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延安精神

2021-03-04郝德华陈龙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实事求是

郝德华 陈龙

[关键词]邓小平;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实事求是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生产实践中所呈现和发扬的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奋勇前进、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对延安精神作出重要评价,强调“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江泽民在2002年考察延安时对延安精神作出高度概括,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胡锦涛也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习近平多次到延安考察,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邓小平不仅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多次作出指示,他本人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也是延安精神的突出体现。

一、邓小平对延安精神的执着践行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方针与政策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在革命时期,邓小平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指示总是认真钻研,深刻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

抗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政权建设方面制定了“三三制”原则。邓小平接到中央指示后,经过四个多月的反复学习与钻研,写出了对“三三制”政权学习后的体会文章《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他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是由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就必须由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参与到政权组织中来,由于它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反映到政权中的矛盾和斗争就必然存在,邓小平把这种斗争称之为民主政治的斗争。他认为共产党人不怕这种斗争,因为共产党是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政党,其主张与行动是正确的,受到群众的拥护。在邓小平的正确指导下,“三三制”原则得以坚决贯彻,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才济济,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为减轻人民的负担,提高军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党中央接受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说:“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邓小平身先士卒,组织机关人员分头下到军分区、旅,进行深入动员。他作出三条规定:其一,调整编制紧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充实战斗连队,并规定了比例;其二,调一批相当有才能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委会去,加强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其三,安置老弱战士、荣誉军人从事学艺生产、半工半读。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共进行了三次大的精简,在邓小平的重视和亲自主抓下,精简工作顺利完成,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表扬。1942年9月7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社论中特别指出:“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与命令,取得了“三次战役”的胜利,为后期扭转战争走势奠定了基础。第一场战役是上党战役。邓小平明确指出:“国民党同我们搞摩擦,几个大解放区都有,但最集中的是在晋冀鲁豫。抗战胜利后,他们进攻解放区首先攻的就是这个大门,而我们守这个大门的力量并不强。”“在那样的情况下,把阎锡山的进攻部队完全消灭可不容易啊,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这次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迫使蒋介石在《双十协定》上签字。第二场战役是平汉战役,这场战役阻击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第一波攻势,对于保卫解放区、掩护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场战役是陇海与定陶战役。在战略上对我中原野战军突围和华东野战军连续歼敌起到了配合作用。其中的定陶战役,中央军委曾将其作为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原则的范例,向全军做了介绍。

在解放战争中期,党中央作出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这关系到战略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在无后方作战的条件下到敌人的心脏地带,直逼武汉和南京,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正如邓小平所说,“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同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粉碎“四人帮”后,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一些不良思想动态,造成一部分青年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醒全党注意那种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在一小部分人中蔓延,他指出:“我们必须一方面继续坚定地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帮助一部分还在中毒的同志觉悟过来,并且对极少数人所散布的诽谤党中央的反动言论给予痛击;另一方面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上面所说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此后,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我们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谋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客观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得到的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而邓小平无疑是践行和弘扬这一精神的时代先锋。

1942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身为太行分局书记和代理北方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组织华北根据地的整风运动。1943年11月,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作了关于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晋冀鲁豫四个区和区党委的干部纷纷开展学习和整风运动。他指出:“首先领导同志头脑要保持清醒,要提倡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克服主观主义。真正可怕的是领导的‘左’。”经过整风运动,全区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更加纯洁,党性和党内团结也得到空前增强,民主制度和群众路线也有了新内容,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在领导和参加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1950年,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地区的整风运动。他结合西南地区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克服歪风、树立正气的要求。他指出:“我们提倡的正确的作风,就是毛主席指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1962年党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会上发言。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说明我们党有五个优点的同时,也着重讲到党的工作存在“严重缺点”,特别是对于实事求是的传统、群众路线的传统、民主集中制的传统这三个方面的忽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他大声疾呼:“我们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加强起来,发扬起来。”他的呼吁及时提醒了全党同志,为反对日益明显的“左”倾错误,克服党内不正之风,扭转困难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他坚定维护真理,为重新确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邓小平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次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它作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首要方面。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早在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首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证,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做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剥下了强加在“市场经济”概念上的制度属性和阶级属性。他还第一次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创新性理论,引导党和国家看清方向,排除困扰,坚定不移地前进。

