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三个转变”打造全新中国中铁

2021-03-03

国企管理 2021年2期

[摘要]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首次做出“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发源地,中国中铁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

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着眼于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企业现实矛盾和问题,以“三型三化”(精益型、创新型、引领型;品牌化、融合化、全球化)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质量提升为根本,以品牌塑造为目标,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建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关键词]“三个转变”;世界一流;“三型三化”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首次做出“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发源地,中國中铁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

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120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詹天佑奖140项,工业制造水平实现大突破,产销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多个产品获得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参建的京藏高铁和港珠澳大桥成为中国创造的新力证。

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多项工程技术刷新世界纪录或填补空白,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3项、鲁班奖185项、国有工程奖348项,以主责主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实现大提升。

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全新打造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系列硬核产品,推动国家品牌形象实现大增强,彰显了中国力量,叫响了中国品牌。

一、实践背景

2014年5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深入践行“三个转变”,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

“三个转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深刻洞悉世情国情和经济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加速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转变”是企业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发展内涵的质变,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是发展层级的跃升,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是发展阶段的跨越。“三个转变”紧密联系、各有侧重、互为促进、彼此支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个转变”掀开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开启了中国品牌发展的新征程, 为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方法论,为做强做优做大中国中铁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践行落实好“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盾构机是集机、电、液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中铁装备就是这样一家以研究生产一体化的隧道及地下工程装备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铁道部斥巨资引进两台隧道掘进机用于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但是“洋盾构”的水土不服以及技术上的卡控让第一代盾构人受尽苦头,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大交通不能受制于人。“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2002年,中国中铁成立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盾构机项目研发团队,并相继承担了“6.3米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研究设计”等5项国家“863”计划,2008年,第一台具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并应用于天津地铁3 号线,设备穿越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沉降控制到了3毫米以内,“中铁一号”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开启了中国复合式盾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并应用于施工的新篇章,为中国盾构产业化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2009年12月23日,中国中铁正式挂牌成立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现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装备)。至此,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正式拉开,郑州、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地铁都开始出现国产盾构的身影。2013年,应用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隧道的盾构正式下线,这也是开启了中国盾构走向海外的新征程,此后产品远销法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阿联酋、新加坡、以色列等21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9月29日,公司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盾构机国产化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主要做法

(一)践行“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担当“三个转变”引领者的历史责任,着眼于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企业现实矛盾和问题,以“三型三化”(精益型、创新型、引领型;品牌化、融合化、全球化)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质量提升为根本,以品牌塑造为目标,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建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二)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着眼未来,研判产业发展趋势规律,把握转型升级方向,积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坚持重点突破,突出对标对表,突破瓶颈,放大优势,补齐短板,筑牢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水平;坚持多措并举,大胆探索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分类施策,激发活力;坚持务求实效,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把问题清单变为实效清单。

(三)践行“三个转变”的主要举措

1.推动战略升级

一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精细管理,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建设精益型中国中铁。二是着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建设创新型中国中铁。三是强化争先、率先意识,勇于破旧立新,敢于先行先试,建设引领型中国中铁。四是遵循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推进建筑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实现融合化发展。五是树立品牌思维,确立品牌战略,构建品牌生态,实现品牌化发展。六是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加速海外布局,推动中国中铁方案、中国中铁建造、中国中铁制造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发展。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科技专家管理办法,加快培养以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首席技师为代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畅通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内部人才市场,畅通人才进出通道。三是按照“党组织把关、董事会选择、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的方式,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和管理机制。四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活力充盈、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五是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鼓励所属单位制定创新激励政策和规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六是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培养新时代产业工人。

3.激发机制活力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大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经营机制变革力度。理顺总部与各经营单元的分类分级、授权受控的管理机制,推动相关业务快速突破。二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认真贯彻国资国企改革系列部署,加快“双百行动”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行试点改革等,激发经营活力。三是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员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热情,激发中国中铁创新发展活力,营造强大的正向激励氛围。

