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邓小平推动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21-03-04尹世尤谢露露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邓小平中国共产党

尹世尤 谢露露

[关键词]邓小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是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纽带。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着眼于增强党的凝聚力作了一系列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真梳理邓小平关于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党当前凝聚全党智慧与力量,团结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定党的凝聚力建设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保持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基。在充满坎坷的发展过程中,党的每一次浴火重生、凝心聚力都是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为前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发展面临历史性转折,邓小平把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的突破口。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党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甚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如果思想問题不解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不及时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价,党的凝聚力建设就缺乏支柱和着力点。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以非凡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支持和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大发展。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是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统一了党内高层领导的共识,以“实践标准”代替“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并予以了新的发展。这就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确立了基本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落脚点,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结一致向前看。这实际上向我们党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时代使命。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深知,自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一直是我们党的凝聚力的核心支柱,而随着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又成为我们党团结统一的思想根基。因此,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党的凝聚力的持续发展。邓小平强调:“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于毛泽东的评价,他认为“尽管毛主席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因此,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还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坚持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指导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尤其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作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明确界定,由此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胜利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党的凝聚力展现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政党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历史事实表明,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根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决议》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确定了基本前提。

二、规定党的凝聚力建设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并在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了新时期汇聚全党智慧、团结全党力量的鲜亮旗帜和战斗号角,进而构成了新时期增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基本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提是科学认识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讲话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凝聚力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只有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才能凝聚党心、汇聚民智,形成强大的政党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着眼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创了两条契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一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取得了两大标志性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成为了新时期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凝聚全体共产党人的新的思想内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多年持续探索实践中走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凝结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潮头、勇于探索的实践品格,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路径,进而成为凝聚广大党内外人士意志、激发各界群众奋斗热情的伟大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山奠基的。改革开放之初,基于丰富高超的政治智慧、高瞻远瞩的宏伟谋略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依据、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问题。这一回答凝结着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国情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与基本框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和思想内核。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政党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引领。改革开放之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主题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成功开创和稳固奠基,邓小平居功至伟。他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共同奋斗的理想目标,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三、确立党的凝聚力建设目标:建设一个纪律严明、为民服务的党

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根本指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党都能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党的建设目标,为党的凝聚力提升及时提供新的指向,保证了党的凝聚力持续不断增强。

纪律严明、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良好内在品质,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坚守的崇高目标与价值诉求。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目标。在他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这就向全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目标。

纪律是党的生命。严守纪律是我们党的优秀品格,是党完成使命担当、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也是党的凝聚力持续增强的源源不断的重要动力。守纪律、讲规矩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外部刚性约束。在长期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党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思想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工作惯例等党内规矩,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后,新环境、新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敢于和善于改进党的领导。邓小平号召全党要善于学习纪律、严守纪律,要建设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走在时代最前列,这既是基于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应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新的考验的需要。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级以上干部会上作《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的报告中强调:“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高级干部带头”,“克服特殊化”,我们党的优良纪律作风就能很好地重塑起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一些掌握权力的干部有机会以权谋私,进行权力寻租,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给党的自身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邓小平强调,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使党的建设永葆青春活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获得最广大群众支持、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辉煌历程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根木法宝。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開放的伟大实践中,无论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还是实践中的勇于创新,其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的这一经典语录启示我们,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切实履行党员职责,自觉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这是邓小平领导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邓小平推进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最终归宿和根本落脚点。

纪律严明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主自觉意识,为民服务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使命意识。邓小平确立的党的建设目标反映社会发展新要求,着力增强全体党员的纪律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吹响了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新号角。

四、明确党的凝聚力建设手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提升,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风清气正的精气神。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一方面抓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抓惩治腐败,这就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的基本手段。

一手抓经济建设,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党的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坚持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有效实现群众物质利益、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党坚持与广大人民一道共同努力,切实实现群众的各方面利益,激发他们参加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两方面结合使中国共产党能把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党的凝聚力得以充分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巨大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成绩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得到切实增强。

一手抓惩治腐败,就是把建设廉洁政党和廉洁政府贯穿在改革开放实践全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提升铸造风清气正的精气神。廉洁是形象,廉洁是旗帜,廉洁凝聚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公正廉洁作风的自觉实践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感召力,是其赢得民心、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现象有所抬头,甚至一度比较严重。针对这一时弊,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早期的顶层设计中更是把反腐败作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明灯,作为提高政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他提出的“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凝聚力,确保我们党艰辛成就的伟业能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路径。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是邓小平领导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是新时期邓小平建设和提升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有力抓手和基本手段。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反对腐败,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经济建设是前提,反对腐败是保障,两者不可偏废,只能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切实增强新时期黨的凝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五、构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外部条件:塑造党的改革创新时代形象

形象是旗帜,是引领。良好的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形成社会凝聚力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人们基于党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行为而形成的关于党的总体印象的认知结果和价值评判。只有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才能增强党内外各界人士对党的自觉政治认同,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勇于改革、敢于开放,在国际国内树立了改革开放的开明政党形象,有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凝聚力。

改革是国家的生命线、幸福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再次面临何处去的紧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信心、勇气和智慧带领广大民众重塑新形象、凝聚新力量、迈出新步伐、打开新局面?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内乱的广大干部群众内心充满期待,也满是狐疑。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改革就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建构党的新形象、增强党的形象凝聚力的当然和必要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形象的建构,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稳步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允许地方、个人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力量,针对具体的问题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我们党确立改革的起点是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制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改革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营造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是独立自主、对外开放,明确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内生活力与动力,让群众有信心、国家有基础。我们党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突破把计划和市场看作社会制度基本属性的思想禁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稳步前行。可见,新时期我们党主导、推进的改革一次次突破禁区、打破定律、创新模式,催生了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敢于突破、改革创新的时代新形象赫然矗立。

中国共产党在建构对内改革形象的同时,也在建构对外开放的形象。对外开放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兴党兴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打开国门,引进来走出去,主动融人国际社会发展格局,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相吻合,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作出的不二选择。

考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我们获得一个深刻启示:中国的发展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1984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时指出:“我们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的十六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同国际上进行交往,实现本世纪末的目标。我们更需要下一个五十年继续坚持这个方针,实现伟大的目标。”1985年1月18日,他在会见罗兰士·嘉道理勋爵为首的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又补充道:“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前五十年也不能变。五十年以后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其意是指中国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了,更密切了,要变也变不了。从建设经济特区到建设自由贸易区,从开放沿海沿边城市到开放内陆城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和稳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大势、适应时代潮流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悉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题中之义,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的改革开放脚步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综上可见,作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坚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同时,也开启了党的凝聚力建设的新征程,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确定了首要前提、规定了基本主题、确立了目标指向、明晰了手段路径、建构了良好形象,从而有效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当“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本人以其赫赫不朽功勋、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非凡远见卓识和崇高人格风范,成为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重塑党的凝聚力,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邓小平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