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博物馆及其特色研究
2021-03-03张婧
黄河博物馆 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198.00元
《黄河博物馆概览》是针对黄河博物馆进行研究的书籍。黄河博物馆于1955年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单一的展览功能,发展到现在集文物典藏、科学保护、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全书包括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征集与管理等内容,且在附录中收录了黄河博物馆大事记、新馆开馆以来重要参观团队一览表等。全书资料全面,内容翔实,是不可多得的研究黄河博物馆的专业书籍。该馆位于郑州市花园路与迎宾路交叉口,占地7 000 m2,建筑占地面积约2 900 m2,陈列面积达1 200 m2。如今,黄河博物馆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对当代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河博物馆作为一座黄河知识的宝库,通过图片、文物、工程模型等载体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资源状况等自然情况,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所形成的黄河文化、水旱灾害、水资源利用等,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河提供了详细、真实、准确的资料。黄河博物馆为人们了解黄河历史、探索黄河未来提供了依据,也为传承黄河文化、传播水利知识、宣传治理黄河成就、建立民族自信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河博物馆概览》一书提到,黄河博物馆主要分为序厅、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以及人水和谐等主题场馆。其中,序厅主要针对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流域地理展区则涵盖了黄河形成、远古生态以及九曲黄河三个主题来展现黄河的形成、地理风貌、自然环境以及丰饶物产;民族摇篮展区则涵盖了逐水而居、文明之光、人文始祖、王朝中心、灿烂文化五个主题,展现黄河文明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繁荣璀璨的黄河文化;千秋治河展区则涵盖了黄河水患、治河春秋、漕运灌溉、河神祭祀四个主题,展现中国古代以及近代黄河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治理技术等,且针对黄河漕运、灌溉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治河新篇展区则涵盖了黄河归故、流域规划、防洪防凌、资源利用、水土保持五个主题,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进行治理的重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杰出成就;人水和谐展厅则涵盖了新问题新挑战、新理念新措施、新号角新征程三个主题,展现当前黄河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当代黄河治理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先进的黄河治理理念与实践。黄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众多,且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埄堠碑是我国宋朝时期对黄河堤防进行管理的重要实证,中原治黄图是研究清代黄河中下游河防工程的重要史料。
黄河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十分丰富的黄河水利资料,且对黄河文化的内容进行了传承。第一,在黄河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过程中选择了馆藏文物中最为典型的展览品,以营造浓厚的黄河文化氛围,展现黄河博物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通过历史图像展示、场景复原、视频播放、浮雕艺术等不同形式来展现黄河的史前文化、治理成就以及不同时期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陈列设计需要根据所要展现的文化体系、内容结构,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做到重点突出、细节完美、动态变化,使得观众在参观黄河博物馆时能够做到路线顺畅,前后有序。另外,还灵活运用象征、寓意等陈列手法,通过多元化的陈列语言来建立展品与所要传递内容和情感的联系,以强化展品感染力,与观众实现情感互通。同时,參考借鉴全球博物馆先进的“绿色陈列”理念与低碳环保的理念,使得黄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在独具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参观需求与求知心理,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雅俗共赏。第二,黄河博物馆的陈列做到了几个方面的紧密结合。一是古今的紧密结合,从古代到现代,黄河治理目的是相同的,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在针对黄河治理历史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要做到能够全面反映人类发展与黄河治理的历史,做到古今贯通,使得两者紧密融合;二是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地质构造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河也是孕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亲河,传承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因此在陈列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自然黄河与人文黄河的高度融合;三是黄河治理与当时文化成就的紧密结合,古代的黄河治理历史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黄河治理只是古代人民所取得成果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展示过程中要全面反映古代黄河治理技术及其历史史实,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四是传统陈列手法与现代陈列手法的紧密结合,黄河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手法有文字、图片、视频、文物等,这些是黄河博物馆的主要要素,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陈列现代化,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声光电子技术等,让人们能够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中参观,更真实地感受千万年的黄河变迁。
作者简介:张婧(198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江苏省体育信息中心(江苏省体育文化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