4.强化创新驱动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聚焦基础理论、前瞻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统筹共性技术研发,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再掌握一批大国重器。以形成国际技术标准为导向,加强各环节技术创新专利开发、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布局,形成科技领先优势。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管理实验室活动,大力推进经营一线和管理一线的机制改革和创新,深化管理机关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与管理需要的新模式、新方法。成立各类专家委员会,加强智库建设,提高辅助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和决策效率。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技术中心、新兴产业公司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能迅速将知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形成产业的孵化基地。

5.着力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分层次、分行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积极推动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升级。积极引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式。开展标准化技术和工艺改造,建立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加强质量风险控制和质量成本管理。二是加强质量比对。开展与国内外优质产品的质量比对,鼓励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激发消費潜能,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需求。建立各业务板块的服务标准,打造特色服务模式,以优质服务赢得更多客户。三是推进“品质革命”。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树立质量标杆企业和产品,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家级优质产品奖,对接国际标准,牵头主持行业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创国家级“标准领跑者”企业。

6.推动建筑业两化融合

一是加快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BIM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建筑业各领域进行改造升级。二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要以实现工业化建造为目标,推行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过程信息化、控制全面化,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实现建造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三是选准领域,率先突破。要在高速铁路轨道板、桥梁预制、长大隧道、综合管廊、装配式房屋等具备一定基础的领域,进一步将B IM、5G、物联网等技术运用于设计、施工、制造、运营阶段,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精益建造、智慧建造。

7.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不同产业板块融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推进工程建筑、装备制造、矿产资源、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产业融合,打牢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再造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推动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形成“规划咨询-投资建设-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物资供应-运维服务”全产业链大协同,形成“金融支持投资、投资主导规划、规划带领施工、施工带动装备、装备支撑金融”的大循环。三是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指挥中枢,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大资源调配和管控力度,形成要素与产业之间高效链接和内在联动,协同推进各产业板块和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融合发展。

8.推进海外双优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企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首先考虑海外事业,全力支持海外发展。加强战略引领,切实执行海外事业资源配置优先、政策保障优先,海外经营理念要从工程承包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变,从输出技术和劳务向输出标准、资本和管理转变。二是建立配套制度。以一切有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和海外项目顺利推进为前提,在战略规划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建立、重大决策的实施、保障措施的落实上,优先海外,倾斜海外,确保企业海外发展在管理架构、职能定位、考核机制、全产业链等各个方面高端定位、高速运行、优质发展。三是创新海外业务模式。落实区域经营、立体经营部署,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并重发展,开展海外投资并购业务,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发展。四是加强海外人才培养。敢于打破常规,探索“一企两制”的人才配置模式,构建能够有效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政策高地。

9.加强品牌建设

一是确立品牌战略。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明确品牌愿景、品牌定位、品牌架构,树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品牌地位。二是健全品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资产、品牌应用等一系列品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使品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将品牌制度和流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协同效应。三是强化品牌塑造。以专业塑品牌,在专业领域,以产品线细分市场,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经营质量,强化专业领先形象;以质量创品牌,通过质量提升和产品升级,打牢品牌基石;以科技强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感十足的品牌;以服务优品牌,强化客户体验,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以杰出人物亮品牌,积极选树先进人物,以名人效应亮化品牌形象;以媒介传播美品牌。通过媒介传播推广来扩大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四是提高品牌运营能力。建立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负责任的品牌建设的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与行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凝聚品牌建设的内外合力。提高创意策划能力,探索品牌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品牌溢价。

10.彰显社会责任

履行党的执政基础和“共和国长子”的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合规管理,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规则,增强契约精神,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加强海外社会责任履行,努力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化、公众化公司形象。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模式,模范推进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做表率。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红线”管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和考核奖惩,加强安全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打造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以产业发展带动行业进步,以共赢共享创造美好生活。