(三)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延安时期,我们党坚决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对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党和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2年初,针对日寇日益疯狂的扫荡,考虑到根据地日益困难的经济状况,一二九师响应中共中央指示实施“精兵简政”。时任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告诫全体指战员:“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和日本强盗的掠夺,天灾人祸,生活也很困难的。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应该特别关怀民间疾苦,厉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的负担,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通过精简,晋冀鲁豫边区的人力和财力得到有效节约,人民负担显著减轻,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为适应新的作战形势做好了准备。

1943年1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在太行山涉县温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时任太行分局书记的邓小平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他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敌我斗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政策,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的人民对敌斗争。要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温村会议使根据地的军民关系更加融洽,为进一步夺取对敌斗争的胜利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也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能依靠“小米加步枪”赶走了鬼子,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取得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沈阳听取中共辽宁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接见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时说:“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搞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搞穷过渡、穷社会主义。否则吹有什么用。”他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放宽政策,千方百计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邓小平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强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发展高科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1985年3月,邓小平正式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些战略性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他始终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他在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说:“人民看得很清楚,现行政策使所有的人都得益。人民的拥护,人民的赞成,这是保证我们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基础。”总之,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一定会成功。

(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创伟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不是苦行僧式的清心寡欲,也不是无所作为地被动适应,而是无路走出路、死路变活路、小路变大路、穷路变富路的奋发图强和锐意进取。邓小平正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领革命同志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使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1941~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连续进行名目繁多、手段残忍的大扫荡。地上有敌人,天上也有敌人,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太行山有的干部每餐只有五根缺盐的萝卜条,连带壳的小米饭也吃不饱。而老百姓除了些柿子皮和零星的玉米馍,也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办?晋冀鲁豫边区各根据地迅速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使根据地人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而且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砺了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改善了军民关系。

邓小平亲自抓生产,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他说:“首先,我们确定了发展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他在办公室支起了一台土造的手工纺线车,亲自动手,带头学纺线。他的夫人卓琳和其他女同志也都下地种粮,在家纺线,还用纺出的线为部队编织线衣。在他的带动下,仅太行区就开垦荒地八万多亩,而且自制香烟自给自足,布匹、毛巾等自产物还可外销。另外,在邓小平的督促和参与下,冀南银行发行了冀南钞票,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颁布实施了“统一累进税”,根据地的财政基础得到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任西南局第一书记,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他要求西南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革命成功以后在很长时期还会非常困难和艰苦。“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为搞好财政工作,他于1954年提出六条方针,大力倡导节俭开支,克服浪费。1957年,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辞,向全体青年发出了“用艰苦的劳动建设我们的祖国”的号召。1957年8月,中央书记处在讨论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时,邓小平提出把“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義而奋斗”作为妇女工作的长期方针。

二、邓小平践行延安精神的启示

邓小平是践行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用延安精神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鲜”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延安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要求,它包括党的性质、宗旨、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格等。其饱含的丰富党建内涵能够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一是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根基。狠抓理想信念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二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卜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组织党员干部到延安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自觉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改进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二)用延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护航”

在延安时期,“到延安去”一度成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很多知识青年都放弃国统区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步行去延安。可见,正是由于共产党人怀揣着强烈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愿,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着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同心同德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只有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稳住正确的立场之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到达国强民富、安乐太平的盛世彼岸。

(三)用延安精神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助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强军梦”的时代号召,在强军兴军征程上迈出历史性步伐。延安精神中蕴含的建军治军理念能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助力,为“强军梦”启航。一要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因此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二要坚持勤俭建军,质量建军。统筹配置各种资源,加强科学管理,量力而行,精打细算,提高军队的保障效益。同时部队要“提倡苦学苦练”,“从勤学苦练当中学本领”,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使命要求。三要加强从严治军。邓小平认为,从严治军,首先必须严格纪律。把从严治军和“三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整顿,恢复优良传统,纠正不正之风。“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

邓小平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之中,将延安精神贯穿于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在他的带领下,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谱写了强国富民的新乐章,相信前仆后继的中国人民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实事求是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三级延会提出延安精神进国企新举措
延安精神
实事求是
延安,我把你追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