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唱法类型与特点分析

2021-03-04刘睿越

牡丹 2021年2期
关键词:咬字唱法演唱者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代表着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关键构成。学习民族声乐不仅是提升自身艺術水准和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必经之路。但是,若要对民族声乐唱法进行有效的传承,就必须保证在传唱、二度创作等过程中充分还原民族声乐的本来样貌。这需要演唱者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特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掌握。因此,为了实现对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人们需要对民族声乐的唱法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民族音乐的传承视角,首先解析民族声乐的三种方法及其历史渊源,然后对民族声乐唱法的风格特点进行论证,从发声模式、韵味和表演三个视角总结了民族声乐的基本特点;最后以民族声乐的类型和特点作为引领,总结出民族声乐唱法的演绎技巧。

一、民族声乐的三种唱法及其历史渊源

(一)来源于民族历史的声乐唱法

当代音乐艺术环境下,民族声乐唱法有几种常见表现形态。其中,最纯粹、最能够还原民族声乐本来艺术面貌的就是源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民乐唱法。这种唱法是各个民族在成型、发展、沿袭的过程中创造的声乐唱法,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递,经过长期加工与调试,才成为当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形式。例如,蒙古族的喉音唱法“呼麦”、藏族的藏音唱法、壮族的山歌唱法等都是历经了时代考量得以传承至今的艺术唱法。目前,这种纯粹的声乐唱法大多在村落、民族族群之间传承,以一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家为代表,具有吐字自然、真声嘹亮的艺术特征。

(二)糅合了西方唱法技巧的声乐唱法

除了纯粹的民族声乐唱法外,我国音乐领域内受到认可的还有与西方音乐唱法充分糅合的混合式民族声乐唱法。该唱法成型的历史渊源是我国20世纪开始的音乐创作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拓展我国音乐创作者的视野,令他们充分认知国外音乐艺术的美妙之处,再通过对比挖掘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艺术美感。在这次大规模的创作改革中,许多创作者和演唱者都意识到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存在一定的局限,而西方美声唱法刚好可以弥补民族声乐的缺憾。因此,创作者开始将美声唱法作为先决条件进行创作,而演唱者也开始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二者进行融合性的改造。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磨合,这种充分糅合西方美声唱法的民族声乐唱法大大提升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更是成为国内民族声乐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大型表演中也都有呈现。

(三)经过当代改造的声乐唱法

实际上,在当代,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效果并不乐观。这是因为当代的音乐听众所接受的是现代乐理教育,他们的审美意向更偏向于当代的唱法风格,如流行音乐、通俗唱法等。而为了令更多的听众对传统的民族音乐加以认同,创作者便开始将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朝通俗唱法的方向改造。此举的确令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同、热爱民族声乐,也为民族声乐的“复兴”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这种经过当代改造的民族声乐唱法成为民族声乐比较大众化的唱法之一,广受人们的喜爱。

二、民族声乐唱法的风格特点

(一)发声模式重视抒发情感

我国民族音乐的成型源自各个民族的“表达欲”。简单地说,民族声乐就是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和日常娱乐的过程中,想要用更加精确、更加优美的方式表达感情时所创造的表述工具。而民族声乐作为民族音乐的表述媒介,自然就承载了表现情感的重要责任。换言之,民族音乐就是民族的情感、情绪本身,如果不存在表达情绪的欲望,就不存在民族音乐,更不会存在民族声乐。因此,民族声乐的发声模式十分重视对情感的抒发,讲求每个词句的发声都要饱含情感。而为了令情绪的表达更加自如,演唱者的音域需要相对广一些,更要掌握多种发声技术,这样才能精准掌握用声音表述情绪的尺度和效果。

(二)韵味充分突出民族特色

韵味指的是一个作品的灵魂,而民族声乐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因此,民族声乐的韵味通常会高度重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充分表达独属于某个民族的艺术表现力。例如,藏族表演者会适当加长尾音并配以颤音的表现方式,塑造出独属于藏族文化的艺术氛围。而蒙古族的表演者则会尽量将声音压到喉头处进行发声,令人无须通过演唱者的衣着和介绍便能意识到此为蒙古族的声乐唱法。这种单凭发声就具有极高分辨度的唱法模式是独属于民族声乐唱法的特色,也是民族声乐唱法的重要特征。

(三)适当配以民族化的形体表演

形体表演是民族声乐唱法的重要构成,严格来讲并不属于唱法,但形体是令唱法表演更加完整的重要元素。虽然声乐能够完美地表达某种情绪,但对于听众而言,他们对于声乐情绪的感知建立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并不能完全确认演唱者所要表达的就是某个情绪。而形体表演的存在可以从视觉上帮助听众确认自己的艺术感知,从而用“尘埃落定”的形式令整场表演变得更加完整。对于听众来说,表演者的形体表演与听觉上的艺术感知充分融合,可以升华表演的艺术价值。因此,形体表演也是民族声乐唱法的重要风格。

三、民族声乐唱法特点的演绎技巧

(一)发声——要突出情绪、充分协调

演唱者本身需要具有较宽的音域,能够充分掌握高低音、真假音转换的技巧。对于需要突出高昂情绪的部分,演唱者需要尽可能使用真声演唱,用真声的震撼力去强化声乐表演的情绪传导力度。在一些需要逐步递进、推导情绪的唱段中,演唱者可以使用真假交融的形式去调整发声模式。例如,在高音区假声演唱时适当混入真声,在真声演唱中适当运用假声等。总的来说,民族声乐的演唱既要突出情绪,也要灵活协调,从而做到以情带声,充分升华演唱成果的艺术魅力。

(二)咬字——要咬准咬紧、富有弹性

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咬字也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演唱者的咬字首先要做到清晰,其次要做到“咬紧”,即每一个字、词的发声都要十分紧凑,千万不能松散和泄气。只有做到在紧凑中字正腔圆,才能够令情绪的表达更加精准,不会出现飘音等问题,以免影响听众的艺术体验。但同时,演唱者不能过于强调字词发音的正确性,也要尽可能根据伴奏的节奏、音律去调整咬字的具体细节,做到咬字发声富有弹性,清晰且不过于紧凑。这种咬字方式可以尽可能保障演唱的蓄气充足,也不会因为咬字过紧影响演唱者的发音音色。

(三)呼吸——要发于丹田、归于表现

情绪、咬字这些技巧的使用和拿捏都离不开“呼吸”这一动作。因此,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声技巧中,呼吸也是十分重要的类别之一。民族声乐讲求“丹田发力”,认为声音发自丹田,能够更加集中、持久,令小腹的收缩可控性更强。小腹可控意味着气息稳定,可令演员的换气声尽可能降低,令观众可以高度沉浸在艺术表演中,不会被换气声影响当下的艺术体悟过程,从而提升声乐表演的艺术价值。总的来说,呼吸的技巧最终还是要为稳定艺术表现力而服务。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要想真正学习好、传承好民族声乐,就要对其唱法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技术分析可知,民族声乐拥有特殊的发声体系且注重对于歌曲情绪的表达。演唱者除了要通过发声、咬字和呼吸调整好声音状态外,也需要配以相应的表演,才能真正传承民族声乐的“特性”,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大学)

作者简介:刘睿越(1995-),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咬字唱法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