11.加强党的领导

一是积极推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创新领导体系,推动建立务实开放、协同高效的創新工作格局。二是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创新的发展理念,研究掌握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建立世界一流企业,探索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评价考核的工作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动员广大党员在创新工作中走前列、作主力、当先锋,支持群团组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四是大力营造创新工作良好氛围,加大创新成果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力度,持续打造并大力弘扬企业优秀创新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英才集聚、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创新工作局面。

三、成果宣传

(一)举办“三个转变”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

2020 年5月10日,在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六周年,也是第四个“中国品牌日”之际,中国中铁与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举办了“三个转变”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等多位上级领导到会并讲话,对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翁杰明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企业创新潜力有效激发、质量效益加速提升、品牌效应充分展现,在这次抗疫大战大考中,以强大的支撑保障能力和产业转换能力展现了“三个转变”的显著成效。他强调,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化创新理论武装,筑牢“三个转变”的思想根基,在学懂弄通做实中坚定实业报国信念,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践行大国重器使命。坚持高质量发展,集聚“三个转变”的强大势能,以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提质增效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深化国企改革,激发“三个转变”的动力活力,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打造中国智造品牌,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在讲话中回顾总结了在“三个转变”指引下,全国铁路系统在“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实践中的成绩经验和做法,就中国铁路如何深入践行“三个转变”,推动新时代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以工匠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以品牌效应成就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表示: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发源地,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中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只争朝夕、不负众望的奋斗姿态,努力建功新时代、奉献共同体,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宋欣,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汪同三院长先后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分别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分享了各自对“三个转变”“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的思考、认识和体会。

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发布了《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总裁陈云发布了中国中铁“中国质量奖”“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2018年11月2日,在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中铁大桥局荣获中国质量奖。2019年10月,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隧道联络通道用盾构机及其联络通道掘进方法》通过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评审公示。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9》,并播放了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专题汇报片《永恒的追求》。

为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创造实力,中国中铁决定,成立中国中铁“三个转变”研究院。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夏庆丰,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共同为中国中铁“三个转变”研究院揭牌。

活动最后,现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了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矿用小转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下线仪式。

(二)通过中央媒体大力宣传“三个转变”的重要成果

六年来,中国中铁不断加强与中央媒体的联系沟通,围绕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开展相关核心技术、重点工程、高端施工装备等成果,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仅在今年国家品牌日期间,就组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中国中铁落实“三个转变”的重要成果进行了集中报道,共计19篇次。包括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中国品牌书写精彩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韩正出席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新华社:国内最大直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下线,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世界首台矿用小转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下线,经济日报:我国两大世界级盾构机成功下线,央视网:我国盾构核心部件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大世界级盾构机成功下线,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国中铁研制的世界级盾构机成功下线,央广网:世界首台矿用小转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下线,经济日报客户端:中国中铁勇当践行“三个转变”排头兵,央视新闻:中国品牌日,习近平“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指明方向等报道。

四、主要成效

(一)创造引领未来

六年来,中国中铁坚定不移地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积极探索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链创新、全球创新之路。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中铁依托拥有的“高铁建造技术”“盾构掘进技术”“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3个国家实验室和18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铁路道岔、盾构制造等八大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系统掌握了不同地质结构、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轨道类型等多种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铸就了“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

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發明奖22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1项,以盾构掘进装备为代表的工业制造水平领先世界实现大突破,产销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彩云号”硬岩TBM、“春风号”泥水盾构机获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参建的京张高铁、港珠澳大桥成为中国创造的典范。

六年来,中国中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的全面创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管理实验室活动为抓手,认真做好开源增收的“加法”、削冗减支的“减法”、深化改革的“乘法”、兴利除弊的“除法”,充分激发创新创造热情,仅2019年就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奖14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质量铸造品格

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企业之一,中国中铁始终秉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按照“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用户评价”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不断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分层次、分行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引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开展标准化技术和工艺改造,建立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努力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建筑和百年精品工程。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理念,致力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建筑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优势和不同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满足不同客户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需求。

