核密度图叠加分析(图12),可以看出,景观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整体呈一致性关系,大部分是高度重叠区域,只有小部分的差异区域。

图12 叠加分析图

高度重叠的区域包含飞凤湖观景平台、西岸小广场、飞凤桥3 个景点。这些景点都具有较强的空间可达性和连通性,空间面积和视野都很宽广。飞凤湖有音乐喷泉,小广场有健身游戏器材,飞凤桥有荧光铺装,这些都是主动式健康行为的感知刺激点,满足了偏好与行为的双面要求。

差异区域包含了步道入口、樱花谷2 个景点,且两个景点呈现出相反的差异。步道入口处使用人数居多,但是偏好较弱。樱花谷使用人数较少,但是偏好较强。步道入口处主要是树池座凳和一些石刻景观,景观性不强。但由于场地临近东入口,又与广场相接,使用者经常聚集坐在树池边缘交谈,或者利用树池高度做一些健康活动,或者在树池之间的空地做球类运动。樱花谷邻接休闲步道,有水泊、置石、水边植物、樱花树等丰富的景观资源,但是使用者较少。白天光线充足,偶尔有孩童在家长的陪护下踏石玩水,晚上光线阴暗,使用者大部分从步道经过,并未留意。

由此可见,当主动式健康行为和景观偏好影响条件都满足时,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景观偏好促使主动式健康行为的发生;当二者条件出现差异时,呈负相关关系。当主动式健康行为条件较充分,而景观偏好较弱时,使用者退而求其次,依旧会产生主动式健康行为,当主动式健康行为条件不充分,而景观偏好较强时,使用者不会发生主动式健康行为。

4.4 景点要素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关系

将从景点照片中筛选出的景观元素按照评价指标分类并统计频次与权重计算。将结果与其对应的人流量导入SPSS25 做相关性分析。对景观元素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具体相关性进行Pearson 相关系数讨论(表4)。

表4 人流量与景点要素偏好相关性

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可知,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山石组景、园路设置、地形起伏、水景设置、亭廊设置、休憩设施和服务设施与人流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景观小品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水景设置、服务设施、山石组景以及园路设置影响程度较高,表明山地公园要想刺激使用者发生主动式健康行为,必须完善山水景观关系、公园健身步道系统和服务设施。

5 结论

景观偏好是使用者对景观质量的主观评价。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使用者的健康行为,但是却不能完全成为主动式健康行为发生的的评价标准。可达性强、景观资源丰富、设施完善的景观空间,景观偏好强,主动式健康行为发生频繁。空间面积大、连通性强、观赏视野明亮的景观空间,主动式健康行为的发生受景观偏好的影响较小。可达性弱、空间狭小、设施不完善的景观空间,景观偏好弱,不容易发生主动式健康行为。

在独具自然山林风貌的山地环境中,以促进主动式健康行为的发生为目标建立公园,要注重山水关系、健身休闲步道系统和服务设施3 个方面的建设。综合评价结果,为山地公园建设提出以下建议:①减少位置僻远、空间狭小的游憩型空间,选择开辟面积适中、健身设施完备、视野开阔、可达性和连通性较强的游戏型空间。②加强健身步道的舒适性和贯通性,设计不同里程的环山步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③在游步型和游赏型空间设置植物组景,对游憩型空间植物尽量简化,定期修理,保证景观空间开阔的观赏视野。④合理设计夜间灯光,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登山道的光照强度。

6 展望

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依靠山地打造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共空间,未来一定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将景观偏好从植物景观研究中应用到使用者行为研究中,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研究得出的景观偏好与主动式健康行为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山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提高山地空间的利用率和健身功能效益。本次研究由于人力不足,在使用者行为调查上,时间跨度较短,数据样本较少,未能深入剖析景观偏好下主动式健康行为的规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扩大样本量,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量化分析。

注:文中所有图表皆由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使用者景点矩阵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抓拍神器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