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课程创新及机制建设研究

2021-03-03赵锡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劳动教育

赵锡君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強健体魄、体验快乐、享受幸福以及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师生、家长,立足校园,辐射社区,带动地区,探索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创新优化劳动教育的工作机制,从组织架构、课程设计、校内劳动、校外实践和综合评价等维度入手,将劳动教育作为新的拓展点,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创建的规范化、制度化、功能化、品牌化、系列化。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意识;保障机制;激励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劳动观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引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基于此,我校在不断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科学整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建立激励评价体系;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校通过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一、强化课程创新,建构“1+1+1”劳动课程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社会参与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为着力点,将劳动教育、安全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扩展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一)筑牢基础课程

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相关标准,学校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每周1节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并辅以烹饪、手工、陶艺、茶艺等课程,完善基础课程设置。

(二)研发特色课程

学校鼓励相关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地域传统优势、学生兴趣爱好,开发校本特色课程“雷锋剪纸”“我们的传统节日”“研学旅行”“中国传统面食制作”等,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引进社会课程

学校面向社会邀请具有专业劳动教育技术的相关人士、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商户加入劳动教育,引进社会课程,如开展“环卫工人体验日”“一日售货员”“家政服务我能行”“社区志愿服务”等体验课程。

二、强化机制创新,建立“1+1+1”保障机制

学校坚持“小、近、实、效”的原则,构建“1+1+1”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形成学校牵头,学生、家长参与,社会加盟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成立一个机构

为全面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共同参与的领导工作小组。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劳动教育的科学发展、深入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完善一项制度

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劳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从机构设置、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劳动教育的提供有力保障。

(三)形成一种合力

学校邀请部分家长、社会爱心人士和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个体业主加入到劳动教育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新格局,凝心聚力,共谋劳动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三、强化融合创新,打造“1+N”劳动教育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的学生普遍拥有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参加和锻炼独立生活的机会相对减少。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甚至片面地认为让孩子穿好、吃好、享受好就是爱,很多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部分学生存在好逸恶劳,无视他人劳动成果,肆意铺张浪费等情况。这些因素致使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在家庭教育中被软化,在社会教育中被淡化。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下降,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劳动教育的认知,逐步建成社会资源充分融合、教育合力凝练融成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与学雷锋活动相融合

雷锋是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同志是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典型,学校不断挖掘雷锋成长过程中体现勤俭节约、劳动奉献的感人故事。开展“做新时代小雷锋”剪纸大赛和“讲雷锋故事,做雷锋传人”主题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向雷锋那样做“光荣的拖拉机手、优秀的推土机手、热爱集体的搬砖大王和善于钻研的修车能手”。

(二)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邀请部分热心学校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业户加入到学校的劳动教育中,每年组织学生走进和平环卫所,开展“一日街路卫生保洁活动”;认领公交站点,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娃娃楼长进社区”和“红领巾绿地认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二是引导学生定期到市区两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习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包括手工、科技、创意、拓展等课程,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乐趣。三是通过家政劳动技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利用家政劳动技术学校,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美食制作活动,如包饺子、汤圆、粽子、做月饼等,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三)与研学旅行相融合

学校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认识。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同时还在每年的寒暑假和小长假倡导家长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学校积极组织家乡游、省内游、国内游等研学活动,每次研学之前都会结合实际,设计好行前准备、行中研学、行后拓展,并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例如,研学旅行前准备购买、整理的各种研学用品;研学旅行中研学引导学生互学共助、合作探究;研学旅行后拓展发挥小组合作效能,进行研学展示汇报。

(四)与节日文化相融合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要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节点开展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节日文化有机融合。例如:“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巾帼英模送快乐”岗位体验活动;“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光荣,奉献最美”寻找最美劳动者活动。同时,还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节日文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感受浓郁节日文化氛围的同时,学会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意识、服务意识。

(五)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相融合

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要求,倡导全体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设立各种日常劳动实践岗位,适时开展校班两级的岗位劳动竞赛,评选劳动能手,将劳动教育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高效融合。

(六)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家校合力是保证劳动教育效果的主要措施。学校通过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和“家教讲堂”的培训,明确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根据学生年级特征,设计家务劳动内容,如一年整理学具、二年级穿鞋带、三年级叠衣服、四年级收拾屋子、五年级做沙包、六年级美食制作等,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和考核孩子的家务劳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学校和家庭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将劳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七)与传承劳动精神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就要不断地将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劳动教育实践之中,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学劳模、爱劳动、当先锋的意识。学校聘请各行业劳动模范为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部队军营、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农贸街市,跟随家长、劳动模范体验劳动者的一天,召开“争当光荣的劳动者”主题班队会,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奉献精神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

四、强化评价创新,探索高效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适时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和成果展示,营造劳动教育创新环境。通过创新评价,促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劳动情感得到不断丰富。

(一)教育全覆盖

探索实时记录、阶段总结、多元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全覆盖的评价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劳动价值观。

(二)评价多渠道

建立“3+1”考评制度,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考评机制,定期征求社区及社会实践所在单位的意见。班级进行周评比、年级进行月评比,学期末学校组织评比,对参与活动特别积极主动、收获较大和具有劳动实践探究精神的学生,评选“劳动小雷锋”,并作为上一级推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典型广宣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挖掘各项评比活动涌现出的学生典型,利用学校公众号、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比、学、赶、帮、超”意识。

五、劳动教育成效及社会反响

(一)学生层面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其从劳动实践中寻找付出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此外,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实践、尊重他人劳动行为、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奠定基础。

(二)家庭层面

家校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密切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双方形成共识。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家长辛勤的劳作,增进了家长与子女的亲情,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家庭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三)学校层面

学校在开展劳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坚持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在全体学生中初步形成了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活动争着做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顺利转型,校园内人人有劳动岗位,时时有劳作的身影,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四)社会层面

学校开展社会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邀请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爱心企业和商户加盟,建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请进校园,用“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壮大了育人队伍,使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社会化。

未来,学校将逐步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培训制度,为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力基础,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服务制度,立足校内,带动社区,影响社会,不断为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建设提供新的理念向导;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为加强从事劳动教育人员的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立场.让劳动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未来[J].重慶与世界,2018(20).

[2]朱培垓.莫把打扫卫生当惩罚[J].新班主任,2016(03).

[3]朱云娟.恢复中小学劳动课的理论和现实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8(01).

[4]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

[5]崔保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J].教育研究,2018,39(09).

[6]苏甫.实现我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行动纲领——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粗浅体会[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02).

[7]冯秋萌.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8(Z2).

[8]刘静.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08).

[9]王洪贵.立德树人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6).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劳动教育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