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多项工程、技术刷新世界纪录或填补空白,获得鲁班奖65项、菲迪克杰出优秀项目奖14项、乔治· 理查德森奖2 项,以主责主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造能力实现大提升。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彰显着中国中铁的品格,也彰显着代代传承的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这一精神感召激励下,六年来,中国中铁先后涌现“共和国双百人物、最美奋斗者”窦铁成,“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巨晓林,“全国劳模、央企楷模”白芝勇,“国际隧道协会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严金秀,“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央企楷模”王杜娟等一大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成为企业品质和品牌的最佳代言人。

(三)品牌成就梦想

2019 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 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中国中铁是一家拥有126年渊源的“百年老店”,是老京张铁路的建设者和新京张高铁设计建设的主力军。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引领下,中国中铁坚守初心使命,传承京张精神,探索形成了以提升质量、科技创新、全球合作、精神传承和责任担当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国中铁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参加建设了坦赞铁路。现在,又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实施了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及铁路连接线、匈塞铁路、莫喀高铁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六年来,中国中铁深入落实“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倾心打造了“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亮丽的国家品牌,推动国家品牌形象实现大增强。特别是在以色列地铁项目积极贡献“中铁方案”,坚持采用中铁盾构装备,彰显了“中国力量”,叫响了“中国创造”国际品牌。同时,主动开展中国技术与所在国适用标准的融合研究,在相关国家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积极与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实施联合开发,因地制宜地为境外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开创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一项项工程、一个个项目,就如同一条条纽带,把“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联通起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六年来,中国中铁用好用活“三个转变”“金钥匙”,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新签合同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8% ;营业总收入8508亿元, 同比增长15%; 净利润253.8亿元,同比增长45.6%。连续六年入选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类企业,连续14年进入世界500强,现排名55位。与此同时,中国中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贡献了“中铁力量”。

五、经验探讨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基本前提

在实践中,中国中铁党委始终坚持推进“三个转变”工作的集中领导,股份公司成立以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推进“三个转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督促任务完成。各二级企业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新发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在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持续深化改革中为企业注入了创业动力、创新活力、创造实力。

(二)加强理论武装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关键环节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的推动,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的先进思想的实践结果。我们之所以能够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发展壮大,关键是有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思想解放—改革突破”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要践行好“三个转变”,首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三)实施标杆引路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中国中铁党委坚持在不同业态中,遴选若干试点,在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试点单位大胆探索,研究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和解决方案。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示范引领,带动全局。

(四)奋斗精神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支撑

中国中铁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历程是全体干部职工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我们的发展成就是全体中国中铁人用自己的双手接力奋斗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践行“三个转变”的过程中也必须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五)发挥广大职工首创精神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根本保证

广大职工始终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中国中铁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还是企业发展的攻坚时刻,都必须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都必须尊重和依靠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只要始终站在广大职工的立场上,团结广大职工,就能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推动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六、下一步计划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境外疫情爆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国际分工格局加速调整,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加剧,从而更加凸现“三个转变”的特殊重大意义。中国中铁将把总书记的嘱托作为永恒的追求,矢志不渝、砥砺奋斗,在推进“三个转变”上狠下功夫,以更大的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今后践行的主要目标

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研制一批国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把现有的优势产业打造成世界隐形冠军,把具备条件的新兴产业推上科创板,构建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产业集群、品牌集群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邁上新台阶,把中国中铁打造成世界建筑业最强品牌,全面担当起“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

(二)继续推进11项主要举措取得更大成效

在战略升级方面,将企业发展定位提升到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服务、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上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员工职业发展路径设计,加强领导干部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产业工人。在机制改革方面,重点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创新驱动方面,重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基地。在质量提升方面,重点推进从速度向质量转变,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在建筑业两化融合方面,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推进建筑业工业化。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升级发展。在海外双优发展方面,大力实施海外优先、优质发展的“双优”战略,创新海外业务模式,推动中国中铁全球化发展。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重点以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产品、服务品牌为目标,确立品牌战略,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塑造,提高品牌运营能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重点建设诚信企业、绿色企业、平安和谐企业。在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纳入党的领导工作范畴,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战略层面的政策研究、统筹部署,把好创新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